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神奇的魏紫(4)

神奇的魏紫(4)

天下名山高僧多,也要留壹兩座奇峰給我道友居住。佛祖已說盡世間美事,誰知我仙師五千妙事?

風景優美的巍子被稱為“佛教國家”。在方圓20平方公裏的範圍內,有16座寺廟。最大的叢林是紫雲山廟,現在叫老祖廟。七山環抱,狀如蓮花。高峰時建築面積達到1000多平方的方丈,有600多名僧人。

生於公元前414年7月7日下午,老祖廟創始人張苞和尚,俗稱“千歲張苞”,是漢代佛教始祖,是人類歷史記載中最長壽的“凡人”。

回到六朝古寺山門時,我們故意放慢速度,問要不要進去看看。大家都說下次再來。這座寺廟對我來說太熟悉了。我的家鄉在山東以東十英裏處。通過祖先的傳記和我的親身經歷,壹個多世紀的興衰印刻在我的腦海裏。

老祖廟的現代衰落始於19世紀中葉的太平天國運動。經過接連不斷的戰爭,新中國成立時,幾乎是壹片荒蕪,滿目瘡痍,壹片狼藉。大雄寶殿前的天王殿四大天王依稀存在,堂上的佛像露出猙獰的面孔,嚇得無數孩子心驚肉跳。沒香,沒人管。

土改後,政府將寺廟財產收歸國有,建立林場,植樹造林。把東邊壹個破舊的寺廟改造成林場的辦公住宿場所,歸五祖寺林場管轄。

20世紀60年代末,縣教育局根據國家教育改革的指示精神,成立了黃梅縣林業中學,將大雄寶殿、天王堂改造成教室和宿舍,學生在此半工半讀,協助林場職工挖火線、栽樹苗。

70年代初,學校停辦,隨後建立了大古公社茶場。公社革委會組織數百名青年在魏紫奮戰,苦幹三年,開辟了1000多畝優質茶園,復興了千年“雲霧茶”。

巍子有種植茶葉的悠久歷史。當張苞僧侶開拓疆土時,他們開始種植茶葉。古茶園位於寺廟的東西兩側,天然的酸性黑沙土造就了著名的老祖茶。

唐代,湖北天門人茶聖·陸羽到魏紫旅遊,受到老祖廟住持的接待。他品嘗並和他討論吳韻茶,感嘆他可以帶走老祖茶,但他不能帶走老祖水。他把它寫進了茶經,變成了古書。

1975年春天,學校組織勤工儉學,去老祖茶場采摘春茶。嫩綠的嫩芽香得讓人愛不釋手。記得在教育局長劉先生的鼓動下,大家爭先恐後地把衛星放在上遊。李同學在這個古老的茶園創造了壹個奇跡,壹天采摘36公斤鮮葉。到目前為止,應該沒有人打破這個記錄。不幸的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雪堰電站建成時,這些茶園被湖水淹沒。

改革開放後的20世紀70年代末,國家宗教政策逐步落實,佛教信眾陸續回到寺廟。國有林場和老祖的茶園也陸續搬出了寺廟,同時帶走了壹些千年的基石和器皿(石盆、石桌、石凳等。).

壹切又得從頭開始。當時除了政策扶持,國家沒有投入任何資金,“出了木塘”“出了米石”也沒有像壹千年前那樣意氣風發。信徒靠自己白手起家,奮鬥。

記得早期的壹位住戶是壹位蘄春人,俗名吳,人稱“吳老爺”(“老爺”是那個時代的尊稱)。他五十多歲,看上去身體健康。經過壹年多的努力,他終於在原大雄寶殿的位置上建起了兩間茅舍,供他拜佛和養身休息。吳語

接著,黃梅縣西郊壹位俗姓魏的女信徒,被稱為“魏師傅”。她善良、好客、體貼,深受捐贈者的喜愛。不到壹年時間,建起了三棟青磚房,條件大大改善。中堂是供奉菩薩的,兩側的廂房為附近村民運送生活物資、臨時存放壹些物品、滿足茶的需求提供了方便。

小時候從壹大群人口中得知,壹位風水先生路過老祖廟時,面對著廢墟說:老祖廟道場的修復,要等到廟後的竹林已經到了山頂,才能看到山外的百裏平川。

毛竹,原產江南,宋末移植到大別山。繁殖了600到700年,而且只在寺廟周圍300米以內,離山頂兩裏。另外,當時也不可能相信它能成為現實。這只是壹個幻想,遙不可及。

時光飛逝。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了全球和平盛會,魏紫的竹子也不知不覺地翻山越嶺。“佛國”壹隅迎凈慧法師,受縣委、縣政府委托,投資上億元修復寺廟,並劈開三條通往寺廟的旅遊公路。

如今,掩映在松竹間的寺廟古色古香,金碧輝煌,弘揚佛教,莊嚴大地,讓沈睡了百年的荷花重新向太陽開放。

現在住在寺裏的都不是普通的善男信女,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佛教弟子。俊男美女已經不是以前的樣子了;相信自由,熱愛我的中國。

風光無限的巍子,像神壹樣存在,不斷創造人間奇跡!(暫時停止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