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如何解釋佛教中的“五福”

如何解釋佛教中的“五福”

五福的詞源來自《詩經》中的《洪範》。現在它已經成為壹個家喻戶曉的詞。幾乎大多數人都知道“五福臨門”這個成語,但很少有人真正知道“五福五福”指的是什麽。至於五福的道理,很少有人懂。

五福到底是什麽?在五福,第壹個祝福是“長命百歲”,第二個是“富貴”,第三個是“康寧”,第四個是“美德”,最後壹個是“善終”。有壹句話雲:

長壽是指生命不早衰,壽命長久。

財富就是財富和地位。

康寧健康祥和。

美德是善良、慷慨和寧靜。

壹個好的結局,就是能夠平靜地離開這個世界,沒有煩惱和憂慮,也就是無病而死。

佛教認為,那些決心做好事並不斷積累美德的人將有機會獲得壹個完整的“五福”。

我們知道,五福在壹起可以形成幸福的生活,但壹旦分開,就會對生活不利,甚至是糟糕的。比如有的人雖然活得長,卻沒有福氣;有的人長壽,生活貧困;有些人富有卻短命;有些人很富有,但健康狀況不佳;有的人被貧窮困擾;有的人很有錢卻很發愁;有的人窮,死得其所;有些人富有而長壽,但最後卻自然死亡...生活情況太多,不壹壹提及。這些只是例子。就五福的變化而言,只有當所有五福人都來到門前時,它才是完美的。其余的情況是美中不足和有缺陷的祝福。

在五福當中,最重要的是第四種祝福——“善德”。擁有壹顆仁慈、寬厚、寧靜的美德是最好的“福報”,因為美德是幸福的原因和根源,幸福是美德的結果和表現。有了這種誠實純粹的“善德”,我們就可以隨時布施善行,廣積陰德,然後再分配其他四福,使其不斷成長,逐步實現人們所期待的完整的“五福”。

佛教認為,人的境遇不好,是過去做了惡事的結果。比如以前虐待動物的人生病了;過去殺動物的人,會得到失去生命的苦果;以前小氣的人會窮;以前高傲的人,現在卑微了*;以前激動憤怒的人,現在都醜了;過去以殘忍的方式殺害人類或其他動物的人現在將自然死亡...

長壽而貧窮的人吝嗇施舍,因為他們曾經熱愛動物;壹個有錢又短命的人,因為以前施舍,所以殺了動物。長得醜又有錢的男人,是因為他以前豪爽,但容易發脾氣;外表端莊,地位低下的人,是過去隱忍和管教,蔑視他人的結果。五福的缺陷主要是由於行善積德的不徹底造成的。

總之,只有行善積德,才能過上好日子,避免災難。

佛教認為財富的正因和命運的幫助分別是給予財產和把握機會。

佛教認為給予金錢和財產是財富的正因,努力只是壹種導致財富的幫助。如果過去沒有慈善,這輩子再怎麽努力賺錢,也賺不到錢,積累不了巨額財富。人們沒有親眼見過多少勤勞的商人,他們甚至節儉到不忍心住酒店,睡自己的卡車;有些人忙於生意,幾天後才洗澡。然而最後還是負債累累,壹貧如洗,以至於到處向別人租房子住。這不是時間,不是運氣,也不是人生;因為沒有慈善,沒有正當的致富事業,所以雖然很努力,最後還是生活在貧困中。有些人不明白因果,會感嘆說“大富靠天,小富靠儉”。這句話不是絕對的。

榮譽的理由是崇拜十方的壹切聖賢,虛心尊重壹切眾生,忍讓順從,而不是耍花招,給紅包,或者拼命往上爬。受歡迎和努力工作可能會得到提升,但這只是榮譽的象征,而不是根本原因。因為世界上還有很多人生來就是有錢人,享受不到。比如石油大王的兒子,生來就有數不清的財富;在古代朝代,王子出生時,地位極其高貴。他們擁有財富不費吹灰之力。顯然,這些財富是由非人類創造的,但卻是其他人所需要的。這是他們前輩的產物。但古今中外,這壹代乞丐或下壹代乞丐成為乞丐的情況並不少見,因為他們是逐漸被消化的。

所以佛教認為養生壹定要走正道,做好事,才能讓我們自己這壹代,甚至下壹代富裕起來。

有的人重於泰山,有的人輕於鴻毛。佛教徒認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如果是為了眾生利益,再大的困難也值得去做;如果妳真的能拯救世界,幫助別人,就應該赴湯蹈火。所以要觀察壹個人的心靈是否高尚,而不能僅僅以死亡的形式來判斷壹個人的好壞。佛經上說,壹個女人為了救自己的孩子而溺死,死後升天。為妳的兒子仍能升天而犧牲,更不用說為利益眾生而犧牲妳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