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王國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又稱、。
蜀漢疆域北至武都、漢中,東至巫峽,南至保雲、桂,西至緬甸東部。
它占據了雲南全省、四川和貴州省的大部分、陜西、甘肅南部、廣西北部、緬甸東北部和越南西北部。
263年被魏所滅。
兩個皇帝,四十三年。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的鬥爭不斷,使得國家事務日益腐敗,隨後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因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鬥中立下戰功而步入仕途。
但沒過多久,何進和董卓被擊敗,世界局勢逐漸轉為軍閥混戰。劉備在混戰中東奔西跑,赤壁之戰後收復荊州各地,後又乘勝前進,攻占漢中,最終建立了蜀漢政權。
蜀漢鼎盛時期占據荊州、益州。關羽失去荊州和劉備的夷陵之戰後,國力受損,然後諸葛亮恢復了蜀國的國力,迫使南部和中部地區屈服,從中獲得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礦產等自然資源,國力重新強大起來。
軍事上,蜀漢經常占據主動,但後期逐漸衰落,最後被控制曹魏的司馬氏家族所滅。
三國歷史
三國(220-280)是連接東漢和西晉的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和東吳三個政權。
赤壁之戰,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形。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
次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
222年,劉備輸掉夷陵之戰,孫權拿下大部分荊州。
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協助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團聚。
229年,旭日東升,建都建業,封“吳”,史稱。至此,三國正式建立。
在隨後的幾十年裏,諸葛亮和蜀漢的姜維多次帶兵北伐曹魏,但始終沒有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
曹魏後期的實權逐漸被司馬懿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了滅蜀之戰,蜀漢滅亡。
兩年後,司馬昭病逝,他的兒子司馬燕拋棄了魏元帝自立。開國名“金”,史稱西晉。
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壹中國,從而結束了三國時期,進入金朝。
擴展數據
蜀漢的創始人:
蜀漢是三國中的壹個。
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
蜀漢疆域北至武都、漢中,東至巫峽,南至保雲、桂,西至緬甸東部。
它占據了雲南全省、四川和貴州省的大部分、陜西、甘肅南部、廣西北部、緬甸東北部和越南西北部。
263年被魏所滅。
兩個皇帝,四十三年。
魏的創始人:
魏國(265438年5月+03日-266年2月4日)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壹,後世史官常稱之為曹魏。由於後來的北魏被稱為“後魏”,曹魏也被稱為“前魏”或“前魏”,使其成為三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延康元年(220),曹丕迫使漢獻帝退位,正式取代漢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獻帝二年(265),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吳的創始人:
三國之壹的吳(222年5月23日-65438年5月+0,280年),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吳”,史稱孫吳。
因與曹魏、蜀漢對峙,其統治地區居於三國東部,故又稱吳棟。
記載三國歷史的史書:
二十四史之壹的《三國誌》是西晉歷史學家陳壽所著。它記載了我國三國時期魏、蜀、吳的紀傳體國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壹。
《三國》六十五卷,《舒威》三十卷,《舒舒》十五卷,《兀術》二十卷。
三國誌的名字:沒有野心就沒有野心。
魏徵有列傳,蜀、吳只有列傳,而陳壽是晉朝的臣子,繼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誌》尊魏為正統。
《三國誌》分別為曹操、曹丕、曹操寫了《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舒舒》記載劉備為先主傳,劉禪為末主傳;孫權稱吳為,記載孫良、孫修、孫浩為三嗣。
只有傳,沒有紀。
從篇幅上看,舒威約占全書的壹半,兀術約占三分之壹,舒舒約占四分之壹,這可能與史料數量有關。
在陳壽撰寫《三國誌》之前,已有壹些關於魏、吳的史書,如的《舒威》、於謙的《魏略》和的《兀術》,可供陳壽借鑒。
但與魏、吳不同的是,沒有史家,這就造成了史料的缺乏。
《三國誌》精挑細選,作者認真考證史實,精挑不靠譜的材料,不隨意評論和編撰。
這雖然使《三國誌》具有了文字簡練的特點,但也造成了關鍵人物史料不足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