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土地是煉金術士王霸的住所。後來,王霸在皂莢樹下“虛度光陰”,永垂不朽。據《福建通誌》記載,唐貞元中期,觀瞻使李若初登塔,在王霸住處見五色彩雲飄向天空,遂在原址建碑。唐憲通八年(公元867年)的觀察使李靜雯邀請常沙安禪師在此建寺。兩年後改名清禪寺,不久又改名延壽寺。元朝的方丈是佛坑和道姐。明朝第二年(1437),僧人決定重修西禪寺。經過十年的哀悼(1637),梁明大師再次重建了它。明朝的方丈也有程序和方明這樣的奇才。清初,空音、吉雲等禪師先後在西禪寺居住,並對其進行維護。光緒三年至十五年(1877-1889),精微禪師多方集資重建。隱逸禪師,又名姚遠,來自福建仙遊縣。西禪寺15歲。
出家後在湧泉寺待了十年。同治末年回到西禪寺,只見大殿荒廢,大雄寶殿三寶佛頭戴帽子遮風擋雨。微妙,我決定重建西禪寺。1876年,他去北京修各種經典,光緒皇帝送給他壹本《龍藏》和壹本《藥理學家經典》。然後,微妙去了新加坡。
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緬甸、菲律賓、泰國和臺灣省。回國後,他主持修建了新的佛經亭,重修了大雄寶殿、祖殿、天王殿等30余座大殿,形成了今天西禪寺的規模和格局。在壹些華僑的要求下,精微禪師在寺內紀念園旁建了壹座媽祖宮(又稱天後宮),供奉媽祖神像。19
28年,智水方丈和監制梁錚重修寺廟,加建園亭,開辟花園和放生池。今天花園裏有數百顆古老的荔枝。西禪寺的荔枝“皮薄輕,味清甜”,從唐代開始人們就爭相評論。歷代文人墨客都來嘗梨,留下了許多奇聞軼事和詩詞歌賦。西禪寺每年仍舉行荔枝聚會,名流學者吟詩作畫。《壹山池莉》成了艷遇。抗日戰爭時期,西禪寺的天王堂、大乘殿、方丈室、念佛堂均毀於炮火,後由監獄的梁錚、範輝集資修繕。抗日戰爭時期,西禪寺被日軍飛機轟炸,後被該寺的監獄和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國的下院認證。
積極籌措修復資金,基本維持原有布局。十年“文革”動亂,西禪寺再次被搶,所有佛像被毀,大殿被占。65438年至0979年,西禪寺在省、市政府落實宗教政策後重新開放。1982國務院正式批準西禪寺為全國重點開放寺廟。海外華人聞訊,紛紛回國朝聖。譚禪、青禪、法禪、、大仙、李光前、李承毅,以及鄭格如和他的兒子郭鶴年、郭鶴舉,都慷慨解囊,修繕寺廟,並建造了玉佛塔和報恩塔,擴大了西禪寺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