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與廣陵散的精神契合
廣陵散有這樣壹個悲慘的故事。它的旋律是什麽?“現代音樂史專家非常仔細地研究過這首歌。他們認為廣陵散的旋律非常豐富多樣,感情也是起伏不定的。正如北宋《沁園錄·序》所言,凡表達“怨悲”之處,旋律哀怨悲涼;在表達“憂郁和慷慨”的地方,就有雷鳴般的暴風雨。《宮毛縱橫》的氣勢,不僅悲壯,而且鼓與雷的慷慨。可見這首曲子的演奏難度極高,融合了各種技巧。書上說“能玩廣陵散的,晚上只有壹個大叔”。雖然廣陵散有壹種獨特的腔調,卻不能加以約束”。整首歌充滿了悲憤和不屈的氣焰,跌宕起伏,瞬息萬變。所謂“繁花似錦”惹怒了大學者朱,斥之為“最和平之聲,意圖為臣”寫《聲無哀樂論》的嵇康,強調聲發源於自然,與情緒等主觀感受無關。
其次,嵇康和廣陵散也很神秘。嵇康是當時士人眼中的領袖,而隨著時間和空間的推移,嵇康的形象變得更加神秘和撲朔迷離。《晉書》載:“康再遇,入山嘗石髓,即自取之。”以他的個人修養,連王戎也常說:“我在山裏住了20年,卻從沒見過歡樂的顏色。”這讓他蒙上了壹層深不可測的色彩。他的雍容風姿,“我看我歸洪,揮五弦,仰身自得,心太玄”(《贈秀才參軍》)入羅時,京師稱他為神人。”而顏延之在《五王賦》中描述:“散於中平而不於天下,是對夏人的自我迎合。《晉書·嵇康傳》載“蓋其心而發,使其難作高約,每次思質。“這些都給人壹種非人的感覺,很神秘。使其形象更加優雅悠遠,猶如坐在雲端,變幻莫測。行刑前,3000名學生* * *要求司馬師“出師”,其崇高形象的影響力之大,不得不讓人驚嘆。而他與廣陵散的結緣更是神奇詭異,眾說紛紜。據誌《太平廣記》317句語錄,壹個自稱故人的鬼“聲息”擡頭見了康,給他廣陵散,並與康發誓不教任何人天亮就走。其間,他帶著神秘的面紗把琴送給了嵇康和廣陵散。關於廣陵散,《廣陵散譜》中有三個重要人物。壹個是明代朱權最早出版的《魔秘譜》(1425)。譜序曰:“今賜之,乃隋宮所藏譜。隋朝亡於唐朝,唐朝亡於民間幾年,然後回到皇宮。936年後。再者,明代知望的《Xi錄·唐沁通》有兩部不同的樂書,分別叫A、b,廣陵散的傳說壹直延續至今,金庸寫成,書中描述“屈長老接連掘了二十九座古墓,終於在東漢蔡邕墓中發現廣陵散,他們在此基礎上創作了曲。由此可見廣陵散的絕世獨立的崇高形象。作為《廣陵散》中的主要人物,聶政的遇刺同樣充滿了神秘和悲劇色彩,後世出現了許多以他為原型的文學作品。
第三,嵇康和廣陵散都是悲劇。在談到魏晉文人在美的歷程中的覺醒時,李澤厚說:“正是對外部權威的懷疑和否定,才導致了內在人格的覺醒和追求,也就是說,以前宣傳和信奉的倫理規範、標準和價值觀,鬼神迷信、經緯宿命論、繁瑣經典等等,都是虛偽的或值得的。它們既不可信,也沒有價值。”於是,魏晉風度是那麽的自發,大方,無拘無束,還有吃藥喝酒,問長問短,侃侃而談。《世說新語》說:“名士不需要奇才,但往往無事可做,熟讀《離騷》便可稱為名士。”而這“只是魏晉風度的表象,產生這種表象的內在精神。”而是文人名士自身的內在沖突,即追求自由的自我與遵從傳統價值觀的另壹個自我的沖突”[3] (P.303)。放蕩不羈的外表下隱藏著濃濃的入世儒家情懷。有人評價嵇康是魏晉第壹個真正的名人,那麽他是壹個什麽樣的人呢?馮友蘭先生曾說:“嵇康本來就是壹個矛盾的人。如果把他的悲憤詩與《家誡》和《與山居元絕交》相比較,他的思想和行動中的矛盾就更大更明顯了。或許,在他看來,這些並不矛盾。“的確,在和山居元分手這件事上,不可能是第二個”,“我嗜臭腐,養小蜜月殺老鼠也不錯。”在苦惱憤怒的詩中,“我愛我的姐姐,但我不訓練我的老師。我擺脫了我的寵物,我抵制我的心對過去和隨它去吧是什麽的渴望。”提醒兒子“堅持下去”、“堅持下去”、“說話小心”。也就是說,嵇康實際上是遵守封建禮教的。可以說嵇康是壹個人格分裂的人,思想極其復雜,向往著與生俱來的山林隱士的閑適生活,但現實的壓力和常態讓他無法逃避,而應該是內在的理想人格和外在的行為人格的完美統壹,但當嵇康看到自己達不到這個要求時,他的思想就裝載了巨大的痛苦, 而痛苦來自於用歷史和理想關照現實後發現的難以承受的巨大落差,正如加繆所說:“是希望的精神和失望的世界的分裂”,意味著主體精神的極度仿徨和痛苦。 人類的歷史其實就是人與自然分離的歷史。人類文明努力把人從自然中解放出來,成為現實的社會人。但長此以往,很容易失去人與自然的平衡。魏晉南北朝是對人性的壹種控訴和反叛,試圖尋找人與自然的平衡,呼應了春秋戰國時期生命本體意識的萌發,嵇康是發展中的典型。烏納穆諾曾經說過,“除非我們被壓制,否則,我們從來不註意擁有靈魂。”這個過程是痛苦的,擁有高尚的靈魂是亂世的壹種精神折磨。舊倫理的全面崩潰,思想信仰的自由,也隱含著精神層面的無主性,容易引起人們的精神仿徨。嵇康也是。舊的倫理在他面前崩塌,新的教育沒有建立起來。個人認為,
中國的文人名士最容易被英雄人格所吸引,嵇康也是如此,行動前希望徹底毀滅,但內心又不能徹底放棄。有壹種說法認為,魏晉士人的悲劇是“他們已經清楚地知道國家大事腐敗到了無所作為的地步,並且以自己的忠誠大力支持,戴著舉世聞名的瀟灑風流的名聲,卻未能擺脫儒生的迂腐,最後當然不是。”
中國的傳統思想是“和諧”和“中庸”。即使到了魏晉時期,這種思想在當時仍然深入人心,追求名教與自然的協調與平衡。它強調個人要服從社會,而嵇康的高遠誌向和崇尚隱逸不時觸動政治家的敏感點,是玄學發展的極端例子,不能完全接受。就是這樣壹個在封建時期無法明確擺上臺面的男人,卻在他死後五十年成為人們爭相模仿的偶像,形成了“嵇康情結”。但他們模仿的只是表面的皮毛,並不能真正了解嵇康真實的內心世界。只是嵇康在這樣壹個黑暗的年代裏,有壹種儒雅的風度,能夠保持自己的高潔。只是發泄當時人們所向往的苦難和痛苦的壹種時尚,即通過嵇康化苦為樂。唯壹打動和震撼大家心靈的,是嵇康的殉道精神。他們也缺乏這種品質,所以對自己向往卻無法真正實踐的理想充滿崇敬。
在魏晉這樣壹個混亂的時代,人生短暫,由人生的不確定性激發出來的生命意識也是最強烈的。既然明天未知,那就暫時享受今天吧,“今天有酒,就要及時吃喝玩樂”。與人們縱欲的消極態度不同,嵇康以另壹種方式珍愛生命,並因此寫出了《身心相親,身心雙修,全面養生》,強調“修身養性,保神安身”等精神修養努力,並就此問題與向秀進行了探討。可以說是對當時粗放放縱的壹種反思。但即使妳保持身體健康,妳也不可避免地會受到政治的迫害,無法抵禦來自社會權威的威脅。有句話叫“壹個人的歷史就是壹個人。”
總的來說,嵇康是壹種“破壞正義”,也可以說是“自我毀滅”。他死後,“家裏的人都很痛苦。皇帝求開悟,深惡痛絕。”(《晉書·嵇康傳》)但這只是壹種精神上的安慰和逃避。“中國很少哭著愛撫。
《廣陵散》中刺漢王的故事也具有悲劇意義。抱樸子這樣評價聶政:“荊軻和聶政是勇敢的聖人。”在以聶政為原型的《聊齋誌異》中,聶政描述了聶政在壹個女人死後變成靈魂去救她的故事。伊勢評價說:“他以聶為義,懲惡揚善,是人之常情。嘿!聶智賢,在此誠意。”可以看出他對聶政有好感。郭沫若曾寫過歷史劇《唐棣的花》,歌頌聶政的俠義精神。然而,聶政確實是壹個悲劇人物。無論是死為知己,還是為父報仇,他的目標都是那麽的明確和堅定。他放棄了生命中的壹切,只為了不惜壹切代價刺死韓翔/汪涵。有些是悲劇性的暗殺。隋棠曾說:“聶政刺了韓晶,白虹透了太陽。”(《唐菊不負使命》)然而,他雖然勇敢,但也有對親人的愛,有自己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所以他會在成功後自殺,甚至為了不讓親人認出他來而“刨皮破身”。做他們的精神* * *連接點,我相信嵇康演奏廣陵散壹定會想到聶政,通過鋼琴把彼此的命運穿越時空連接起來。可以說,聶政死於忠孝,這是封建思想的典型表現。他是軍人出身,對亂世和戰鬥沒有太多的思考和反思。反倒是嵇康,看似“千古”,骨子裏卻是傳統的封建禮教。也可以說他其實死於這部分。就像魯迅在《魏晉風度與文章、藥與酒的關系》中談到嵇康壹樣,阮籍說:“這是因為他們生在亂世,不得不如此。
嵇康和廣陵散都有壹種不落俗套的美。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和諧”和“平衡”。嵇康只是玩世不恭,目中無人,在溫暖的傳統文化長河中展現出壹種遠離“中庸”與“和平”的美。廣陵散是中國十大傳統古樂之壹。嵇康做到了,壹切都反其道而行之,卻創造了中國文化史上的絕唱。
雖然兩者都籠罩在悲劇之中,但也是崇高的。死亡不是終結。“偉大的悲劇作家席勒說過:生命不是人生的最高價值。這是《悲劇》最深刻的啟示。悲劇中的主角為了真、美、神聖、自由、人類的崛起和至善,寧願毀滅生命。
聖嵇康對廣陵散的精神超越
同時,嵇康已經超越廣陵散。首先,大家對鋼琴藝術都很有眼光,嵇康對各種樂器都很熟悉,尤其擅長彈鋼琴。湘繡《老賦之思》雲:“姬伯綜技妙在絲竹。”再加上他的聰明,“學習是老師不能接受的。”
其次,是嵇康和廣陵散的情感* * *聲。如前所述,嵇康和聶政的悲劇使嵇康對《廣陵散》所表達的情感有了深刻的理解,表達了他內心復雜的感情。嵇康當時的心理狀態是怎樣的?妳真的可以把自己從生活的煩惱中解脫出來,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存在兩難的問題,所以妳可以帶著這樣充滿“戰爭之聲”的音樂離開這個世界,這種音樂真的透露了妳的情緒。在這方面,《廣陵散》凈化了嵇康復雜的感情,同時嵇康升華了《廣陵散》,擴大了視聽範圍
第三,處決炸彈的場景增加了悲傷的氣氛。廣陵三已經是“怒不可遏”,刑場是生的地方,就像墓地壹樣,充滿了死亡的氣息。這裏要說的是音樂和環境的問題。壹首優秀的音樂作品,如果配上音樂意境的環境,無論對演奏者還是欣賞者都大有裨益,人們也更容易容納音樂。從而理解音樂的深層內涵,即所謂的“意蘊”和“弦外之音”,超越了物質化的層面,達到了擺脫現實羈絆的精神境界。這樣的悲情畫面和廣陵散結合,產生了更好的效果。畫面為聲音提供形象和氛圍,聲音為畫面提供意境和想象。壹部著名的美國紀錄片的制作。音樂和畫面的關系應該是“1+1=3”,也就是說,音樂和畫面壹起可以創造第三種意境,引導觀眾的心理聯想。冤死的命運和刑場,再加上廣陵散這個充滿反抗和怨恨的曲子,可以說是最好的搭檔。幾百年前聶政的悲慘事跡可以壹壹重現。
還有,就是這次表演的獨特之處。縱觀古今,世上除了嵇康,再沒有第二個人把廣陵散演得這麽好看。那句“廣陵散今絕失。”這個人已經不在了。所以,正是因為它的必然性和獨特性,才讓他深入人心,成為壹體。
嵇康和廣陵散歷史悠久。他們的名字之所以總是壹起被提及,是因為他們相互促進。同時,嵇康除了* * *,已經超越廣陵散。通過嵇康對廣陵散的解讀,兩者在中國歷史上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