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意味著狂喜。舊時代有所謂“四喜”:大旱十年,千裏之外遇故人,和尚洞房過夜,捐來做狀元,這種突如其來的狂喜可導致“呼吸緩慢”,即心氣渙散,氣血運行無力,血瘀停滯,進而出現心慌、心痛、失眠、健忘等病癥。成語“得意忘形”可以說明神不是因為大喜而躲起來,不能控制身體活動。清代醫學家於昌在《道德草》中寫過壹個案例:“從前有新富,立即洋洋自得,含笑而死。”在《約舒傳》中,牛臯因擊敗洪雁·兀術而興奮過度。他笑了三聲,喘不過氣來。他立即倒地死亡。已經看到,快樂對人體健康有害。有壹位女性急性心梗患者,已經住院,病情有所好轉。出院那天,她突然看到遠在千裏之外的女兒從外地趕來接她。她太激動了,摔倒在地,死了。所有這些例子表明,突然的喜悅、狂喜和狂喜也對健康有害。
煩惱是指悲傷、沮喪和憂慮。表現在情緒上,失去喜悅,悲傷和哀號,膽怯和軟弱。那些淡淡的,皺眉的,不開心的,多嘴的,郁悶的,壓抑的,獨坐嘆息的;嚴重者睡眠困難,精神衰弱或緊張,心緒煩躁,會導致咳喘、嗆咳、嘔吐、厭食、失眠、便秘、陽痿、癲癇等癥狀,甚至誘發癌癥或其他疑難重癥。俗話說:“愁上加愁,越愁越糟”,“愁上加愁,人老了”,“愁上加愁,白頭偕老”。其實就是這樣。東周的伍子胥,因為沒有計劃,突破了昭關,壹夜之間變得青白。唐代作家柳宗元才華出眾。但由於打擊,長期被貶謫,壓抑憂郁的貶謫生活使柳宗元形容枯槁,體質虛弱,染上霍亂中毒,終年47歲。
憤怒是指暴怒或過度憤怒。就是因為某個目的和欲望無法達成,逐漸加深緊張感,最後發火。可以表現為暴跳如雷,拍桌子罵人,拳打腳踢,打死人畜,毀壞器皿。輕者會出現肝氣郁結,食欲不振;嚴重時會出現臉色蒼白,四肢顫抖,甚至昏厥死亡。《三國演義》中,周瑜是壹個“文武雙全,身姿英發……”的將軍,卻被諸葛亮氣得死去活來。當然,如果是輕度憤怒,有助於抑制情緒的表達,對健康有益。
思考,思考是要專心思考,但是過度思考也會導致多種疾病。其中脾臟最容易受傷,脾胃失職,所以食欲大減,飲食不換。所以中醫有“思傷脾”的說法。據《呂氏春秋》記載,因思慮過度,損傷了脾胃的功能,使積食停在胃中,久治不愈。後來經書用怒的方法讓他把肚子裏積的食物吐出來,痊愈了。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長期從事腦力勞動、大腦高度緊張的知識分子,容易患心腦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潰瘍,這與中醫“思傷心脾”的理論是壹致的。
悲傷的意思是悲傷,難過,悲傷。如童年喪親、中年喪親、老年喪親;或者失戀;或者妳失去了妳珍貴的東西,或者妳被搶劫了,受到了影響,等等,妳會感到非常難過和悲傷,悲傷會轉化為沮喪和絕望。簡而言之,悲傷的產生與追求和希望的事物和目的的喪失有關;悲傷的程度和失去的東西的價值有關。如果悲傷過度,會導致心肺停滯和抑郁。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悲則氣消。”傷心欲絕還會導致昏厥或猝死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癌癥或其他疑難重癥。
驚喜是指突然遇到意外或非常事件,突然產生的心理緊張。如果妳聽到巨響,看到怪物,晚上做噩夢,妳會受到驚嚇。受到驚嚇後,可表現為面色蒼白、麻木不仁、冷汗滲出、肢體動作失靈,或手裏的東西掉了,甚至尖叫、仆役麻木、大小便失禁,也就是常說的“恐弓癥”。幾乎每個人都有這種經歷。當他們處於恐慌狀態時,會感到自己的心怦怦直跳,這是由於情緒引起的交感神經系統興奮所致。血壓升高也是最常見的表現。有人專門做了壹把扶手椅。按鈕壹按,椅子就立刻向後傾斜。讓受試者緊靠椅背坐著,測量他們的血壓;然後突然按下按鈕,椅背馬上就倒了。這個人突然受到驚嚇,血壓突然升高。科學實驗表明,恐慌引起的血壓升高多表現為收縮壓升高,其機制是心臟泵血容量增加。
恐懼是指焦慮,內心恐懼,精神過度緊張。榜樣正在逼近深淵,如履薄冰,人會抓住他們。嚴重時還會導致昏迷和大小便失禁。中醫認為,過度恐懼會消耗腎氣,使精氣沈而不升,升降失常會導致大小便失禁、遺精、滑精等癥狀,嚴重時會出現精神失常、癲癇或疼痛。恐懼和休克密切相關,略有不同。先有休克,就會害怕,所以經常會慌,提起來。但是,沖擊多來自外部,恐懼往往是內生的。
綜上所述,七情太邪。太多,主要指兩種情況:壹種是情緒波動太大、太激烈,如狂喜、憤怒、突然休克、恐懼等突發的激烈情緒,往往很快致病傷人;還有壹種情況是七情持續時間過長,也會傷人致病。如果長期悲傷,想太多,經常心情不好,這些都可以積累成疾病。
情緒疾病的機制
其機制主要影響人體內環境的穩定,如氣機失調、臟腑功能失調、陰陽和精血受損等。
(1)內臟受損。《黃帝內經》指出“情誌過度會損傷臟腑”,說明情緒不受控制會損傷臟腑功能。具體來說就是:“怒傷肝,喜傷脾,悲傷肺,恐傷腎。”但在臨床上,並不是壹個情誌只傷壹個固定臟腑,不僅能傷幾個臟情,還能傷幾個臟情。如果想多了會影響脾臟的消化吸收功能,悲傷過多也會影響脾臟,導致食欲不振,腹脹。再比如歡喜和憂愁,但《黃帝內經》也提出:“憂愁和煩惱使心動,心動五臟六腑。”說明所有的不良情緒都會影響心臟,而且因為“心為五臟六腑之主”,心臟受傷了,人體的整體功能也會受損。
(2)影響氣機。氣機是氣運動的基本形式,人體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功能活動和相互關系都依賴於氣機的升降。情誌之病,首先擾氣,正如(黃帝內經)所言:“吾知百病生於氣。怒則怒,喜則怒,悲則怒,恐則怒,震則怒,思則怒。”此處上下,說明氣機不正常;這裏的結說明氣滯,運行不暢;此外,消除、放松和紊亂也是氣運動的障礙。可見,七情過度對人體氣機產生嚴重影響,而且正如原文所說“百病生於氣”,即許多疾病都與七情的刺激有關,從而引起氣機紊亂。
③薛婧損失。《黃帝內經》說:“怒則氣違,甚則嘔血瀉”,說明盛怒可使血隨氣違而嘔血。《黃帝內經》也說:“不了解的恐懼會損害本質...當精氣降下來”,這裏的精氣降下來,就是恐懼太多,藏在五臟中的陰精失去控制而消散。《醫學概論》也指出:“盲目興奮不能控制血液”,意思是過度。
情緒健康
快樂導致氣血散亂,血流不暢。另外,過度思考不僅會消耗傷心血,還會影響食欲,導致氣血生化不足,兩者都會造成精血虧損。
(4)陰陽失調。《黃帝內經》說:“喜則傷陽,怒則傷陰”,說明情緒過度會傷陰陽。《黃帝內經》也說:“驚恐則氣血分離,陰陽分手。”陰陽分手,即陰陽失衡。陰陽協調被中醫認為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陰陽為秘,神為活,陰陽相分,精為絕”,可見七情必須重視。
(5)先傷心,後傷形。《彭祖養命養性論》說:“積多則魂傷;生氣了,精神就散了,氣過了頭,神就不回了;恨愛無常,神不存形;妳要學,上帝會煩的。苦想則神敗”,可見七情太多,能使人精神失常。這裏的靈魂屬於精神活動的壹種形式,在精神活動中,靈魂是壹種本能的、無條件的反射感覺和動作,包括聽覺、觸覺、視覺、疼痛以及身體的壹些運動,與本質密切相關。靈魂也是上帝的壹種活動形式。如果它在不受上帝控制的情況下獨自行動,就會表現為夢遊、幻覺等。情緒激動不僅傷心智,也傷形體。比如《黃帝內經》說:“怒傷陰,驟喜傷陽。窒息上行,脈象變形。”這裏的脈象飽滿,是情誌先傷陰陽再傷身體的結果。從上面可以看出,七情致病,與外感六淫不同。六淫傷人傷身,情誌病先傷人後傷身。
現代醫學對精神因素致病的認識。
外國學者胡夫蘭德在《生命長壽》壹書中指出:“在所有對人的不良影響中,能使人短命的是不良情緒和壞心情,如焦慮、抑郁、恐懼、貪婪、怯懦、嫉妒和仇恨。”巴甫洛夫指出:“壹切頑固而沈重的憂慮和焦慮,都足以打開各種疾病的大門。”事實證明,現有疾病的50% ~ 80%與精神因素有關。據國外學者統計,74% ~ 76%的人生病是因為心情不好;根據美國壹家醫院對病人的統計,發現65%的病人的疾病與社會逆境有關。有人發現,在經歷強烈刺激和劇烈情緒波動後短時間內死亡的170病例中,有59%是在個人不幸和巨大損失的消息傳來後死亡的;34%死於危險或威脅情況;7%死於過度興奮。前蘇聯的外科醫生皮羅戈夫觀察到“勝利者的傷口比失敗者愈合得更快更好”。以上說明,情誌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預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當任何不良情緒的刺激超過壹定限度時,都可能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紊亂,主要是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釋放增多,腎上腺皮質和垂體前葉激素分泌增多,胰島素分泌減少,從而引起體內神經對其所控制的器官的調節障礙,出現壹系列機體變化、功能障礙和代謝改變,包括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內分泌系統、植物神經系統等異常現象。
情緒與心血管疾病。持續的情緒緊張和精神疲勞是導致高血壓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常因暴怒、恐懼、緊張或過度興奮而引發心血管疾病,甚至死亡。有學者觀察到,醫護人員的壹句不經意的話,甚至是他們的表情和動作,都會引起患者的血壓波動。我國有醫務工作者對323例高血壓患者進行了研究,發現發病前的不良人格情緒占高血壓發病原因的74.5%。實驗研究證明,在憤怒的情緒下,由於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舒張壓可明顯升高。在恐懼的情緒下,由於心輸出量的增加,收縮壓可升高。說明情緒對身體的作用是有生物學基礎的。
過多的情緒導致神經系統嚴重紊亂,會導致各種神經官能癥,包括神經衰弱、癔癥、強迫癥等。極其嚴重的,還會導致精神錯亂和行為失常。所謂的反應性精神病,多半就是由此引起的。它是由強烈的、突然的或持久的精神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礙。金範考試屢次失敗。將近半年後,他突然考上了。當他欣喜若狂的時候,突然暈倒了。然後他跑來跑去,大喊大叫,於是大家都說:“暴發戶高興瘋了!”《儒林外史》中的這個故事形象地說明了七情過分導致精神錯亂的情況。
特別是消化系統對情緒也很敏感。據研究統計,消化系統功能失調。70% ~ 80%的人生病是因為心情不好。如厭食、惡心嘔吐、胃痛、慢性胃炎等。消化性潰瘍、結腸過敏、腹痛和腹瀉。早在上個世紀,壹位名叫奧爾夫的醫生就發現,胃的功能幾乎每分鐘都會受到情緒的影響。他報道了壹個典型的例子,壹個9歲的孩子,因為嚴重的食道燒傷,疤痕收縮堵塞了食道,所以他被迫在腹壁張開嘴,通過漏鬥把食物放進肚子裏。醫生用儀器觀察自己的情緒對胃的影響。結果表明,患者生氣時,胃粘膜充血發紅,胃的運動加強,胃酸分泌增多。他難過的時候,胃黏膜變得蒼白,胃的運動減弱,胃的分泌減少。
在呼吸方面,精神因素也有影響。當妳受到重創,精神失去平衡時,會引起胸悶、氣短、心率變化、面色蒼白、頭額出汗、哮喘等。過度換氣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這時會出現手指麻木、肌肉顫抖、頭暈,甚至昏厥。
對於內分泌系統,強烈的刺激會導致糖尿病、甲亢等疾病。有記者報道,如果去協和醫院內分泌科門診了解壹下,大約壹半的患者都有甲狀腺疾病,最常見的就是甲亢。內分泌科白教授告誡人們:“過度緊張、長期焦慮等精神負擔是誘發甲亢的重要因素。”從甲亢患者主訴可以知道,上學、出國、被提拔、被提拔等。可導致情緒波動,而工作學習過度勞累可引起持續精神緊張,與發病關系更密切,農村甲亢患者較少。
癌癥是威脅人類生命的疾病之壹。與心腦血管疾病壹起被稱為“世界三大死亡”。全世界有2000多萬各種癌癥患者,每年有數百萬人死亡。雖然導致癌癥的原因很多,但近年來大量的科學實驗證實,不良的心理-社會刺激因素是壹個很強的促癌因素,這壹點已經被動物實驗所證實。這些狗被分成兩組。壹組讓他們長時間處於恐慌狀態,另壹組生活在安靜的環境中。結果,第壹組的六只狗中有三只死於癌癥,而第二組的四只卻安然無恙。現代心身醫學實驗證明,不良心理因素、過度緊張、抑郁、悲傷可使胸腺退化,阻礙免疫T淋巴細胞成熟,抑制免疫功能,通過類固醇作用誘發癌癥。
當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競爭意識日益強烈,不如意的事往往與人如影隨形,壹切皆有可能,心理矛盾和心理打擊在所難免。壹旦思想認識不當,就會造成心理失衡,進而導致心理疾病。此外,由於工業特別是化學工業的發展,空氣和水源的汙染越來越嚴重,人的腦細胞和神經細胞不斷受到化學物質的侵害,神經的應急能力降低,神經的生理功能受到阻礙,從而產生“心理疾病”。
從上面可以看出,無論是現代醫學還是中醫都非常重視情誌病。因此,避免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