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道士迫於生計,往往與宮外其他道士合作,在信眾家中建廟,於是流傳著壹些固定的、既定的曲目,如:普安咒(四股)、張瑤(二股)、水紅花(總)、大馬走(三股)、在馬亭等。中國的劇目有:壹燈十罰十賠款永遠皈依各種無名壹柱德五音贊等。目的是超度死者,安頓下來,讓死者早日走出地獄。這些曲目大多是口口相傳,很多曲目已經失傳。
唐朝時,道教創始人李詠和皇室都姓李。特別是李世民在綿山附近的麻雀谷擊敗突厥可汗劉武周部宋金剛後,為李唐王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綿山修建了許多宮殿,宣傳君權神授。唐朝貞觀年間,唐太宗加持綿山,建廟祀神,使綿山道教發展大放異彩。宮廷式的“法樂”也成為綿山道樂的特色。
1995年,山西省著名企業家、山西三佳煤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大學者閻,斥巨資修復綿山,修復寺廟80余座,道教造像2000余尊;介休道教協會在綿山羅達宮掛牌;並成立了綿山宗教樂團,收集整理綿山道教音樂,規範道教道場樂器和深厚的綿山文化。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綿山道教文化得以恢復。5月21,2001,在中國道教協會的指導下,綿山成功成立了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羅田大燕”法會。綿山道教音樂悠揚、莊重、典雅,贏得了海內外道教同仁和新加坡、韓國、法國、德國、荷蘭等地友人的壹致好評。閔誌亭,中國道教協會,綿山經濟聯盟的管理模式被稱為“綿山模式”,中國道教協會曾號召“向綿山經濟聯盟學習”。
綿山道教音樂被世人稱為“綿山仙樂”。其風格清幽淡雅,強調押韻而非華彩,旋律動感,旋律空洞,歌聲嘆息,宗教氣息濃厚。綿山道樂具有明顯的重宮音的調式特征;顯示出它莊重、安靜、穩重的特點。聽綿山道樂,猶如置身仙境,令人心曠神怡。綿山道樂的樂器有:鏗鏘、鈸、魚、鈴、鈸、鼓、編鐘;演奏的樂器有:笙、簫、管、笛、桃鎖、嗩吶、雲龍、揚琴、古箏、琵琶、中阮、大阮、月琴、三弦、二胡、、中胡、小胡和西洋樂器。綿山道教音樂音色豐富,有莊嚴、清朗、肅穆的陽韻,有委婉、悲涼、悲涼的陰韻。按其用途可分為“儀式道樂”和“民間道樂”:儀式道樂是指舉行道場儀式時使用的道樂,包含前面不可分割的部分;民間道樂稱為“牌”或“奏樂”,類似於民樂的“器樂”。融合了當地民間音樂,用於道場開壇前後燒香或道場飛升等場合。這種道教音樂散漫活潑,很受信眾歡迎。綿山宗教樂團不斷完善、奮進,創作改編了《混元贊》、《花贊》、《羅達仙樂》、《綿山秋月》、《綿山青雲》、《龔潔贊》、《飛仙曲》等壹大批具有綿山道教音樂特色的曲目,得到了道教界和有關專家的贊賞。他在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
綿山神是中介。西漢劉向《神仙傳》記載:“解的發起人是,也是晉人。隱而無名,曰趙程子,而妳。門上有壹只黃雀,晉文公和重耳是不同的。他們離家十幾年,辛苦了。而回去,界山博子經常早上來說‘我可以走了’,拒絕我媽進山,從博子出行。之後,文公派了幾千人給他們送去了玉帛禮物。三十年後,我看到東海為王賣扇子。未來幾十年,不知道在哪裏。”昭帝施樂建“繆傑廟”後,稱其為“威武之神”,專事播撒雲雨,視察百姓疾苦,為百姓排憂解難。綿山的另壹個神是尉遲恭。鞏於隋末參軍,授大夫於朝。後來受突厥人之命晉升可汗,曾在解州(今介休市)駐防。當時是非常時期,留守相當於縣令。唐武德三年(620),秦王、楊可汗劉武周部受突厥委派,在綿山麻雀谷、獨碩園之戰中大敗。他為李世民實現“貞觀之治”做出了巨大貢獻。其間綿山壹帶活動甚多,留下了“指揮戲臺”、“聽巷”、“上馬跑泉”、“上馬劈石”等痕跡和傳說。晚年信奉道教巫術,被奉為“門神”。
綿山的佛叫曇鸞,北魏高僧,凈土宗的開創者。魏主在洛陽收到天竺僧人菩提真傳後,“命其住並州寺,後於晚間移至汾州北山石壁寺,後至皆山陰下聚蒸。今欒龔燕也。”(見《唐代高僧傳》)大寺院,《汾州州府誌》和《山西通誌》合稱“大雁寺”。據明代武隆綿山隆慶《大雁寺古鏡》記載,大雁寺名為富寶寺(今雲峰寺)。綿山黃土坡原“曇鸞僧墓”。(見《凈土古寺玄中寺》壹書)。欒公被梁瀟和王尊稱為“菩薩”,他在世人眼中已經是佛了。綿山的另壹位佛是隋唐僧人智超。和尚和俗姓田然遠離家鄉,反抗地痞和政府的剝削,為民請命。唐武德五年,入界山,創禪夫婦,名巖捧腹...他還在汾州介休縣建立了嚴光廟,終於有了結果。相傳他是往昔諸佛之壹,空王古佛的化身。他是壹個以惡為仇,見義勇為,樂善好施,所到之處皆行善事的“禪林美德”。他被世人譽為“綿山活佛”。他死後,唐太宗李世民封他為“空王古佛”,成為漢族中最早的佛教徒。
以上神佛,皆被頡利宣揚為晉人(壹說夏縣裴頡,壹說介休小宋渠,壹說欽州銅鈸);尉遲恭是(今回州)人;檀巒是燕門(今縣壹帶)人;智超是榆次的漩渦男。都是曾經生長在山西這片土地上的活佛活神。這種“真神真佛”齊聚壹山的現象,在世界上絕無僅有。燕文公
文公宴始於春秋時期。在晉文公三年,文公帶領大臣到綿山祭祀頡頏,頡頏曾是頡頏的鄰居釋。看到晉文公連續三年為龔潔獻祭,他非常感動。他特地從城裏請來壹位名叫王春法的名廚,為晉文公準備了壹頓盛宴。這個宴會聞起來很香,有壹種獨特的風味。文公壹看,心中充滿了愛。嘗過之後,他贊不絕口,說這是他這輩子都沒嘗過的美味。這時,胡巖、趙帥等人也歡呼起來,大家商量著把宴會定為“文公宴”。從此,此宴壹舉成名,成為晉代名宴,延續了2600多年。
龔潔宴會
龔潔宴始於西晉末年,當時朝綱腐朽,諸侯割據,石勒蘇益格在綿山建起義。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立誌救國,廣招天下英雄,恰逢名人張斌的到來。他們誌同道合,共同仰望上帝,發誓要“同心協力,濟貧保危,報效國家,安居樂業。”之後他們去村裏喝酒吃飯,酒席豐富,新鮮,營養,頗有特色。飯後張斌十分賞識,便問石勒荷爾斯泰因的名字。石勒蘇益格笑著說:“我和哥哥剛剛祈禱完上帝的引入。願上帝幫助我們拯救人民,早日統壹中國,所以姑且稱之為入門宴吧。”從那以後,這種宴會成了綿山的壹道美食。據說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稱帝後經常用這種宴席招待大臣們,成為大臣們經常食用的美味佳肴。
彭祖健康草藥
彭祖,即彭鏗。據考,彭祖年輕時曾在綿山龍脊嶺修行多年。這期間常吃黃芪、黃精、黨參、柏子仁,所以活了800歲,成為中國最長壽的人。彭祖倡導美食、養生、藥膳,是指導氣功的第壹人,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彭祖養生宴,是中國名副其實的烹飪大師。彭祖養生宴經過4000多年的演變、發展和豐富,最終成為綿山著名風味宴席之壹,是中國歷史悠久、品種豐富的特色養生宴,是瓊崖賓館養元齋名廚打造的品牌宴席。這場盛宴側重於養生和滋補。在準備菜肴的過程中,我們查閱了大量的經典著作,如《黃帝內經》、《本草綱目》、《食療鄭錚》、《調定記》、《中醫大辭典》等。以其豐富的選材、多樣的烹飪方法、多樣的菜肴口味和顯著的滋補保健作用,深受遊客歡迎。
朱家巖
朱家宴源於朱元璋十七子朱權。朱權的字是不朽的,他的名字叫徐子。朱元璋立他為寧王。洪武年間,朱元璋以為父親朱世珍在綿山為天下祈福,自己當了皇帝,就派朱權去綿山祭祖。完了就來到綿山的壹家小飯館。據遊客說,有壹個廚師田非常擅長烹飪,並去品嘗了他的烹飪。廚師田用當地的肉菜做了壹桌美味佳肴。朱權品嘗後,非常贊賞,並命名為“朱家宴”,從此它作為“朱明朝宴”引入皇宮。
金王巖
王進宴席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被封為晉王。當時他目睹了李承幹和李泰爭奪皇位的激烈競爭,於是去綿山祈求神靈保佑,最後他登上了皇位,繼承了皇位。心生感激後,前往綿山修繕洞宮。晚上在綿山壹家飯店吃飯,店家為它準備了豐盛的酒席。高宗看著它的顏色,聞著它的味道,拍手稱快,嘗過壹次,味道鮮美可口,稱它為“綿山菜”。這件事傳到後世,歷代達官貴人都去綿山嘗晉王宴。
盧公巖
魯公宴源於北宋著名人物文彥博。顏博,字寬夫,介休溫家莊人。我已經出來五十年了。由於他積極平叛,宋神宗封他為魯國公。元豐年間,提拔結匯侯為結峰結界結界結界結界結界結界結界,文彥博命綿山建亭。完工後,縣令設宴,邀文彥博點菜。文彥博無法拒絕,就按照自己的口味點了壹打。此後,魯公宴逐漸流傳開來,成為壹種著名的宴會。
開元玉顏
“開元禦宴”是三晉著名的綿山宴,始於唐代。相傳唐朝開元年間,唐玄宗到綿山朝拜,縣令命其在綿山壹家酒樓接待,要求菜肴可口,風味獨特。商店根據當地的口味制作了壹個宴會。唐玄宗吃完後稱贊“好吃”,張悅和宋靜從來沒嘗過這種山珍海味,稱贊“好吃”。看到皇帝和大臣們對他們的食物都很滿意,店主才敢向聖者要名字。唐玄宗脫口而出:“姑且稱之為開元禦宴吧。”之後,凡是到綿山的達官貴人、文人墨客都要吃這種宴席,逐漸出名,流傳至今。
青竹巖
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醫學家傅山,壹生熱愛名山大川,曾數次赴綿山修行。尤其擅長醫德和養生。他主張“學仙先學醫,醫道成仙。”他發現綿山有1000多種中草藥,其中珍貴的有幾十種,於是他到處收集,讓人做了壹頓中草藥野菜野果野菜肉的盛宴,清新爽口,別有風味。後來人們稱之為“青主宴”。宴席的主要特點是五糧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各味合服,調和陰陽,補益精氣。
農家宴
相傳此宴出自東漢永興年間。東漢末年,郭泰與三萬泰太學生壹起,抨擊朝政黑暗腐敗,成為當時著名的“清議”。河南殷說,國泰“有仙骨,觀壯麗”;汝南太守範滂稱贊他“隱而不違親,忠而不俗。”後來,由於當時社會現實和個人崇高品德的猛烈沖擊,郭泰從洛陽回到介休教書育人。有壹天,與郭泰成為密友的李穎和範滂去介休看望他們的老朋友,郭泰去綿山朝聖。為了招待老朋友,國泰特意在綿山壹號院準備了壹桌農家宴。綿山雜食性食品,優雅的香氣,以及山野對農村習俗的興趣,讓這些見多識廣的朝廷官員驚嘆不已。從此,“農家宴”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三晉名宴。時至今日,農家宴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而聞名於世。1.最早的歷史記載在中國第壹部史書《左傳》中被四次提及,在最早的詩集《詩經》、《楚辭》中也有記載。《詩經》中記載“死則生,生則生。”真實地描寫了介休母子的隱居生活。人民的節操已經成為歷代人民的佳話。
2.寶腹巖獨特的山脈在世界上是獨壹無二的。它高60米,寬180米,深50米。它可以容納200多座寺廟和建築以及10,000到20,000名遊客。巖石下驚險壯觀的吊鐘更是絕無僅有。
3.大唐汾州富寶寺碑形成於唐開元二十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生動描述了曹魏時期三國高僧狄公籌劃建立弓寺的情況,並有多處唐宋名人題字。內容和書法都很有價值。特別是碑與廟的距離有200多米,這是壹個永恒的謎。中國沒有第二例。
4.“何張之登山步道”是壹條從山溝直入巖石的危險小道。據唐代詩人何在汾州弓寺碑左側的碑文記載,他在爬綿山時,先被壹個和尚拖到50多米的“棋盤洞”,再從棋盤洞爬100米的天梯到雲峰寺。然後沿120和60級石階到鐵索嶺,抓70多米的鐵索爬鐵索嶺,壹氣呵成爬上莫斯塔爾。500多米的距離,幾乎是75度的懸崖。它不僅有奇特的自然景觀,還有豐富的人文歷史,可謂世界奇觀。
5.蜂巢泉是壹塊高100米,寬30米的巖石。在巖石的底部,常年有幾十塊石乳液在滴水,掉進石池裏,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音。歷代學者稱之為懸簧。像這樣掛在巖壁上的泉水,在中國絕無僅有。
6.羅達宮是依山而建的仿古建築,總面積達3萬平方米,可與布達拉宮媲美,是世界第壹宮殿。中國數百位著名藝術家題寫的300平方米的《道德經》木刻和300平方米的布畫都是中國獨壹無二的。
7.天橋棧道長300多米,全建在山頂,邊上有漢白玉欄桿,遠看像壹只白鶴在空中展翅。人過小橋,腳下春光湧動,給人壹種飄飄欲仙的感覺。這壹幕即使妳走遍了中國的名山大川也很難發現。
8、20公裏的水濤溝,蒼巖,曲徑通幽,奇樹怪石,山花爛漫,野草點綴其中。正如北魏李道元在《水經註》中所言,綿山石河千回百轉,洶湧澎湃,蒼鷹鳴於空谷,形成壹幅奇特的山水畫卷。其中,烏龍瀑布落差80多米,遊客可從瀑布下通過;水簾洞瀑布從洞前直瀉而下,可容納30至40人。這種景色在北方地區很少見。
9.綿山神是中介,距今2600多年,是最早的道教人物之壹。綿山的佛是空王佛,俗稱田之超。他原本是唐朝的和尚,是第壹個成佛的漢人。此外,初唐大將尉遲恭和北魏凈土宗先驅亂彈也是綿山獨有的神靈。都是土生土長的山西人,這是其他名山無法比擬的。綿山的神從無形的神、無名的神、至高的君主到山神、土地,綿山的佛從明亮的光、奇妙的光、燃燒的光到過去、現在、未來的佛。神佛數量全國第壹。
10,綿山宗教樂團由150人組成,曾多次為臺灣宗教人士演出,特別是北京白雲寺方丈升天儀式、河北蘆臺開光儀式、遼寧普安開光儀式等。管弦樂隊的表演很受歡迎。中國道教協會理事閔誌亭高度評價綿山宗教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