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長期便秘會增加大腸癌的幾率嗎?

長期便秘會增加大腸癌的幾率嗎?

在門診中,經常會遇到這樣壹個場景,主角大多是穿著時尚的年輕女性,偶爾也有小鮮肉或者中年大哥哥大姐姐。不管是什麽身份,他們總是異口同聲地說:“我長期便秘,別人都說容易得大腸癌,我要去做個檢查。”仔細壹問,很多人都會提到,在看醫生之前已經拍過腹部的x光片。醫生說裏面大便很多,會擔心毒素堆積,息肉生長。...

又在看這篇文章的妳,可能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或疑惑。便秘會導致大腸癌嗎?遷就論有依據嗎?如何註意改變最合適的排便習慣?今天,我們就用這篇文章來壹壹解答妳的疑問。

“最近才便秘”,小心排便習慣改變!

通常說到便秘,大家的理解都是排便不暢,或者很長時間;但至於什麽是“長久”或者“不順利”,大家可能會分別表述。據調查,很多健康人兩天上壹次廁所,所以每天排便不壹定正常。在醫學上,基本上是每周排便少於三次,並伴有壹定比例的硬便、內急,或者難以解決,且持續三至六個月以上,才可以說是便秘。

為什麽需要後壹段時間?如果是幾個星期到壹兩個月,就需要考慮其他身體疾病,比如腸梗阻、腫瘤、甲狀腺功能減退、高鈣血癥、神經病等等。嚴格來說,三個月內新出現的排便困難或腹瀉、軟便可稱為排便習慣的改變,確實需要就醫做進壹步的評估和檢查。感謝發達的媒體,現在大家都特別警惕這種情況。數量多了,真的會有人得大腸癌。

但是,慢性便秘就不同了。除了糖尿病、內分泌疾病、長期臥床、藥物誘發外,通常沒有其他明顯的疾病,主要與體質、飲食、生活習慣有關。只要增加蔬菜水果的纖維攝入,多喝水,多運動,即使不用藥也有可能改善。這時有人會問:“如果長期排便不暢,是否會有有害物質在大腸內堆積,導致大腸癌發病率增加?”」

流言終結者:排便和毒素的神話

我們先來考慮壹下這個所謂的邪惡遷就論的邏輯。壹般來說,糞便中充滿了毒素和壞細菌,所以要盡可能縮短它在人體內停留的時間。如果便秘使稻田在體內停留時間過長,就會引起腸道病變,產生大腸癌。至於如何排大便,具體的方式可以是多吃水果蔬菜或者服用中藥(自然養生派),吃益生菌等健康食品(生物科技派),甚至像蔣宋美齡夫人壹樣定期* * *大腸水療派。

只是很遺憾,上述說法在現代醫學中是沒有根據的。糞便在腸道內的運動始終是“把糞便推到後面”(嚴格來說是腸道的自發蠕動),腸道不受老吉法的調節。即使在我們休息和睡覺的時候,胃腸道也會不斷地把我們攝入的食物變成糞便。也就是說,每個人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下,或多或少都是“滿身糞便”的。幾天不排,最多堆幾天,這也是腸道能容納的範圍,不會出現所謂的人體內老便便堆積。

所以在腹部x光片上看到糞便殘留影像是非常正常的。除非腸道異常腫大,否則很難通過糞便的分布來判斷是否異常。如前所述,有時候醫生看病會提到大便很多,但其實很多時候只是為了方便解釋。其實正是因為大腸內隨時有糞便,所以在腸鏡檢查前需要喝瀉藥幫助清理。

就算沒有所謂的老大便,但是長期便秘讓大便停留時間更長就不會有問題嗎?這種想法流傳甚廣,但邏輯上有兩個重要漏洞,也遭到現實研究的否定。首先,如果便秘容易引起毒素堆積,以後容易得大腸癌,那麽女性便秘的比例要高於男性,大腸癌應該更多。事實是,男性更容易患結直腸癌;同樣,年輕女性便秘的比例遠高於男性,但她們卻是大腸癌比例最低的群體;相反,吸煙、遺傳、肥胖與早發性大腸癌關系更大。

慢性便秘與大腸癌無關,但充足的纖維有益。

在2013的壹篇重量級系統綜述中,分析了28項研究後發現,如果考慮研究的設計和嚴謹性,沒有證據表明長期便秘與結直腸癌有關。筆者甚至註意到,主訴便秘進行結腸鏡檢查的患者,發現大腸癌的幾率較低(與其他條件如便血、年齡、家族史等相比。).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便秘的定義往往是“自我決定的”,所以如果研究設計得不好,可能會包括壹些排便習慣改變的患者,這會影響最終的結果。

然而,其他幾項研究提到,對於長期便秘的患者,使用纖維配方奶粉促進排便似乎比非纖維配方奶粉更能降低結直腸癌的幾率(HR = 0.4495% CI: 0.21-0.95),但未達到統計學意義。因為長期便秘的患者通常會長期服藥,所以過去壹直在討論各種瀉藥是否會造成長期後遺癥,至今沒有明確的結論。但是根據上壹段的研究,攝入足夠的蔬果,把纖維作為便秘處方的第壹線,是合理的,也是可能的。因為大量的水果蔬菜,以及減少紅肉,都有減少大腸癌的作用。

至於為什麽長期便秘會導致大腸癌,為什麽這個概念廣為流傳?大概有幾個原因:除了其邏輯不言自明之外,糞便的出現很容易讓我們產生不好的聯想,而大眾對“毒素”的恐懼和觀念為“解毒”提供了解決方案,也有了在商業上推廣的動力。最後,檢查的普及增加了周圍人早期被診斷為大腸癌的機會。這其實是壹件好事,但也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讓對癌癥的恐懼更加現實,會主動去做壹些事情來避免這種情況,所以觀念和行動壹拍即合。

對於風險人群來說,定期篩查比關註癥狀更重要。

最後說壹下我的兩點感受:首先,聽起來有道理不代表就是對的。適應論和很多似是而非的理論壹樣,應用了幾個實際的概念,把我們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所以聽起來特別有說服力。要論證它,最重要的是依靠對現實世界的大規模研究。這個理論最大的缺點就是讓很多人產生不必要的恐懼,影響醫療資源的配置。希望看完這篇文章,能解決壹些人的擔憂和困惑。

第二個感受是大腸癌的早期防治應該進入壹個新的階段。以前人們大多強調哪些癥狀(缺鐵性貧血、便血、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與大腸癌有關,但壹旦出現這樣的癥狀,基本上就不是早期大腸癌了。雖然這些宣傳很重要,但更高效的方法是防患於未然,即發現尚未癌變的息肉或早期大腸癌。這樣,治療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質量會更好。

實現這壹目標最實際的方法是普及有效的篩查。包括目前國家衛生機構兩年壹次的50歲以上人群大便潛血,以及後續的高質量腸鏡檢查。美國的經驗證實,有效的篩查可以逆轉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目前,50歲以上的臺灣省人約有60%做過大便檢查。對於更年輕的人,他們也可以參考家族史或其他風險因素來安排檢查。如果繼續努力,也許再過五到十年,我們就會把大腸癌從“癌王”的寶座上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