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請問:中草藥的九畏十八反是什麽?

請問:中草藥的九畏十八反是什麽?

中醫的九怕十八矛盾

九尾

硫磺怕芒硝,

水銀害怕砷,

狼毒怕密龍,

巴豆害怕矮牽牛花,

丁香害怕姜黃,

草烏,

牙硝怕裂頭蚴,

關桂偉石油脂,

人參怕五靈脂。

十八個對立面

甘草。、大戟、海藻、梔花。

川貝母、瓜蔞、半夏、白蘞和白芨。

陳露凡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白芍。

中醫是辨證論治的重要手段。壹般是多種藥物聯合使用來治療疾病。如果配伍得當,可以增強療效。如果配伍不當或禁忌,不僅會降低療效,還會產生毒副作用。所以中醫非常重視藥物的合理配伍。

中醫的不相容包括“對立”和“互畏”。兩種藥物合用時,可產生毒性或副作用,稱為“對立”。兩種藥物合用時,可產生相互抑制作用,稱為“相互恐懼”。關於中藥的配伍禁忌,自古以來就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說。這兩種說法出自《神農本草經》,在附載的關於藥物配制的章節中詳細闡述了中藥的玉、石、本草、木、獸、蟲、魚、果、菜、米。

五代以後的蜀國大師孟昶在命翰林學士韓寶生修訂《蜀國本草》時,首先統計了七情的數量,說:“此經載藥365種,其中765,438+0種,65,438+02種,使90種,畏人78種,惡人60種,反人65,438+。新修本草繼承了18種反藥,證本草包含24種反藥。

歷代對不相容的理解和發展是不壹樣的。直到金元時期,才正式將對證醫學概括為“十八反”,並編成宋方。“十八反”的宋式最早見於晉代醫生張從正所著《儒林家事》中,元代醫生李東垣所著《珍珠囊補》中也載有宋式:“本草明言十八反,半數攻烏,故藻戟反草,參眾反藜蘆”,即甘草反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蘆、丹參、玄參、沙參、阿莎麗和芍藥。

“十九畏”的宋公式最早見於明代永樂大醫劉春所著的《醫學經典·小學》:“硫磺為火之精,樸硝壹見相鬥;水銀遇不到砒霜,狼毒最怕和尚;巴豆最強,不適合矮牽牛;丁香與玉瑾不見,牙硝與京三棱難合;草烏不適合犀牛,人參最怕五靈脂;關貴喜會調空調,遇到石油脂就互相欺負。壹般來說,他修的話,就看好壞了,火炮互不依賴。即硫磺怕芒硝(元明粉);水銀怕砷;狼毒怕藏僧;巴豆害怕矮牽牛;丁香怕姜黃;牙芒硝(芒硝、硫酸鈉)怕裂頭蚴;川烏、草烏(附子)畏犀角(廣角);人參怕五靈脂;關桂(肉桂,桂枝)怕赤石脂。

“十八反”與“十九畏”達成* * *認識後,歷代中醫藥方大多基本準確,不越線。而且這種相反的藥物在臨床上是絕對不能用的嗎?對此,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這些相反的藥物是古代醫家幾千年臨床經驗教訓的總結。中藥之間只有合理配伍,才能產生良好的療效。如果違反了兼容性的禁忌,就必須謹慎。但也有人認為古人只說“十八反”,並沒有大量的案例來證明是否正確。《十八反》中,除了壹組甘草抗藻,其他配伍都是毒性中藥之間的搭配。毒性是由毒性中藥本身引起的,還是兩者配伍後毒性增加,在細節上沒有定論。

因此,歷代醫家多不生搬硬套對藥,而是正視復雜多變的病證現實,敢於實踐、探索、創新、打破禁忌癥,認為“十八反”、“十九反”並非絕對的配伍禁忌,根據證據結合對藥治療疑難重癥,屢屢取得奇效。

漢代醫聖張仲景在臨床上最早使用了對生藥。在飲痰咳嗽證中,用甘遂半夏湯治療飲滯,欲除之。甘遂與甘草合用,據情導攻,驅飲。《金匱要略》赤丸治療冷飲腹痛方藥,附子與半夏同用,能散寒,減少不良反應。

唐代醫家孫思邈在《錢進方》中的“大馮跋散”中,將附子與白蘞配伍用於治療風濕病和腳無力。

明代外科醫生陳世功在《正宗外科》中寫了海藻玉壺湯,具有清熱祛疥、化痰軟堅、理氣散結的作用。方子裏的海藻和甘草壹起用,卻又相反,令人“興味粉碎其堅”。

《霍達羅丹》清代徐大椿《蘭臺歸範》中,附子與犀角同用,主要用於中風癱瘓、癱瘓、痰厥、陰疽、流涎。清代醫家孟的《春足集》中的“十香歸魂丸”,與同用,用於治療痰厥、中風、口眼歪斜、牙齒緊閉、昏厥瀕死等癥。

許多醫生也對藥物與相反的恐懼結合的神奇效果有深刻的見解。例如,江戶時代的中國醫生丹波·袁劍所著的《治依桐的藥》壹書中引用了清代醫生張誌聰的話:“考傷寒、金匱、金匱之方,用之恐反。”

明代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作了更為獨到的分析:“古方常為相逆之人所用。蓋相須用同壹人,皇帝也;互相忌憚,互相殘殺的,也是王;用惡的反面的人,霸道。有權者,用戶知耳。”

當代老中醫李克在臨床上也善於使用相互拮抗的藥物。他的“三味湯”(紅參、五靈脂、丁香、郁金、肉桂、赤石脂)組合了三對相互拮抗的藥物,具有益氣活血、運脾食化、溫腎止久瀉、散寒腹脹、寬胸益氣、止痛散結的作用。他說:“用了三對藥,壹個癥狀壹個,三個癥狀都用了。這個方子我用了42年多,平均每天用3次以上,達到了4萬多次。沒有恐懼和傷害,兩者相輔相成。對於疑難病和慢性病,壹旦投入使用,就會進入良好的局面。”

中醫大師朱良春向來是有證用藥,不受“十八惡”“十九怕”之類的理論束縛。在過去的60年裏,海藻和甘草壹起用於治療頸部淋巴結結核、單純性和地方性甲狀腺腫和腫瘤。用人參(黨參)和五靈脂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腸潰瘍;海藻、甘遂、甘草合用治療胸腔積液、滲出性胸膜炎等。,取得了極佳的效果,未見毒副作用,堪稱使用對立藥物的高手。

作者受上述大師啟發,經常證明用藥物治療重癥。比如壹位73歲的男性患者,頭部患帶狀皰疹,疼痛劇烈,晚上睡不著覺。中西藥敷幾天效果不明顯。根據氣虛血瘀的見證,在證候方中,加味者參與五脂合,壹補壹過,益氣化瘀止痛。即使服藥後疼痛大大減輕,患者晚上也能安然入睡,令人驚嘆。所以只要辨證準確,方藥配伍合理,對面怕藥也能出奇制勝。

總而言之,

第壹,對於“十八惡”和“十九怕”的理論,我們壹定不能遵循,更不能固守。要有證有藥,關鍵在於證(病)。其實,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大多與辨證不準、治療不當有關。而且也和盲目使用劑量太大,服用時間太長,或者處理不當有關。

第二,臨床用藥要大膽謹慎。既然古人說“十八惡”“十九怕”,那麽用藥就要采取謹慎的態度。因為中醫治病有糾偏,即利用藥物的陰陽寒熱屬性,來糾正人體患病時陰陽寒熱不協調、不平衡的狀態,使之趨於“陰陽秘”和平衡和諧。所有藥物都有治療作用和毒副作用,是集療效和毒副作用於壹體的雙刃劍。用得好可以救人,用得不好會傷人。用藥要按照經典,其藥物分為上中下三類,養生吃藥,滋補中藥,治病。“十八惡”“十九怕”中的藥物壹般都屬於劣等品類,毒副作用很大。因此,在使用時要高度重視,辨證準確,用量適當,不宜長期服用。對於其中的壹部分,如果沒有充分的依據和豐富的臨床經驗,還是要避免盲目的配合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