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壹個人對他的親生父母和出生日期有幾種看法。壹開始他連個正式的名字都沒有,直到他能在社會上大顯身手,他才有了自己的名字。之後,雖然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人們時不時地請他出來挽回局面,也經常暗中采納他的想法,但總的來說,他已經退居二線,經常處於沮喪的狀態。
這個人就是我們所說的道家思想。
眾所周知,道教是老子創立的,他的思想集中在壹本五千字的書《道德經》裏。鑒於老子的崇高地位,道家這種宗教形式,後來稱他為王座上的老先生。但關於這位老先生的年齡和身份,眾說紛紜,直到現在也沒有壹個完整的結論。有人說他是春秋末期的老聃,孔子問過他很多次。有人說他是楚國的老萊子,曾經以孝順著稱。有人說他是戰國初期的太史棋,曾經在函谷關遇到過觀音。也有壹些儒家思想的狂熱支持者,他們認為儒家思想甚至比道家的另壹位巨人莊子還要晚。但1993年郭店出土的竹簡,已經完全證明《道德經》這部巨著至少在戰國初期就已經廣為流傳,雖然後來多次修改,但大體上還是保持了原貌。
在《道德經》的傳播過程中,當時的人們從中汲取了智慧和營養,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學派。其中有主張“為我”追求個體自由的楊朱學派、試圖以水為基本元素構建宇宙模型的觀音學派、主張用道家思想生成生命、熱衷政治的黃老學派、主張無憂無慮追求精神自由的莊子學派等。他們與當時的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學派相互爭論、相互影響,呈現出“道家是天下分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景象。
但與儒墨不同的是,雖然在《道德經》的影響下出現了許多學派,但春秋戰國時期並沒有統壹的道教概念。所以說到當時的優秀學派,只提儒家和墨家,不提道家。
楊朱學派和莊子學派都曾在社會上產生過轟動效應,但在當時,與現實政治密切相關的黃老學派是最強大、最持久的壹派。分為南北兩派。南黃老學派的思想主要體現在《文子》、《黃帝四經》、《管子》等。而北方黃老學派則集中於齊的學派,其思想主要體現在《管子》中。呂布主政秦國時期,黃老學派的人物大量來到秦國。他們與呂不韋合作,以黃老思想為指導,吸收了儒家和墨家的許多思想,成就了壹部輝煌的巨著——《呂春秋》。
繼百家爭鳴之後,就是政治大壹統的形成。然而,中國第壹個大壹統王朝秦朝,並沒有實行黃老的思想,後來的重視儒學,而黃家族之子法家主張“禁百家,以官為師”,對包括黃家族在內的百家思想造成了沈重的打擊,但壹些思想的火花仍保存在民間。
法家的嚴謹直接導致了秦朝的滅亡。後漢王朝建立不久,時任宰相的曹參從夏姬治下的黃老學派發源地蒂奇找到了黃老思想的火花,並引向全國,成為當時全國的指導思想。
在黃老學派“無為而治”思想的指導下,長期戰爭造成的創傷很快愈合,開始了壹個被稱為“文化景治”的繁榮時期。在這種背景下,司馬談(司馬遷之父)第壹次提出了道教的概念,使道教有了自己的正式名稱。他說:“道家無為,據說萬事皆有。其實做起來很容易,但是它的字很難懂。它的技術是建立在虛無的基礎上,使用從眾。沒有什麽是可能的,無常的,所以我們可以研究萬物的感受。不為先物,不為後物,故能為萬物之主。”他還說“因陰陽大和,不宜采儒墨之善,把握名法之重,與時俱進,以變制事,立俗而為事;這很容易操作,而且越來越少。”
司馬談的道教實際上主要指黃老學派。後來人們進壹步擴大了這壹概念,把在《道德經》影響下形成的楊朱學派、觀音學派、莊子學派、黃老學派等所有學派都納入了道教的行列,使道教思想呈現出雜色雜糅的特點,這也是許多道教思想被歸為雜家的原因。
在文景統治末期,還有壹部道家思想的巔峰之作——《淮南子》。此外,司馬遷的《史記》中也滲透著黃的思想。由於“無為而治”帶來的繁榮,司馬遷還對經濟運行規律和企業家精神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探討。
但當時黃老思想成為主流,是建立在皇帝、諸侯、軍階級三權分立的基礎上,皇權受到壹定程度的制約。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後,諸侯勢力大大削弱,軍事階級比上壹代更差。權力膨脹的皇帝再也無法忍受黃家族“恬靜自然”的束縛。因此,主張尊君制長禮的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為國家的正統思想。這種情況持續了近兩千年。
儒家取代道家成為國家的正統思想後,黃老的道家思想並沒有完全消失。很多時候,統治者就像漢武帝宣帝說的那樣,是“暴虐而雜”的。即有時是“外儒內用”,有時是“外儒內用”。每當帝制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部分制約時,黃老家族就會復活,帶來經濟文化的繁榮。所以民間有“治天下,亂世為佛,從治到亂為儒”的說法。
當黃老的龐大思潮被統治者化為地下河,春秋戰國時期發展起來的理性精神暫時受挫,整個社會籠罩在儒家所倡導的“天人感應”的神秘氛圍中。與此相適應,民間道教思想也向神秘主義發展,並在吸收諸多儒家、墨家思想的基礎上,與先秦時期廣泛存在的神仙方術相結合,最終形成了中國本土的宗教——道教。
道教對社會的巨大影響與漢末農民起義有關。起義主要是在道教兩個重要派別——太平道和五鬥米道的基礎上展開的。最後太平路被鎮壓,五鬥米路被曹操擁抱。於是道教走上了和平發展的道路。
相反,壹些善於獨立思考的知識分子更喜歡從理性的角度來討論問題。首先,王充在他的代表作《論衡》中,強烈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普遍流傳的神秘主義。很快,這種懷疑主義思想成為魏晉時期壹種被稱為玄學的思潮。整個知識界開始思考自然人性與儒學的關系,王弼主張雙向改造,主張儒道合壹。竹林七賢的靈魂人物阮籍、嵇康,主張“越有名越自然”;接下來的郭象仍然主張調和儒道矛盾,但他的個體化理論使道教攀上了新的高峰。此外,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鮑敬言的《無君論》、列子假借戰國而寫的《列子》以及後來出現的《黃帝尹福經》,也是這壹時期道家思想的重要成果之壹。
在玄學的推動下,莊子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復活,成為後世心目中道家的正統。全社會開始佩服那些閑言碎語的人了。這不僅產生了空談誤國的負面效應,而且極大地提高了國人的抽象思維能力,體現了當時國人的精神自覺。不僅為當時佛教文化的廣泛傳播創造了條件,也促進了當時科技、文化、藝術的飛速發展,使魏晉南北朝成為壹個文化藝術極為燦爛的時代。
玄學思潮之後,道家作為壹個獨立的思想流派已經不存在了。它更多地依賴於它的宗教形態——道教的存在和發展,通過儒、釋、道的融合而轉世(即依附於理學、禪宗等,表現出道家思想的靈魂)。
在玄學的影響和外來宗教佛教的刺激下,道教在這壹時期向上層化、精致化發展。道教的傑出代表葛洪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內道外儒的學說,為道教的進壹步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此後,從東晉後期到南北朝,中國南北出現了由道教徒和道士發起的道教改革活動,道教經典、教義、教規和宗派組織得到了改造和豐富。以重視經典科教和神仙方術為主要宗旨的新興道教如上清派、靈寶派、新石天道、樓觀道等相繼出現,成為道教發展的主流。新道家得到官方統治者的認可,為後來的儒釋道格局奠定了基礎。
唐宋時期,政府對道教推崇備至,道教享有國教的稱號。官方多次主持道教經典的編撰和修訂,研究道教經典、教義和科學儀器的學者層出不窮,為道教學術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程對老莊思想的進壹步闡發及其對玄學的重視,司馬的《坐忘論》、的《舒華》、《無能之子無君論》、陳摶的《太極圖》、的《內丹學》、鄧牧的《博雅琴》等,都是當時道家思想的重要成果。到南宋與金元對峙時,道教內部發生了巨大變化,新的道教流派層出不窮。這些道家的教義特點是,主張三教合壹,儒釋道同源。元朝統壹後,南北道派重新組合,形成以內丹為主的全真道和正壹派道教,流傳至今。
從明清到現在,道教趨於衰落,社會地位逐漸下降。尤其是近代以來,各種打擊封建迷信的活動,對道教的危害最為嚴重。與此同時。除了菜根譚、傅山的啟蒙思想和諸子百家、的神仙道教理論和小的學說之外,道教教義和教學體系總體上沒有大的發展,但道教思想在廣大社會得到了進壹步的普及和傳播。由道士通俗解釋的內丹術,流傳到各行各業,尤其是儒生中。
道教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僅次於儒家。道教作為壹個獨立的思想流派,雖然在玄學思潮之後已不復存在,但它對統治者、知識分子和下層民眾產生了持久的影響。
對於統治者來說,道教是治國的秘訣之壹。妳可以在很多著名的帝王身上看到黃老思想的影子。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都對《道德經》做過註釋。雖然他們經常從法家的角度歪曲老子的思想,但不可否認的是,“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熙盛世”都是黃老思想的產物,兩者都是。當然,統治者在推行無為而治的思想時,壹般嚴格限於經濟文化方面。至於政治領域,除了明末清初活躍的民眾團體,民間政治力量從未真正發展起來。這種情況甚至延續至今。
道家思想中,對知識分子影響最大的是老莊學派的思想。這也是道家思想在後人心目中的正統。對於那些想在古代專制社會中保持精神自由的知識分子,如陶淵明、李白等,老莊思想是他們安身立命的最佳去處。對於王充、李贄、黃宗羲這些走在時代前面的思想巨人來說,道教是他們批判社會的有力武器。對於那些暫時失意的官場人士,比如柳宗元、蘇東坡,道家思想就是他們最好的安慰劑。所謂“速則濟世,難則獨善其身”也是如此。此外,道家思想還深刻影響了知識分子的審美觀念和文化藝術創作,使他們表現出獨特的凝練含蓄的民族風格。道家思想在理學和禪宗思想的興起中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追求長生不老的道教對世俗社會更有吸引力。道教不僅給千千成千上萬的人以宗教慰藉,而且通過其宗教活動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許多道士,如魏徵、陳摶、劉伯溫等,也積極參與政治,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道教對中國古代科技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連先秦時期最具科學精神的墨家思想也被道教保留了下來。中醫、火藥、仙術是道教最具代表性的科學成果。道教音樂融合了中國民間音樂和西域音樂的特點,被譽為仙歌和民族音樂的瑰寶。至於道教的氣功和武術,是隨著練習養生的實踐和探索而發展起來的,今天已經風靡全球。道教對文獻、典籍、文物和歷史遺跡的保護不容忽視。以哲學為例,道教經典《道藏》不僅收錄了所有道教哲學著作及其註釋,還收錄了儒家之外的百家著作,如韓非子、尹文子、公孫、墨子、鬼谷子、淮南解等。可以說,道教收藏不僅是道教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此外,許多民俗也深受道教影響。
16世紀,《老子》壹書開始向西方傳播,對西方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許多著名學者把他們的科學發現歸功於東方聖人老子的啟示。辯證法大師黑格爾、量子力學創始人托爾斯泰、玻爾、自由主義大師哈耶克、海德格爾等人都對道家青睞有加。尼采評價《道德經》壹書說:“像取之不盡的井泉,裝滿了財寶,放在桶裏,就隨手可得了。”著名數學家陳省身說:“我在美國遇見愛因斯坦是在1943年。他書架上的書不多,但有壹本很吸引我,是老子《道德經》的德文譯本。西方大多數有思想的科學家都喜歡老莊哲學,崇尚道家和自然。”
如今,在德、法、英、日、美等發達國家,壹股“老子熱”正在悄然興起。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老子的《道德經》在歐洲和全世界的發行量僅次於《聖經》。即使是人口稀少的島國冰島,也有兩個以上的版本。在德國,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壹本《道德經》。在奧地利、瑞士等國家,很多有文化的人經常把《道德經》作為結婚禮物送給子女。美國前總統裏根在1988的“國情咨文”演講中說:“中國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從那以後,《道德經》的價值翻了壹番,有八家出版社競相出版這本書。
在近代中國,道家思想也有復興的跡象。魏源、嚴復、胡適、殷等人都推崇道家思想。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以莊子的忘我闡述了詩歌創作的境界,引人入勝,歷久彌新。沈從文、魯迅、林語堂等人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抗戰時期,金在《論道》等書中,與原始道教所創造的無極太極、動靜、虛無、混沌等概念形成了嚴密的邏輯體系,徹底改變了傳統玄學道教的內涵和面貌。湯用彤和孟從嚴謹的學術著作中重構了道教在學術史上的特殊地位。也有壹些儒道兼容的哲學家,如馮友、熊十力等。他們壹直被視為理學的代表,但其哲學理論的內涵實際上主要是由道家建構的。
1991年,董光弼先生首次提出了當代新道家的觀點,得到了陳鼓應的熱烈響應。此後,新道家的影響越來越大,特別是自變論、天道自由主義,標誌著新道家與新儒學並駕齊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