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地:
艾灸起源於古代,形成於先秦兩漢,發展於兩晉至唐宋,明清逐漸衰落。期間經歷了很多磨難,艾灸之所以能流傳下來,要歸功於很多醫生的努力,其中就有壹位艾灸大師——包谷,她是中國醫學史上第壹位女性艾灸學家。據考證,葛洪《肘急方》中的許多艾灸經驗,其實都是包谷所創。後人感激其功德,雕塑其金身供奉於廣州“三元宮”。時至今日,香火依然旺盛。建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祖國的中醫藥事業,艾灸防病治病的範圍進壹步擴大。作為壹家專註於古灸的九清養生集團,繼承、發揚、不斷創新老祖宗留下的寶貴中醫文化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九卿保健組組長王亞寧先生對“元灸”的思想和技術做了詳細的規劃。他強調“元灸”既是對灸“道”的崇敬和探索,也是對先人的緬懷和致敬。
簡介:
傳統的艾灸方法是以艾灸的技術和器械來命名的。當初包谷是用艾灸治病的,但是沒有辦法。她只面對人和疾病,她的祖先以“無為法”試圖簡單有效。元灸之道也是從人的疾病入手。根據中庸的“中和”思想,最有效、最簡潔的灸法是元灸。艾灸者需要有深厚的中醫功底,根據不同的體質、疾病、環境選擇不同的艾灸方法。元灸強調灸的“恰到好處”。隨著科技的發展,醫學知識的不斷深入和完善,九卿灸技術團隊在繼承古法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精益求精。
特點:
“法無定法”是元灸的特點。元灸源於傳統,但不拘泥於傳統。
原則:
元灸是基於中醫和現代醫學的經絡理論,因人而異。在繼承古代艾灸精華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透皮給藥技術,采用秘制純中藥配方等。利用艾條燃燒的熱量刺激相關穴位,刺激經絡氣血運行,打開局部皮膚機制,使藥物滲透到相應穴位,從而起到溫陽益氣、溫經通絡、化瘀散結、補中的作用。元灸,元,這裏指的是人體的元氣和陽氣。蘇文《黃帝內經·怒天》中記載:“若太陽為陽,天與太陽失位,則失命;因此,天空應該隨著太陽而明亮,這就是太陽在外面的原因。”在的《心書》中記載:“有三種方法可以幫助楊。燒艾第壹,丹藥第二,附子第三。”可見,祛病養生的關鍵在於扶陽,這也是元灸的目的。
臨床應用:
臨床上對肩周炎、頸椎病、膝骨關節炎、腰椎病、關節運動障礙、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胃腸功能紊亂、糖尿病、乳腺增生、腰肌勞損、婦女婦科炎癥、月經不調、痛經、閉經、失眠等慢性病和疑難病有明顯療效。
禁忌:
1.艾灸有養陽的作用,但也會傷陰。陰虛火旺、熱病如中風、高熱、昏迷、咯血、吐血者忌用。
2、面部等外露部位,不要直接艾灸,以防結疤,影響美觀。
3、皮膚薄、肌肉少、肌肉聚集,孕婦的腰骶、小腹、男女乳頭、生殖器、睪丸、關節、大血管、心臟部位不要艾灸。
4、極度疲勞、饑餓、飽腹、醉酒、多汗、情緒不穩,或女性經期忌灸。
5、某些傳染病期間,高熱、昏迷、抽搐,或體力極度衰竭時,忌艾灸。
6、沒有自控能力的人,如精神病人,忌艾灸。
元九
宗旨:“固本培元”。
哲學思想:中庸之道“至中和”
特點:以不可能為規律。
主人:包谷。
傳承人:九清灸技術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