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東周皇城的結構布局

東周皇城的結構布局

人們對東周王城的結構和布局做了壹個理想的推測,還根據《禮記·考據》畫了壹個復原圖,說它是世界歷史上第壹個經過精心規劃的城市。據古代文獻記載,東周時期兩側各有三門,共十二門。南面有門,北面有幹祭門,東面有鼎門。每個城門有三條通道,城內有九條經緯大道。宮殿建在中央大道上,前面是大廳,後面是商業市場。宮殿右側有祠廟,左側有祠堂祠堂,城南三裏明堂。這是中國古代典型的建築布局,“前朝後市,左祖右社”。但這種“理想化”的布局並不符合考古調查的結果。根據考古發現,王城核心建築的宮殿群落位於城市的西南角,而不是中心。大致範圍在今天建東路以西、凱旋路以南的市內,甚至包括部分市外區域。在這個範圍內,發現了幾座大型建築。考古人員在尋找東周王城的同時,已經在城址西北發現了東周燒制陶器的地方,推測這壹帶可能是手工業作坊區;在城址西南還發現東周夯土基址疊加在漢代大型夯土基址之下,可能與當時的宮殿建築有關。考古學家壹步步證實,洛陽東周王城的四壁三角與今天洛陽的西宮區範圍大致相同。從地上這壹段墻向東,經過棉紡廠和春情路北側,壹路到光華路北端,到道南路801倉庫,向南拐。北城城墻保持筆直,全長2890米,墻寬8-10米。東墻北起801倉庫,南經尚易幹部學校、省建三公司,經唐宮路,經郵政大樓,經中州中路,經弓玄大廈,到達農行東側,南段被洛河沖走。東墻總長約3500m,墻寬約15m。西城墻蜿蜒曲折,從城角向南,穿過東澗溝村,沿河蜿蜒進入王城公園,在中州路劍河橋處向北向西拐,在膠鞋廠處向南拐,穿過牡丹賓館西側,向西進入七裏河村,穿過黃河路,在洛陽建築大學南院處向南拐,向東拐至南城墻。西墻總長3000多米,墻寬約15米。南墻西起洛陽建磚南院,經興隆村,東渡建河,過瞿家屯,東至洛河沖刷,殘長900米,預計全長3400米。同時在城外發現了大型的祭祀或客棧式的建築遺跡。在建築群西南角的東側,瞿家屯村的東北方向,也就是今天的洛陽單晶矽廠家屬區,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發掘了80多個糧坑,就是王城遺址中的倉坑區。城西北角是規模較大的手工業作坊區,有陶窯、制骨、制玉、制石作坊。此外,還發現了制作青銅器的陶器模型,這意味著制銅作坊的存在。近年來,文物工作者取得了壹系列重要發現,包括27中1號漢墓、2號漢墓、2號葬坑。其中,從“”形墓中出土了1件刻有“王作鼎”字樣的銅鼎;望城遺址東北地區發現了壹個東周時期的墓葬群,包括600多座墓葬和40個墓葬坑。由“帝駕六”車馬葬坑等出土遺物確認這壹帶是東周墓的所在地。在王城遺址西南角的南墻外,發現了壹處高標準、大規模的戰國晚期建築基址。此外,由於歷史久遠,戰亂頻仍,加上歷代文士的猜測,東周墓葬存在諸多謎團,眾說紛紜。為了解開東周墓之謎,文物考古工作者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了尋找東周墓的艱難歷程,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東周時期的墓葬應該分為三個區域:王城陵、金村陵和舟山陵。

通過進壹步的考古研究表明,東周城墻始建於春秋中期,從戰國到秦漢時期經過多次修繕。到西漢後期,整個城市開始廢棄,然後在此基礎上建起了漢河南縣城。春秋時期,盡管諸侯爭霸,皇族衰落,但東周作為帝王之都的意義是其他都城無法比擬的。近三個世紀壹直處於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東周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周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整個城市的發展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是我國城市考古的壹大收獲,意義重大。該遺址是洛陽市著名的“五大都城”之壹。為了保護這個重要的城市遺址,王城公園建在這個城市遺址的中心區域,向遊客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