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作為漢水流域的文化大師,開創了南方文化新的繁榮時代。考古發掘表明,早在6000年前,秦淮河以南就廣泛種植水稻。水稻的種植極大地解放了勞動力,使人們有閑暇從事娛樂,文學藝術得到了發展。當時的文學藝術用巫術治病,轉而用巫術、驅邪祈求上天來娛樂人,所以出土文物中有石、骨、玉的裝飾和巖畫。
住在被封鎖的河邊的人自稱為“平庸的人”,他們的地方被稱為“尚勇”。尚勇得名於女媧捶地造人,煉石補天的故事。由於打土煉石,被稱為“天梯”的靈山山頂被削平,故稱尚勇,也是天梯補天。今竹山縣西七十裏,尚勇也。
“尚勇”這個名字的由來很神奇,但也許沒有多少人能理解這個名詞所象征的文化內涵。眾所周知,平庸就是平庸。保持平衡是中國文化的真諦。孔子哲學的根,深深植根於“中庸”二字。中庸不是兼收並蓄,也不是庸庸碌碌地消極避世,而是理解宇宙大道的深層含義後所采取的最佳人生態度,即“持中守壹”,達到不增不減、不潔不滅、不邪不滅的解脫。
處於中間是生命升華的捷徑,是人類智慧高峰上盛開的雪蓮花。只有中庸之道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和而不同、直而樂的永恒幸福。攔河之人無聲,大象無形,巧拙,智愚。他們雖然生活在文明的巔峰,卻依然保持著中庸的清醒、開明和解放的那壹份。千百年來,他們冷眼看著歷史的滄桑,等待著創造的聖地,流浪者最初的旅行驛站。從上面看,這是地名意義上的攔河人的大智慧。
根據王國維對平庸之輩的歷史研究成果和對孟的;旁白:堵河流域的是他的長子的封地,他在這裏發明了圍棋,並在丹水池中與父親姚交戰。“姚是壹個善於打遊戲的平庸之輩,野性而狡猾。”圍棋無疑進壹步開啟了民智:反叛與智能。
在夏商時期,庸人有壹些獨特的文化風格,如:因擅長鑄造青銅器而被稱為“勇俠”,據說商代的許多鼎器、鐘都是庸人的傑作;因擅長造城造屋而被稱為“勇者”,史載公元前1059年,周邀請庸人在洛邑建都。今天,竹山縣文峰鄉黃城村古永芳城遺址的城墻,歷經三千多年的風雨,依然屹立不倒,說明平庸之輩的建築藝術確實很高;平庸之輩也是史料中最早飲茶的祖先。“茶風發源於巴山楚水”。然而,最被世人稱道的是平庸的軍事藝術水平。“唯庸才擅戰,秦楚敗也”(《古戰爭論》考證)。
在商朝,代理人是侯國。它的首府是方城山,位於竹山市東南41英裏處。《闊之》載:“方城山,平庸之都。其頂四面平坦陡峭,山南有城,長十余裏,名曰方城。”《湖北通誌》載:“方城天險護”。《民俗學博覽》載:“庸人善巫術,以義治病,其功效為上古之遺。”在商朝的潮流中,宣傳了攔河巫文化。
到了周朝,因為率領壹群蠻族伐周而被分封。史書上說:“吳王起兵攻周,引魯、彭、蒲等八國兵追之。”商朝滅亡後,郭勇作為南方蠻族的首領,以軍事實力建立,疆域也擴大到占據陜西的楊珊、鎮安、柞水、安康、漢陽、資陽、高覽、平利、鎮平,四川的巫溪、巫山、奉節,湖北的竹山、竹溪、房縣、神農架、興山、姊妹貴、巴東。都城還在方城,竹山。
到了春秋時期,雍國與楚國競爭,楚國的崛起在東方被攻占,秦國的擴張在西方被遏制。平庸的主要敵人是楚。楚在平庸之後崛起,有取代平庸成為“百家之力”的趨勢。
公元前611年,楚國發生了嚴重的饑荒,許多人餓死了。楚莊王保持低調,“三年不飛”。楚國的鄰國利用他們的危機集團攻擊楚國。雍國國君起兵東征,率領南安諸侯國的軍隊集結在宣(今芷江)揮師伐楚。楚國危在旦夕。
趕緊派使者聯合巴、秦,從腹背夾擊。公元前611年,楚、秦、巴聯軍破雍,雍城四面楚歌,為三國所滅。做到了“三年不飛,壹飛沖天;三年不唱歌,壹鳴驚人的野心。
梁啟超評論之死說:“楚莊登位三年,秦巴之分滅雍,亦為春秋大事。巴雍天下是楚之病,符拔無用,楚無內憂,可爭中原。”更重要的是,楚人吞並庸人之國後吸收了庸人的先進文化,國力大增。據考證,屈原的祖先是個庸人,庸人成了楚文化之首。
郭勇有爭奪中原的最佳位置,但征服了楚國卻沒有變成楚國的附庸,使楚國得以潛入中原,實在是“無事生非”。究其原因,是布衣們背離了傳統地域文化“合則壹中,合則壹中”的內在精神,過度張揚武力,忘乎所以,以致錯失良機。然而,郭勇的滅亡不是攔河文化的崩潰,而是上層貴族勢力的不幸。相反,攔河地域文化在政治動蕩中通過吸收外來的秦楚文化而得以隱居保存。從此,以古巫養生為特征的攔河地域文化徹底退出政治舞臺,隱居於民俗之中。(公元前665438年+0年-公元968年)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秦楚爭霸的變化,尚勇的歸屬不確定,他在秦朝。
秦漢時期,天下分郡,尚勇郡屬漢中郡。大批對秦朝暴政不滿的難民逃入秦巴之間的尚勇縣的山林中。
三國時期,這裏是尚勇縣。甘露四年(259年)為新城縣,轄流域七縣。孟達曾任太守,曾有長詩《論街區》,名揚天下。“魏憲熙元年,立為公國,立劉為皇後(禪)”(華陽國誌)。
晉代縣曾為清河太子康封地。尚勇縣成了逃避戰爭和暴政的最佳避難所,而這就是武陵縣漁民闖入尚勇縣下桃花源的故事,成為壹個永恒的故事。
南朝時,尚勇郡轄九郡。這是“尚勇縣領導九個縣”。
宋四年改為永安縣和洛州。西魏元年(552),洛州治雍,以傅蒙為刺史,統壹雍縣。廢帝改新豐為尚勇縣,安城為竹山縣。也就是說,竹山縣南部是尚勇縣,北部是竹山縣。
隋開帝十八年(599),洛州改周放,轄竹山、尚勇兩縣。大業三年,廢州設縣。該縣由古雷和竹溪邊界附近的河堡縣統治,並轉移到房縣、永清(保康)、竹山和尚勇。
唐朝時,天下有十道。竹山和尚勇隸屬山南東路周放,州府位於防城山。貞觀十年,芳齡動容。
唐代貞觀十年是壹個轉折點,竹山(尚勇)作為秦巴山區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的地位不復存在。
宋開寶年間(968-975),省尚勇縣入竹山縣,確立了竹山縣建制的規模和名稱。竹山縣的歷史開始了。
從公元前611到公元968年,延續了1500多年的堵江地區文化史,隨著中國政局的變化,進入了輝煌的沈寂。
而竹山支竹詞,通過對劉禹錫發現的介紹,給盛唐詩壇吹來了壹股強勁而優美的新風。壹時間,攔河人所唱的口頭歌謠成為唐宋以來大詩人、大詩人效仿的典範。下裏壩人多。
“江水平楊柳青青,岸上歌聲可聞;東升西落,道無情而有情。”巴山楚水獻給華夏文遠就是這樣壹首美麗的絕唱。
攔河文化是典型的自娛自樂的民俗文化,摒棄壹切功利,是人們內心情感世界的自然表達和無意識宣泄。堵江文化沒有文字和書籍作為載體,沒有代表性的文人,沒有為皇帝服務的大翰林。它植根於土壤,綻放於孤寂的秦巴山區。“君子以匿名為役”,這使得後人很難借助顯性的文化表征來解讀。只有從口耳相傳的民俗豐富載體中,才能感受到當年的優雅、自由、堅實、神奇、野性。(968-1949)
自宋開寶元年尚勇縣與竹山縣合並為竹山縣以來,流域內主要地區竹山縣的建制趨於穩定。此時,中國進入了穩定的封建時代。
元代,竹山縣位於周放向陽路。明首席秘書,竹山屬雲陽府,湖廣首席秘書。清朝轉移到湖北省雲陽縣。
堵江流域位於川、陜、鄂三省交界處,歷來是“秦楚走廊”和“楚蜀通道”。攔河是“入川鹽路”和“江漢中藥材路”。這壹帶的居民由東、西、北、南四面流民混雜而成:(1)古代土著祖先的後裔;(2)平庸之輩的後代;(3)巴後裔;(4)濮人後裔;⑸;蜀中流民;[6]三秦難民;曾經的荊楚流民;成為河南中部的難民;⑼反叛的巨匪和難民;⑽流放士族的後代。來自許多地區、民族、階層、成分的難民,把堵江作為逃避戰亂、早澇、賦稅、瑤役、仇殺的“避風港”和“桃花源”,共同在這片相對肥沃、偏遠、封閉的土地上探尋新家園。同時帶來各地區、各民族、各行業風格獨特的異域、異質文化因素,給攔河文化帶來新的沖擊和新的形式。
它給了三次攔河文化巨大的沖擊和豐富的歷史機遇。
第壹次是明朝成化年間的荊襄大遷徙浪潮。明朝周鴻祎在《創雲陽府書》中說:“成化七年,荊襄流民百萬,渴者過半。有超過123,000名來自田字的難民。因為割了竹山之地,就立了竹溪,割了雲錦之地,就立了雲溪,使他們活錯了地方。所以雲縣城設雲陽府,統壹房竹六郡。”這次在流域內的竹山、竹溪地區安置了7萬多戶近30萬人。其人數是土著人的兩倍。此後,占人口1/2的荊襄移民,自然將先進的平川農耕文明和集市貿易文明帶入了攔河,使攔河地區的土地和資源得到了更有效的開發利用。在此基礎上,發展了以中藥材等土特產貿易為主的對外貿易活動,培育了外向型的農業文化。
第二次是清末大批太平天國殘余勢力和安百裏起義軍逃到竹山,以隱蔽的形式定居下來,約有5萬人,繁衍成壹個特殊的部落。據《清史稿》記載,竹山壹直是安百裏教和太平軍的大本營,也是他們劫後生還者的生存之地。據《竹山縣誌》記載,“竹山土匪不斷,平均三年暴動壹次”。農民起義軍的後代繼承了先輩的英雄血脈,敢於反抗,善於戰鬥。竹山在過去的1000年歷史中,發生過大大小小600多次起義。特殊的地理環境、文化傳統和民族心理,造就了李來亨、王聰兒、馬二姐、、石羊、熊等仁人誌士。《堵江人的血》裏,既有《竹枝詞》裏的柔情蜜意,也有石羊《武言》裏的匕首投。溫柔敦厚、溫和平和的攔河文化背後,隱藏著時代颶風的“風暴眼”。柔與剛的結合,構成了萬物兩面性的有機統壹。當民族和人民的生死存亡處於緊要關頭時,興天起舞的金剛,像佛家智者的“獅吼”壹樣發出光芒,喚醒沈迷於深沈夢境的人們。另壹方面,叛逆精神豐富了攔河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強化了“窮則變,變則通”的創新色彩。
第三次機會是抗日戰爭時期,武昌、黃岡的商人被迫遷徙到江邊。此時,為逃避戰亂,約有八萬人逃往竹山、竹溪定居,帶來了“九頭鳥”和黃梅戲的商業文化因素。攔河文化可以和走在時代前列的武漢城壹脈相承,出現了城關、寶豐、官渡等較為繁榮的秦巴市場。與此同時,外界的洋貨進入山區,山區的土特產沿著被封鎖的河道進入湖廣。
在黑粉色這種移民文化的同時,攔河地區特有的古巫文化依然在民間保持著鮮活的生命力,頻頻給亂世、沒落的人們增添不少慰藉。
三次移民浪潮給攔河地域文化帶來了先進的平原農耕技術、先進的商品分配意識、蔑視權威和大都市價值觀的叛逆精神,使攔河文化在痛苦的轉型中走向現代化。
在經歷了外來文化板塊的沖擊和挑戰後,接受了新因素的攔河文化在時代精神的洗禮中重新整合。在文化整合的造山運動中,軍事統帥、國民黨國父張振武為辛亥革命做出了貢獻,中國勞工第壹大律師、中國工人階級的壹面旗幟石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做出了貢獻。張振武和石羊像秦巴山壹樣勇敢的站在中國社會重組和大變革的最前沿,參與了創造民主自由新世界的偉大運動,生動的體現了堵江文化的風格,培育了這種特色文化。
順應自然,善於養生;改造世界,敢於創新;追求自由,熱愛和平;致力於幸福和持續革命。——堵江的地域特色文化,賦予了堵江人剛柔並濟、包容變化的鮮明品格。
以古代巫女為特征的攔河地域文化,以其獨特的包容性和同化力,將異族、異質的移民文化納入自己的旗幟之下,以伏羲、女媧的偉大創造精神,蚩尤、丹朱的強烈反叛精神,平庸獨特的多才多藝的文化基因,使融合的新攔河文化具有了同樣的歷史延續性,實現了異族移民文化的本土化。(1949—)
1949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攔河地區地域文化漫長的發展征程終於立起了劃時代的界碑。壹種全新的意識形態在農民翻身的熱烈鼓點中升起了壹面鮮艷的旗幟。中國的政治思想以巨大的力量改造了地域文化,下裏巴人的支竹詞、杜鶴號子、竹山高腔被賦予了濃厚的政治內容和時代新生的色彩;儺戲、巫術作為封建迷信被批判拋棄;地域文化糟粕滋生的各種邪教和反動教派被強力打壓,新的社會主義農民文化應運而生。這種文化依然傳承著巴楚文化中浪漫、激情、奔放、豪邁的高調色彩。
地域特色文化如何與時代精神有機結合?經過半個世紀的探索,這壹課題仍未得到圓滿解決。文革時期,“左”的思想泛濫,文化成了簡單的政治喉舌,時代精神成了幾個簡單的政治口號,地域傳統文化的精華被當作糟粕拋棄,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堵江地區的地域特色文化呈現出復蘇的活力。以余曼白為代表的攔河剪紙藝術進入國際藝術界,展現了攔河地域文化獨特的審美視野和表現風格;羅維揚主編的縣級文藝刊物《堵江文藝》進入國際文化交流展覽館,代表了當時中國縣級文藝刊物的水平,並以此為陣地培養了大批文藝作者,地方文化得到了宣傳。小河只露尖角,攔河文化用藝術的幼苗展示了土壤的肥厚。
90年代中期,竹山縣開展了以提高人民素質、消除精神貧困為目標的十星級系列文明創建活動。農民自覺運用政治、道德、文化、科技、教育等社會規範來約束自己、管理自己。十星創建活動將傳統文化中的倫理觀念與當代歷史發展對農民的必然要求相結合,致力於農民的全面發展。
竹山十星系列文明創建活動受到了中宣部和各大新聞媒體的關註。1996年冬在武漢召開的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座談會,主題是學習“竹山經驗”。由此,“竹山經驗”走向全國,成為精神文明創建史上的專有名詞。1997年春,竹山縣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定為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創建示範點,同時成為與張家港、天津和平區、大連並列的全國“四大文明創建樣板”。
透過社會復雜的表象,我們可以看到“文化力量”的巨大作用,它往往是壹些泡沫般的政治運動、文化運動甚至經濟運動背後的導演。作為貧困山區的貧困縣,竹山壹舉成名,不是偶然的,實際上是由於地域文化獨特而豐富的力量。地域文化的發展趨勢和人們的心理需求構成了戲劇性突變的“內因”,而時代精神和上層建築意識形態的發展則是其“外因”。
社會主義需要精神文明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人們需要精神理念作為生活的目標和動力,地域文化需要在地下河的山谷中尋求突破。三者的內在機制終於在特定的歷史時空,在世紀之交匯合,拉開了地域文化復興的序幕。
攔河文化的復興,是中國文化的根,是蘇生,是世界文化的壯麗回歸,使文化更好地服務於人類的自由和幸福,推動人類從物我對立的必然王國向物我壹體的自由王國進化。——這是攔河文化永恒的神聖使命。
因此,攔河文化必須重新審視人類文化的壹切成果並最大限度地吸收和融化,在壯麗的回歸中重建新的範式;堵江文化必須借助強大的文化復興浪潮和思想實踐的雙重啟蒙,完成其神聖使命;堵江文化必須拋棄實用主義和盲目迷信的枷鎖,在跨世紀的戲劇沖突中復興,鳳凰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