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中國封建教育進入了壹個新的歷史階段。隋朝統壹南北後,政治上廢除士紳專政,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實行均田法和租徭役法,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為文化、教育和科技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隋朝的統治時間不長。它建立了新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體系,並為唐朝所繼承和發展。唐代,在統壹的中央集權統治下,封建文化教育高度繁榮。比如學校數量大大發展,基本教學制度確立,專門學校在學制中也占有壹定地位。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封建學校教育體系。
壹、隋唐時期的文化教育政策
(壹)振興儒學
東漢末年至魏晉南北朝,社會動蕩,儒學地位下降,佛道日益興盛。隋文帝即位時,意識到三教皆可。教育人民,培養人才,就要崇儒興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唐高祖的李淵是“相當不錯的儒生”。為了提高儒學的地位,郭子學派建立了周公廟和孔廟,四時祭祀。公元624年,發布《勸學書》,要求“重視本息,提倡儒學”。唐太宗李世民更是推崇儒家思想。即位前,他在宮中建立了壹座文學館,並召來方、等十八位儒者為學士。貞觀元年,孔子受命為賢,顏回為師。貞觀四年,下令在各郡各縣建立孔廟。貞觀十四年,聖旨孔與其他儒教壹起撰寫了《五經正義》,頒布於天下。這是歷史上第壹部由官方出版的儒家經典權威著作,成為全國官學的統壹教材,在每年的明經考試中也被作為標準。唐朝以後的皇帝基本上都是尊儒的。
(2)融合佛道。
隋唐提倡儒家,但在強調儒家的同時,也提倡佛道。佛教和道教都是宗教,都主張超脫世俗,積德行善,有利於統治秩序的穩定。特別是佛教和道教對於生死觀都有壹套理論。比如佛教提倡“生死輪回”、“因果報應”,以求死後超生。道教研究養生之道,實踐長生不老之術。這些對封建帝王甚至普通百姓都有很大的誘惑。縱觀整個唐代,雖然儒釋道三家之間存在矛盾,但總體而言,儒家在政治上占主導地位,而佛道只是作為信仰和精神寄托。
二、隋唐時期學校教育的發展
隋朝初期,學校的發展受到重視,並作為壹個重點,首先促進了京都郭子寺。其中,五門學問是郭子、國子監、四書、書法和數學。隨著學校的發展,管理組織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原來郭子寺是太常寺的下屬部門,後來規模逐漸擴大,事務也多了起來,需要獨立設置。593年,郭子寺從太常寺分離出來,改名為郭子學校,成為獨立的教育領導機構。607年,郭子學校更名為國子監,郭子將葡萄酒作為教育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