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感”是指練氣功或打太極拳使身體充滿氣所帶來的精神和身體的變化。氣感因人而異。
綜上所述,我覺得全身都很開朗,很舒服,很放松。有時候覺得自己的身體高聳挺拔或者身體在消失。有的感覺身體裏有熱氣,有的四肢特別是手臂發脹、麻木、沈重、疼痛,動作像劃水壹樣有阻力。
太極拳是壹種溫和舒緩的有氧運動,可以改善練習者的神經系統。睡前練太極拳85,可以有效防治夜間心腦血管疾病。
打拳時有牽拉的感覺,尤其是手有時會吸引和排斥,勞宮穴、百會、唐寅、命門、關元、大椎等穴位有熱脹跳動的感覺。
打太極拳的時候會覺得有些動作(動作)比較強,有些動作不太明顯。通常上肢動作的氣感強於下肢動作;掌的動作比拳和鉤的動作強;舒緩動作強於暴力動作;溫和的動作比有力的動作更有力(所以拳擊時註意不要用力)。
壹般來說,雲手、膝摔、扭臂、提手、躲背、拉尾、白鶴亮翅等招式(動作)都很明顯。
如果不群毆,可以針對氣感明顯的人反復做,也可以挑出壹些氣感明顯的動作,單獨練習很長時間。大多數人都有這種感覺。打得越久,氣感越明顯。
另外,練拳的時候,不要追求高難度的動作,比如踢腿、分腳。最好在自己的技能範圍內留壹點備用能力。過分追求高難度動作,氣感就不強。對於壹些動作,不要要求太高,要適度,這要靠我們平時的摸索。
2.將良性信息應用於焦點中的凝聚氣體。
以患病部位為太極傳聚氣的“靶子”,灌輸良性信息。比如冠心病患者,在拳擊放松後,把思想集中到心臟上,認為心臟的病竈消除了,功能增強了,心臟恢復了正常。
同時要配合動作。舉個例子,當妳在揮手的時候,妳可以想象撲滅心臟病的陰雲。抱膝和手推就像把空氣推向心臟或者想象用妳的手在運動中推動心臟。不管什麽病都可以這樣做,這是實踐驗證的非常好的有效方法。
3、“意”練太極“神”拳
這裏的“意”和“神”指的是觀念和思維,即人的自覺活動。所謂“意”練太極拳和“神”拳,就是不需要練身體,只需要用大腦去思考太極拳的套路,回憶打拳的具體過程。
古人稱之為“精神訓練”和“意向性訓練”,有的拳手形象地比喻為“看電影”。壹些患有嚴重慢性病的中老年拳手,通過練習有“意”的太極拳和神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以“心”“神”練太極拳,就是忽略太極拳的三維運動,把註意力放在意識空間的太極拳運動上。
4、“形”不到位“意”到位
套路是太極拳的表現形式,是武林前輩和專家學者根據太極拳的內在規律編制創造的。而壹些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由於身體原因,柔韌性、協調性、身體素質較差,彎不了腰,擡不起腿,跳不下來,按照套路要求很難做到。
老子的《道德經》:“有所為必有所失,而後有所失,乃至無所為。”老子的這個理論完全符合太極拳功夫的練習規律。
這就意味著,要練太極拳的功夫,就要逐漸拋棄後天的笨拙力量和主觀意識,壹次又壹次的拋棄,直到完全沒有,才能變得非常靈活,達到“隨心所欲”的“神”位。
“自己死,就靠別人活”,這是太極川窮人用了壹輩子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
堅持用這種功夫,本身就鍛煉了敏銳的感覺、洞察力和即時調節功能。這就是太極拳家所謂的“聽”和“懂”的功能。
這個功能,除了在貨架上鍛煉,還必須訓練成雙推。堅持的功夫是無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