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祛濕健脾養生穴位介紹

祛濕健脾養生穴位介紹

祛濕健脾常按三個養生穴位。

立秋後,天地陽氣漸閉,陰寒漸盛,早晚溫差大。此時天上烈日當空,地面濕漉漉的,濕熱蒸人,合為濕熱邪。《黃帝內經》說“濕經脾”。因為脾喜燥惡濕,最容易為濕所困。為了適應自然界從“長夏”到“秋收”的陰陽變化,人體的氣血也是內收的。血液中的組胺酸增加,胃酸分泌增多,胃腸功能加強,人的食欲旺盛,可以從食物中吸收更多的營養來滋養身體。

在立秋去世後的最後時期,按摩立秋的三個養生穴位,即豐隆、足三裏和脾俞,可以健脾和胃。其中,豐隆穴是祛濕的重點;脾俞能健脾胃;足三裏能補中、益氣、通經活絡。每天按100次以上三個養生穴位,也是祛濕養胃的好方法。

除了按摩祛濕健脾,還可以用於食療。

避免吃冷的食物。剛剛入秋還很熱,但是太陽的精神已經減退,已經不適合吃夏天的水果了。比如涼性西瓜,老人和小孩入秋後吃,容易引起胃寒,拉肚子。

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此外,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有健脾益胃的作用,也可以多吃。猴頭菇自古以來就被譽為“養胃之寶”,可以養胃,使其在秋季獲得足夠的能量運作而不受損傷。

選擇清淡的食物。與肉類相比,樹葉、菜花和壹些果蔬的滋補作用更突出。所以選擇壹些清淡的食物,適當多吃,遠比進補的效果好。如茄子、鮮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有清熱燥濕的功效。中醫養生理論也主張立秋後每天早上喝粥。粥有利於健脾,養陰於脾胃,平衡健陽。

以清淡為主輔。初秋不宜吃羊肉、狗肉等熱性食物。應該是“淡補”,即補而不膩。要適當吃壹些具有健脾、清熱、利濕作用的食物或藥物。壹方面可以使體內濕熱之邪排出大便,消除暑熱後遺癥;另壹方面可以調理脾胃功能,為中秋、深秋甚至冬季的健康打下基礎。除了鴨子之外,兔肉、甲魚、海參等寒性食物非常適合在立秋之後食用,以達到滋陰潤肺、潤燥清心安神的功效。

此外,還可以吃些祛濕熱的藥物。如果夏季濕熱過重,可以用壹些藥物去濕熱。《本草綱目》說:“香薷飲為治暑病之首藥。”可見祛濕最常用的藥是香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