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如何從休閑養生的角度建設和營造休閑文化

如何從休閑養生的角度建設和營造休閑文化

和諧——中國休閑文化的核心理念

黃健

“和”作為中國休閑文化的核心理念,體現了中國休閑文化“天人合壹”、“心和”、“形和”的理想追求。將“和諧”落實到休閑文化的實踐中,將使休閑真正成為壹種超越的生活形式,成為世俗生活中提高生活質量的壹種方式。其本質在於使人在有限的生命中領悟生命的無限意義,超越世俗,在世俗生活中建構詩意的人生範式。

關鍵詞:休閑和諧理念;

“和諧”是中國文化的壹個重要範疇。“和”作為壹個基本概念,貫穿於中國文化的各個領域。從中國“道法自然”、“天人合壹”的哲學來看,中國文化強調主客對應的和諧思想,即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這四種基本關系中,主張二者的和諧統壹。主導中國文化的“儒”“道”學說,特別強調“和”為美的思想。比如儒家文化,要求人的心理與社會倫理的和諧統壹,突出個人在社會倫理關系中的和諧發展。孔子曾提出著名的“和為貴”的思想,孟子也強調“萬物為我所備”,“與天下同上下”,主張個人與社會、心理與倫理的和諧統壹。道家文化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壹,主張人要師法自然,回歸自然,與自然融為壹體,超越自然,這也是基於“和”的基本理念。莊子說:“天地與我共存,萬物與我為壹”,“人與天為壹”,這也凸顯了人與物和諧統壹,人與宇宙萬物壹體的思想。“和”的基本概念是以萬物和作為主體的“我”(人)為壹體,“我”(人)也包容萬物和整個宇宙。這樣,在處理作為主體的人與作為客體的物的關系時,人與物對立的心理壓抑和恐懼就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處處以“和諧”為核心。總的來說,中國文化中“和”的概念的基本哲學含義,是將主體與客體、人與客體、個人與社會、必然與自由等對立統壹的要素,以和諧、平衡、有序、穩定的方式進行排列組合,從而形成相互對應、有序互動的和諧統壹,形成世界的等級和秩序。

中國文化中的“和諧”理念也反映在休閑文化中。如果說休閑的哲學意義是尋求在以人為主體的世界和以物為客體的世界之間建立壹種互動關系,形成兩者之間的良性對應,那麽中國休閑文化核心理念的終極指向就是將“和諧”的理念貫穿於他的休閑生活實踐中,目的是在主客體的和諧關系中構建壹個合理、平和、健康的人性和壹個自然、穩定、有序的客觀世界,而不主張任意破壞兩者之間的平衡與和諧。受“和”的文化觀念的約束,中國文化特別註重人與物的和諧,表現在休閑實踐中,即特別強調人的內心世界及其主觀感受,應與客觀事物之間的規律和形式保持和諧統壹。在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上,“和諧”也要求理性內容與感性形式的統壹。如果說人的主體是理性的,客體的客體是感性的,那麽對於人來說,就人的主體而言,休閑要求身心合壹,就人和客體而言,休閑要求作為主體和客體的人之間的和諧統壹與和平共處。從實際效果來看,“和諧”休閑文化的概念是使主體呈現壹種簡單、寧靜、愉悅的感覺,使客體給人壹種輕松、自由、愉快、和諧、舒適的美感。被譽為中國古典美學基石的《樂記》曾這樣描述音樂的特性:

每壹個聲音都是發自內心的。人心壹動,物盡其然。情以物動,故以聲形。音是對應的,所以變了,變成了正方形,這就叫音。聽聲音很有趣,把羽毛弄幹,這叫歡樂。樂者,聲從何處來也;是基於人的內心和對事物的感受。

雖然這裏討論的是音樂的生成,但作為壹部美學論著,它實際上會顯示出人與物之間建立壹種互動的審美關系,尤其是“和諧”的審美關系的重要性。任何和諧的“治天下之聲”都是“安”的,“樂治”;任何不和諧的“亂世之聲”都是“怨念”,“怒其政為善”;更不和諧的“亡國之聲”是“喪”和“思其民難”其實休閑也是如此。人之所以尋求休閑,是為了尋求生活的和諧,尋求人與物的和諧。如果閑暇中有不和諧的聲音,不就是壹種“亂世之音”、“亂世之音”嗎?因此,以“和”為核心理念的休閑文化,以及中國文化推崇的“仁”、“道”、“意境”等生活美學風格,也對休閑方式的建構產生了巨大影響。

在儒家文化中,前儒家強調建立以“仁”為理想的道德人格,追求道德的充實、偉大的人格和完美的情操。如果說“君子”是以“仁”為道德人格的理想象征,那麽儒家則不強調外在強制力對人的制約,不註重物質生活環境和客觀社會條件對人的影響。而是主張通過人的內在意識和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特別是在“內省”中,深刻理解人的本質力量,使人與客觀對象保持和諧的互動關系,彰顯主觀智慧,獲得安全感。孔子的“壹瓢食,壹瓢飲,在陋巷,人不忍則憂”,就是說在物質相對匱乏的環境中,仍然可以探索和理解生命的意義。也可以說,它們可以從容不迫地將人對物質的需求轉化為心理和精神的需求,使人在世俗生活中獲得精神上的安寧和平靜,在有限的事業中追求無限的人生價值。為使主體的理性內容與客體的感性形式保持和諧,孔子提出了“以道為旨、以德為基、以仁為旨、以藝為遊”的人生實踐模式,這也要求在現實生活中品味審美生活的快樂,使人進入和諧的審美生活境界。在道家文化中,以“道”為目標的人生哲學,認為“道”是客觀存在,是天地的最高的、絕對的美。道既是自然,又是本體。人最大的幸福,在於對“道”的觀照,在於對“道”作為人生終極方向的追求。老子的“道可為道,而也不凡。”名字可以命名,但也很有名。.....所以,沒有觀看的欲望;總有壹種想看看是什麽的欲望”,強調人對壹切都要開悟。“無名”和“有名”都來源於“道”,構成了“道”的兩種不同形態和境界。開悟是理解萬物奧秘的門戶。莊子所謂“我遊於萬物之初”,意在按照自然之道,遊於美與樂的和諧之中,即“取天地之義,抗六氣之辯,以遊無窮。“在這裏,“遊”是壹種生活方式,壹種人生境界,生活中沒有名利,沒有世俗的利益沖突。”遊”就是“無為”,也就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裏”。我不關心利益,不糾結目的,也不厭倦世俗名利。我不拘泥,不牽強,不情願,積極主動追求自由,無憂無慮,充滿活力。

可以說,中國文化通過彰顯主觀智慧來尋求與客觀對象建立和諧的互動關系,而其中壹個重要的中介就是休閑,即強調通過休閑來尋求實現人生理想,或通過休閑來提升人生境界,使人們在身心的審美愉悅中體悟人生之道,建構人生的終極關懷。其中,休閑不是外在的強制力,不是對物質財富的刻意追求,而是壹種主觀意識,壹種不計名利得失的“無為”,壹種自由自足的生活。

休閑顯然不是無意義的舞蹈學院,而是人的高層次生存和精神需求。以休閑的方式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在有限的個體生命中彰顯生命的無限意義,既是人類社會性的表現特征,也是人們建構生命終極關懷的有效途徑。追求“和諧”的休閑是人們心理文化結構和生活實踐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車爾尼雪夫斯基曾在《生活與美學》壹書中做過壹個類比。他說,人的人生道路往往充滿了金幣,但生活在世俗社會的人往往找不到。原因是世俗的人全神貫註於他們的目的地和實際利益,而沒有註意他們所走的每壹步。在忙碌的生活中,即使有人在路上發現了金幣,也無法彎腰撿起來,因為“生活的馬車無法停止載著我們前進——那是我們對現實的態度,但當我們到達驛站,走來走去孤獨地等著馬的時候,我們會註意看每壹個可能根本不值得註意的錫盤……”的確,在忙碌的生活中,人們往往會為了實用的目的而忽略了生命的本質和生活的意義。然而,生命辯證法的精髓往往在於:過分追求有限的實踐目的而忽略了生命的終極價值,往往追求終極目標,同時與客體世界保持和諧,擺脫物欲的羈絆,塵世的紛擾,超越世俗,超越生死,提高生命質量,以審美的眼光看待生命,追求詩意的人生,才能處於“無憂無慮”的境界

“和”作為中國休閑文化的核心理念,呈現了中國休閑文化實踐中對“天道和諧”、“心性和諧”、“玄學和諧”等思想的強調和具體落實,旨在使休閑真正成為壹種超越的生活形式和世俗生活中提高生活質量的途徑,其內在意義在於使人們在世俗生活中建構壹種詩意的生活範式。

從休閑文化的實踐角度來看,“天人合壹”有兩個基本含義:壹是強調天本身的和諧統壹,二是強調人與天的和諧統壹。儒家和道家文化都認為“天”有其和。莊子說:“天地有大美!”孔子雲:“天是唯壹重要的”,“天說什麽?四時萬物生,天是何物!”董仲舒說:“天是萬物之父,萬物非天而生。”(“春秋故事?”順從天命)的意思是“天地和合”是萬物之生,人也是萬物之壹,人與天相輔相成,即“唯人能平天地”,所以人要“知天命”,“順天意”。孔子強調“不了解自己的人生,就不認為自己是君子。”人如果不知道天的和諧,不與天(客觀對象)保持和諧,就不能成為“君子”,因為“凡生於天者,皆有仁義禮智善之心;不知道天生何處,就不會有仁義禮智善之心;如果妳沒有仁義禮智善之心,妳就被稱為小人,所以妳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妳也不認為自己是君子。”(《漢書·詩傳》)朱在論述天人關系時也指出:“天命即天道之酬,所謂天道即命。.....天道人心,為民付出是仁義智的本性。”(《齋藤優子語》卷61)老朋友要“學物”,即“物窮理”,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明天壹切都合理了。總之,要走“和”的道路。所以強調“天人合壹”,在休閑文化的實踐中,真的是指人要遵從自然規律,與天地同體。“知命”成為“君子”,這也將天道內化為人的內心意識,成為自己內心的心理欲望。這樣,“天道和諧”就不是強調人要靠外在的強制力去理解和服從上帝的意誌,而是依靠人的內在意識和內在悟性,堅持以壹種休閑生活的和諧方式去探索人生的意義,從而超越世俗生活,進而使人生達到“無憂無慮”、“樂以忘憂”的詩意境界。

當然,強調“天人合壹”也是為了突出人作為主體的“心性和諧”。朱成的理學認為“外求而不求內,非聖人之學。”(程程《遺書》卷二十五)儒家創始人孔子也強調“修身養性”的重要性,主張通過“自省”理解人生的孝道,進而引申到他人、社會、現實生活和宇宙萬物,即強調從父母到子女的順從,人與自然、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的內在和諧,才能充分實現“仁”的理想,正如程顥所說:“壹個仁者,天地萬物為壹,是不是已經?”所以“仁”的境界也是“和”的境界,是主客壹體、物我壹致、天人合壹的和諧境界。這種境界,從人類主體的角度來說,就是追求“心靈的和諧”。從實現的角度看,是通過壹種休閑的生活方式來獲得道德快感,使人進入人生的審美境界,而不是通過懺悔和向上帝傾訴,通過主客體的鬥爭和分裂的方式來凈化靈魂和升華靈魂。休閑中對“心性和諧”的追求,是讓生活與世俗功利保持距離,從而凈化生活和內心。子曰:“吾未見善德為好色之人。”為什麽「善德」不如「色欲」?這是因為“色”不僅對感官有吸引力,還因為“色”作為壹種內心情感,比理性的“德”更能打動人心,更能打動人心,所以孔子說:“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樂者。”所謂“知”是指壹種理性的態度,“善”“樂”是指壹種感性的態度。“好”的情感強度不如“開心”,“開心”是人生最高的審美境界。“樂”的實現方式之壹是生活的閑適,生活的閑適。子曰:“食水飲水,屈臂枕之,其樂也。”。不義富貴對我來說就像浮雲。”他進壹步強調:“智者樂水,仁者樂山”,“仁即美”,“君子成人之美”。儒家文化把生活的閑暇放在生活的重要位置,使之成為人們心理結構的獨特存在方式。壹方面,它強調將“幸福”的境界內化為壹種心理品格,相對獨立地存在於人的心理結構中。另壹方面主張以此為起點,影響生活的整體建構,比如影響人的智力修養、道德修養、性格修養,使之貫穿於日常生活。表現在人們具體的言行舉止,外貌,性格,風度,待人接物上,做到言行壹致,以身作則,成為君子。因此,中國休閑文化對“天人合壹”的追求,使人的內在欲望實現了“至善”和“至樂”的境界,而外在則實現了人的內心與世間萬物統壹的“太虛大樂”的境界,自立自強,順應自然,構建美好生活。

中國休閑文化“天人合壹”與“心物合壹”的終極指向是“形而上的和諧”。如果說生命的意義在於形而上的追求和形而下的意義建構,那麽中國文化中的“和”理念則貫穿於休閑生活之中,旨在將“仁”、“道”等生命最高規律演化為壹種天地間永恒的規律和普遍規律,其特征是以“仁”、“道”為核心的倫理規範,抽象為具有生命的超越性。這樣,人就可以在不走向精神彼岸、不存在人與神的對抗、不存在人與物的沖突與分裂的情況下,獲得基於現實大地之上的超越世俗與現實的精神力量。其中,“天”、“義”、“聖學”成為人們獲取宇宙情懷、天地情懷、人間情懷的具體目標。順應天意和順應自然是壹體的。進入這種情境,人就會擁有與“天”、“自然”壹樣的自然本性,包括萬物,同時也就不再厭倦世俗的藩籬和對生死的恐懼。當人與自然融為壹體,就超越了人的有形到天的無形,超越了人的感性存在,獲得了人的理性的本質認知,即“天無有,內外無別。”人有形狀,卻被形狀所束縛,所以有內因,也有外因。壹個人的壹生,內外都是自成壹體,自成壹格,與天地不同。”(《中庸》程經典第八卷)顯然,人超越有形,達到“天人合壹”的無形,獲得“天人合壹”的和諧的認知和理解,是“形而上和諧”的最高境界,是人內在超越的壹種表現。

從“天之和”到“心之和”,再到“形之和”,中國休閑文化中的“和”概念體現了壹種深邃幽靜的意境。和諧意境是中國休閑文化中壹個深刻的生活美學範疇。從審美的角度來看,意境比普通的意象、模型更深刻、更本質,同時在表現形式上也更有層次性。王國維在論述詞的境界時指出:“詞以境界為上,境界自成體系,自有名句。”其實人生的境界也是如此。中國以“和”為最高意境的休閑文化,突出了主體自身的和諧,以及走向主客體和諧的重要思想。和諧意境是人自身、人與物、形式與精神、感性與理性、現象與本質、有限與無限的和諧統壹。事實上,中國休閑文化的和諧理念和意境,就是要建立壹種生活範式和審美範式,作為指導生活實踐的生活理想,使人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得內”“得外”於“宇宙人生”,因為“得內,所以能寫;在它之外,我們可以看到它。入之,則怒之;超越之,則高。”當閑適的生活進入這種和諧自由的境界,會讓整個生活變得更有趣、更有意義、更有神韻,達到中國文化和美學致力倡導的“壹言不合,便是浪漫”的目標;言不涉及己,若不憂,“忘事、主客合壹的詩意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