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運動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廣泛流傳於中國各地。舞獅包含了希望好運和繁榮的意願。2000多年前,漢朝經過西域後,月氏(今克什米爾、阿富汗)、安息(今伊朗)等國都派使者向漢朝供奉獅子等動物。漢代開始出現石獅等雕塑,同時人們也逐漸進行類似獅子的表演。
2.中國鼓勵
中華民族對具有英雄氣勢和感染力的靈感情有獨鐘。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就有敲鑼打鼓“戲舞”的記載。
後來又有了漢畫像石中的鼓舞,南北朝石窟中的花鼓季樂,唐代敦煌壁畫中的眾多鼓舞圖,宋明時期的鼓舞記載。時至今日,中國各地流傳著不同風格的靈感,主要是氣勢磅礴的靈感,也有能歌善舞的小帥靈感。
3.公眾鼓勵
山西洪洞等地的威風鑼鼓,據說起源於堯舜時代,流傳至今。表演者從30到400人不等;龐大的鑼鼓隊擺出壹個方陣,壹個圓圈,壹個梅花陣,鑼鼓鈸齊鳴,震天動地。
開封的“大鼓舞”也是波瀾壯闊。流行於福建、臺灣省等地的鼓傘,據說起源於明朝戚繼光戰勝倭寇,百姓歡慶起舞;男女共舞,舞姿輕盈活潑,壹對老夫妻穿插掌摑;富有戰爭的熱烈氣氛。
4、鈸舞
鈸是壹種響亮的樂器,也是壹種閃耀著金光的舞蹈工具。蛤蜊舞從古至今,從中原流傳到少數民族地區。邊打邊舞、飛鈸是其絕技,既是民間節日的表演技藝,也是佛教、道教、巫術祭祀等宗教活動中的舞蹈門類。
在古代中國,有用各種樂器跳舞的悠久傳統。甲骨文中已經有“戲舞”的痕跡。“蚌舞”的形象在古代文物中保存完好:霍錫良先生在安溪玉林第四窟繪制了壹組元代樂舞壁畫,其中壹幅堪稱“蚌舞”古畫。
壹個半裸著支持藝妓音樂,頭戴皇冠,長長的飄帶輕飄飄地繞在肩膀和手臂上,兩腿張開,雙臂張開,斜靠著站立。左上方,兩根帶飄帶的鐃鈸似乎正從手中甩出,懸在空中,舞者在想抓與沒抓之間遊走。這分明就是壹個邊打邊扔鈸跳舞的手勢。
5.淩星舞
西漢王朝的建立結束了長期戰亂的局面。漢高祖劉邦為了穩定國家,恢復生產,在漢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下令在人間建立淩星廟,祭祀農神後稷。
這種舞蹈融入了鋤、犁、播、鋤、松土、打谷、趕麻雀、收割、礱谷、揚場等農業勞動動作,蘊含著贊美農業勞動、祈求豐收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