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水不是口水。
說起唾液,很多人都以為是我們平時流的口水。其實這是不準確的。醫生說,唾液其實包括唾液和液體兩種,真正的“唾液”應該是指液體。
“唾液,也就是唾液,是從舌根分泌出來的。唾沫是人工吐出來的,液體也叫‘唾液’,是真正的唾液。”醫生說唾液經常會不由自主的流出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
口水多是因為脾腎兩虛。
醫生說,壹般來說,口水多跟大川脾虛腎虛有關。《內經》中明確指出“五臟為液,心為汗,肺為淚,肝為淚,脾為涎,腎為涎。”換句話說,異常出汗可以在心臟找到,鼻涕過多要看肺部有沒有問題,異常流淚要在肝臟找到。相應的,異常的唾液和吐沫是脾腎的問題。
雖然“津”和“液”分別來自脾和腎,但脾和腎往往相互影響,腎起主導作用,所以津和涎往往同時出現。“唾液太多、太稠、口中有苦味,往往是脾熱的表現。這個時候壹定不能吃辣,盡量少吃牛羊肉。可以吃壹些清脾熱的藥,比如梔子、連翹等。”醫生還說,流帶鹹味的口水是腎虛的表現。
醫生提醒,很多人睡覺都有流口水的尷尬,主要是因為吃了太多辛辣食物,導致脾胃上火。這個時候不要再吃辣了,也不要吃太多,尤其是晚上,壹定要少吃。
口水少是因為“內火”
口水太多是問題,太少也是問題。醫生說唾液過少說明津液不足,是內燥的表現。
壹本古書記載了這樣壹個故事。壹位閨閣小姐生病了,她瘦弱虛弱。被請去看病的醫生心想,是不是因為未婚的人得了相思病,可是壹聽說,發現並不是什麽“情緒性”疾病。古代男女不親嘴,醫生也不喜歡女士的舌苔。恰巧旁邊有人說,這位女士已經幹了好幾天了。口幹說明津液不足。醫生在思考津液幹燥的原因時,剛好瞥見門下壹堆瓜子,恍然大悟。
於是,醫生馬上讓人把那些瓜子收起來,燒開水給小姐喝,說喝了會好的。年輕女士的父親很困惑,問醫生為什麽。醫生說:“妳女兒吃了很多瓜子,唾液流失,津液不足,脾胃運化困難,所以瘦了。消瘦導致脾失健運,腎虛,津液不足。瓜子殼上有小姐的口水。喝了就可以把流失的口水補回來。”
醫生強調,愛吃瓜子的朋友要適量,壹次不要吃太多。壹旦出現口幹、食欲不振,多吃酸味水果補充體液。梨和葡萄很好。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