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莊子對人性的理解與孟子的人性論有哪些主要區別?

莊子對人性的理解與孟子的人性論有哪些主要區別?

關於孟莊的人性論問題,陳鼓應先生在《孟莊論人性》壹文中已有所論述。他認為,“莊子在孟子性善的背景下,壹方面論證了人性的真理,另壹方面又以道之美為基點,演繹了人性之美。此外,莊子在諸子中率先強調了“愛”的問題。“孟子和莊子對人性的看法是壹致的:莊子主張恢復內心的平靜,而孟子則維護內心的善。自然的靜止和自然的美好相距甚遠,但其實是可以接近的。本文從它們的相似性入手,探討了它們的差異以及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壹、“性善論”和“性靜論”產生的背景陳鼓應先生說,孟子和莊子對心靈這個話題的關註,體現了壹種對生命的關註。戰國時期,他們對人的死亡表示深深的悲痛。【1】在這種背景下,孟子和莊子提出了不同的人性論。(1)“性善”論是為了政治教育的目的而提出的。孟子的性善論主要集中在《告子》的最後壹篇。《孟子》第壹篇是政論。孟子對梁說,有惻隱之心,有實行仁政的可能論滕文公的記錄滕文公為太子,楚、宋並見孟子。孟子道善,言必稱堯舜。“孟子的性善論總是與他的政治理論聯系在壹起。朱認為對孟子的“性善論”是壹個貢獻。他讓人有“人性本善”的自信,能做好事,也對社會有益。這個貢獻是相對於政治而言的。出於政治教育的目的,荀子提出了人性論。荀子雖然主張性惡,但也是為了教人學習禮儀,學習仁義的行為準則,提高自身修養。荀子和孟子提出了不同的人性論,但目的是壹致的,都指向社會,既引導個人積極“克己復禮”,又引導君主以仁義為準則治理國家,使社會處於和諧狀態。可見,人性論的產生與聖人實施政治教育的願望密切相關。簡單地告訴人們該做什麽,為他們提供指導就夠了,但人性是善是惡,無論如何都是不可改變的。人性論的重點是發展和維護人性。“性善”論服務於孟子的政治理論。(2)自然之靜說是為了回歸自然而提出的。莊子的學說不是以政治啟蒙為目的的,所以並沒有對人心的善惡做出判斷。而且莊子對是非善惡的態度是“得之於戒,故應無窮”,所以他不會對善惡做人性的定性分析。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本性,善與惡。從平等的角度來說,每個人都無權決定自己會接受什麽樣的自然。所以,他的本性沒有復合世俗的標準,沒必要感到愧疚。仁、義、名、利容易吸引人去追求,這些標準會導致人與人之間“互相照應”。如果機會出現,_如果聯盟被詛咒,如果秋冬被殺,“人心不安,社會混亂。”莊子對人性的善惡沒有期待。這樣,人們可以直視自己的內心,對性以外的事情不再關註,心態平和,避免社會動蕩。所以莊子主張棄智棄仁,不希望人們因為這些外在的標準去思考性以外的事情,陷入是非之爭。莊子追求回歸自然,萬物壹體。莊子在《贊木》壹文中提出仁義大旗是多余的,就像贊木壹樣。他主張人要回歸自然,不要追求性以外的“善”和“美”。這種仰慕壹旦出現,就違背了真理,做得再好也只是性虛假的表現。“雖然小腿短,但延續令人擔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對超越這些性點的“美”和“善”的追求可能導致對個人生活的擔憂。回歸自然,就要摒棄人為的智能和情欲。回到靜態。莊子追求性的寧靜,並不代表他認為人性通常是寧靜的。在《再奇》中,莊子談及人性:“人心在下排,囚而殺之。”人性躁動,易受影響,易妄想,自苦。他沒有直接提到人性是靜態的,但他認為道德的品質在於平靜而孤獨,安靜而無為。人可以擺脫外界的影響,恢復“靜”的屬性,成為讓空氣進出的通道。這是最理想的狀態。也就是說,人有恢復寧靜的可能,人的躁動包含了恢復寧靜的可能,人應該追求人性的寧靜,而不是讓人性浮躁。所以莊子的人性觀是“靜之論”而不是“急躁論”。莊子對自然和道的信任,使他放棄了對人工智慧的信任。與其人道,不如人道。人文與道家的結合才能達到最輝煌的效果。莊子認為,人性只有被動地追隨道,才能與道壹致。因此,他主張恢復人性中的道、和復性。來源:青年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