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什麽最能代表醫療保健?

什麽最能代表醫療保健?

早在兩千年前,中醫就講健康長壽,當時稱之為“養生”,也叫“沈濤”、“調養生命”或“滋補自然”。其目的是增強體質,預防疾病,防止早衰,延年益壽。筆者通過自己的中醫實踐,談談養生心得,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在精神方面,古代醫學家非常重視精神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和轉化中的作用,並已能初步應用神經反射理論來理解生理病理現象和治療疾病。比如《內經·蘇文》中說:“頭為智宅……”,“心為君之官,神出之道……”,十二官者,必不相失。所以妳主明,妳就平安,身體好,妳就長壽...不掌明朝,則危矣。”。在這裏,頭和心指的是大腦和大腦皮層,這已經含蓄地解釋了高級神經活動是有機體的主人,大腦皮層與內臟活動相關聯的理論。所以古人在養生中非常重視精神活動,教導人們要“靜而虛,順真氣,藏神於內……”意思是思維純凈穩定,心情樂觀開朗,精神飽滿,可以增強身體的抵抗力,預防疾病。同時認為人的精神活動應隨季節的不同而相應調整,並指出“春、三月應使人向往生活;夏、三月應使誌不怒;秋三月應使池安寧;冬三月應使誌若隱。”以上願望代表精神活動。古人深信“情誌可致臟”,“百病皆因氣”。比如《內經·蘇文》裏說“五臟可以化生五氣,產生喜怒哀樂和恐懼...,怒傷肝,喜悲,思念脾,悲肺畏腎”。“陽氣,大怒則氣竭,身上血則使人昏”。認為過度的悲傷或喜悅會削弱身體的抵抗力,引起內臟疾病或容易感受到不良的外界刺激而引發疾病。作者認為,任何心理變化都會波及到生物體的最小細胞,影響生物體的健康。比如,輕松愉快的心情可以增強免疫力,防止疾病傳播,甚至可以延長癌癥患者的壽命。相反,抑郁、緊張的情緒會破壞機體的免疫能力,使人容易生病或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飲食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但饑飽、寒熱、暴飲暴食總會損傷脾胃,從而影響對食物的接受和運輸,導致疾病甚至死亡。正所謂“食者生民之日,也是生者之本。”《難經》中說“人以食為生,五谷之味,補身養發,胃為水谷之海,主四時,以胃氣為本”。它表明食物的攝入是生長、發育、維持和改善健康的源泉。古人多次教導人們飲食要適度,不可暴飲暴食,指出以酒為髓,飲食無節制是體弱早衰的重要因素。古人也非常重視食物的營養價值和烹飪技術。蘇文有記載“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填”。此外,還闡述了飲食中五味搭配不當,可產生各種病理變化和臨床癥狀,如蘇文鐘雲:“多食鹹食,會使脈象凝泣(澀),變色;苦吃多了,皮膚會皺,頭發會拔;吃辣多了,肌肉會焦慮,爪子會幹枯;酸吃多了,肉就嫩了,嘴唇就露出來了;甜食吃多了會骨痛跌倒,也是這五味之傷。“它還教人根據季節的變化來調節食物的冷熱幹濕。比如元代的胡思慧寫的《食為正》:“春季宜食麥降溫;夏季氣熱,宜涼性食用;秋燥宜與麻同食,滋潤其燥;冬季宜食寒,以熱治其寒。“此外,也反對吃太多脂肪的飲食,故雲“高梁變化,足生大鼎”說明吃太多脂肪的食物易生癰腫,並強調五味均衡飲食,能維持人體筋骨氣血的正常生理功能,使人健康長壽,稱為“合嗅補瘦”久食素食可延年益壽。筆者認為,除了保證日常營養,吃壹些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外,最好少吃糖和高脂肪食物,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可以加速腸道蠕動,降低血脂和膽固醇,使壹些致癌物質沒有滋生的土壤。避免暴飲暴食,避免單純性肥胖增加消化器官和腎臟的負擔。另外,鹽、煙、酒也要適當限制。合理的膳食安排是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延年益壽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