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茶歷史悠久,具體時間無法考證,但關於時間有個大概說法。我們還可以找到證據,證明世界上許多地方喝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下來的。所以很多人認為喝茶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其他地方的喝茶、種茶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傳下來的。
然而,有些人可以找到證據,證明喝茶的習慣不僅是在中國發明的,而且在世界其他地方,如印度和非洲。1823年,英國侵略軍的壹名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於是有人開始相信茶葉起源於印度,至少是在印度。當然,中國有野生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甘肅、湖南的部分地區也有記載。茶樹是壹種非常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中國,關於茶樹的最早起源也有爭論,有幾種說法。現在很多人都相信,在雲南,有壹位學者經過仔細研究後斷言,雲南西雙版納是茶樹的起源地。最早的人工栽培茶樹的文字記載始於西漢時期的蒙山茶。這是《四川通誌》記載的。
其實對於我們這些喝茶的人來說,現在在哪都無所謂。也許它有文化意義。
飲茶的起源時間:
1.神農時期:於《茶經》:“茶是飲料,其源出於神農。”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壹切與農業和植物有關的事物的起源總是歸於神農。回到這裏以後,就不能再往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成為了農業之神。
2.西周:金昌渠《華陽國誌》。巴誌》:“周武王真得巴蜀之師,而...茶蜜...都向它致敬。”這個記錄表明,當周武王攻打周時,巴基斯坦已經用茶葉和其他珍貴的產品向進貢。《華陽國誌》中也記載當時有人工栽培的茶園。
3.秦漢:西漢。王寶《通嶽》:“使盡茶”和“舞陽買茶”,是考後之茶。近年來,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隨葬品目錄中有“李逸”和“李逸”的簡牘和木刻。經考證,“李逸”是“李逸”的變體,說明當時湖南人飲茶相當廣泛。
我們仍然喝著和我們非常古老的祖先壹樣的飲料,比如姜太公和其他人,這真的很令人興奮。能給我們很多遐想。
茶的歷史——茶的起源(三):
飲茶起源的考證;
這壹點的探索,往往集中在茶樹發源地的研究上。關於茶樹的發源地有幾種說法:
1.西南說:“中國西南是茶樹的起源和發源地。”這個說法指的範圍很大,所以準確性更高。
2.四川說:青。顧《日知錄》:“秦人取蜀後,有飲茶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飲茶在今四川已為人所知。其實四川在西南,四川說成立,所以西南說成立。四川比西南更“精準”,但正確的風險會更大。
3.雲南說:完全可以認為雲南西雙版納世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個地區是植物的王國。然而,這種說法有“人文主義”的風險,因為茶樹可以是本地的,而茶則是激活勞動的結果。
4.川東鄂西說:陸羽《茶經》:“巴山夏川兩人相擁。”巴山峽和四川就是現在的川東和鄂西。這壹帶有這麽優秀的茶樹,是否有人拿來當茶葉,也沒有證據。
5.江浙說:最近有人提出是從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文化開始的。目前,江浙地區是中國茶產業最發達的地區。如果歷史能在這裏紮根,那是壹個很有意義的話題。其實我覺得古時候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的地方肯定不止壹個。有茶樹的地方,喝茶的習俗不壹定會發展起來。前面說過,茶是神農發明的,那麽它生活在哪裏呢?如果找到“茶樹籍貫”和“神農活動地”的交集,或許就有了答案,至少縮小了答案的“範圍”。
發明喝茶的方式:
人類是如何發明喝茶的習慣的?或者說茶是怎麽起源的?這個問題的研究壹直是茶學的壹個“基本問題”。因為作為任何壹個茶學者或茶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麽來的”都解釋不清,那是遠遠不夠的。現在這個問題有很多答案:
1.祭祀說:這種說法認為,茶和其他壹些植物最初是作為祭祀用的,後來有人發現食用無害,於是“作為祭祀用的食用,但作為蔬菜食用,但作為藥物使用”,最終成為飲品。
2.藥物論:這種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物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寫道:“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3.食論:“古人飲水如草”,“民以食為先”,先吃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咀嚼的食物,也可能是作為烘烤的食物,同時也逐漸作為藥物使用。”這些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會發展成“喝茶”,這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說法中最沒用的是第四條,把前面三條加起來,成為自己“萬無壹失”的解釋。也許這個解釋是最恰當的。
現在我們可以認為,茶在中國已經被認識和利用了很長時間,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收獲也有很長時間了。但也可以考證,茶被廣泛用於各行各業,大概是在唐代陸羽《茶經》傳世之後。所以宋代有詩說“自陸羽出世,天下取長補短,做春茶”。也就是說,茶發明後,1000多年不為大眾所知。
茶的歷史——茶的起源(5);
茶樹的起源: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就開始培育和利用茶樹。但是,和任何物種的起源壹樣,茶葉的起源和存在,壹定是在人們發現和利用茶樹之前,就已經被人們發現和利用了,而且是在很久以後。人類使用茶葉的經驗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逐漸擴大,經過很長時間才逐漸有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壹直有爭議。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的發現,逐漸認識到中國是茶樹的起源地,包括雲南、貴州、四川在內的西南地區是茶樹起源的中心。由於地質變化和人工栽培,茶樹開始遍布全國,並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
(1)產地和原產地
茶樹起源於什麽時候?它壹定是3000多年前寫的。歷史學家無法證明的問題最終被植物學家解決了。他們根據植物分類學的方法追根溯源。經過壹系列的分析和研究,他們認為茶樹的起源已經有6000萬到7000萬年的歷史了。
茶起源於中國,自古以來就被世界所認可。1824年後才在印度發現野生茶樹,有外國學者反對中國是茶樹起源,在國際學術界引起爭議。這些異議者都是以印度野生茶樹為依據,認為中國沒有野生茶樹。事實上,我國在公元200年左右就提到了爾雅野生茶樹的存在,而今天的資料顯示,在全國65438個省、自治區的198個地方發現了18株野生茶樹,其中雲南的壹株樹齡約為1700年,雲南省樹幹直徑超過壹米的有10多株。在壹些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群落高達數千畝。所以從古至今,中國發現的野生茶樹是世界上最早的,樹大、數量多、分布廣、性狀各異。此外,通過考證,印度發現的野生茶樹和從中國引進的茶樹都屬於中國茶樹的變種。由此得出結論,中國是茶樹的起源。
茶的歷史——茶的起源(六):
近幾十年來,茶學與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對茶樹的起源進行了更加細致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壹步證明了中國西南是茶樹的起源。簡言之,主要論點有三個方面:
1.從茶樹的自然分布來看,
目前,山茶科植物有23屬380余種,而我國有15屬260余種,大部分分布在雲南、貴州和四川。山茶屬植物有100多種,雲貴高原有60多種,其中茶類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從植物學的角度來看,很多屬的起源中心都集中在某個地區,說明這個地區是這個植物區系的起源中心。西南地區山茶科和山茶屬植物的高度集中,說明西南地區是山茶屬植物的起源中心,是茶葉的發源地。
2.從地質變化的角度來看
中國西南地區有許多小地貌區和小氣候區,這裏山巒起伏,山谷縱橫交錯,地形多變。在低緯度和海拔差異很大的情況下,氣候差異很大,以至於原本生長在這裏的茶樹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不同氣候中慢慢分離,導致茶樹的種內變異,發展成熱帶、亞熱帶大葉、中葉茶樹,以及溫帶中葉、小葉茶樹。植物學家認為,壹個物種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它的起源中心。中國西南三省是中國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是茶樹起源的中心。
3.根據茶樹的進化類型。
在其系統發展的漫長歷史中,茶樹總是趨向於進化。所以,凡是原始茶樹集中的地區,都應該是茶樹的起源地。西南三省及其鄰近地區的野生茶樹具有原始茶樹的形態和生化特征,這也證明了西南地區是茶樹起源的中心。
茶的歷史——茶的傳播(壹);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而中國在茶產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於最早發現和利用這種植物,並發展成為中國、東方乃至全世界燦爛獨特的茶文化。
中國的茶產業,最早興盛於巴蜀,向東南傳播,遍布全國。唐代傳至日本、朝鮮,16世紀後傳入西方。因此,茶的傳播歷史可以分為國內和國外路線。
1.茶在中國的傳播
茶樹是中國南方的壹種“好木材”,所以中國的茶產業最早是在南方孕育、生產和發展起來的。
(1)巴蜀是中國(先秦兩漢)茶產業的搖籃。
顧曾指出“飲茶始於秦人取蜀之後”,即中國的飲茶是在秦統壹巴蜀之後才慢慢流傳的,也就是說中國乃至世界的茶文化最早都是在巴蜀發展起來的。這種說法現在已經得到了大多數學者的認可。
據文字記載和考證,巴蜀茶葉的生產至少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當時巴蜀已形成壹定規模的茶區,並將茶葉作為貢品之壹。
巴蜀茶業在中國早期茶業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漢稱帝時的王寶《童約》才有記載,其中有兩句話:“煮盡茶”和“五羊買茶”。前者反映的是成都周邊地區。西漢時期,不僅飲茶成為常態,還出現了專門的器具。從最後壹句可以看出,茶葉已經商品化,出現了“舞陽”這樣的茶葉市場。
西漢時期,成都不僅成為中國茶葉的消費中心,而且根據後來的文獻記載,很可能形成了最早的茶葉集散地。不僅在先秦、秦漢乃至西晉以前,巴蜀還是中國重要的茶葉生產和技術中心。
茶的歷史——茶的傳播(下):
(2)長江中遊或華中地區成為茶業中心(三國西晉)
秦漢統壹中國後,隨著巴蜀等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茶產業得到加強。特別是茶葉的加工和種植,最先傳到了東南地區。比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很能說明問題。茶陵是西漢建立的壹個縣,以產茶聞名。茶陵靠近贛粵邊界,說明西漢時期的茶葉生產已經向湘粵贛周邊地區擴散。
三國西晉時期,隨著荊楚茶業的發展和茶文化在全國各地的傳播,並且由於地理條件的有利,長江中遊或華中地區在茶文化在中國的傳播中逐漸取代巴蜀,變得明顯重要。
三國時期,孫吳擁有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西的壹部分,以及廣東、福建、浙江全部土地的東南半部。這壹地區也是當時中國茶產業傳播和發展的主要地區。此時南方種植茶樹的規模和範圍有了很大的發展,但飲茶也傳到了北方的高門豪族。
西晉長江中遊茶產業的發展,也可以從西晉《荊州圖記》中得到證明。上面寫著“武陵七縣茶第壹”,說明韓晶地區的茶產業已經有了明顯的發展,巴蜀是全國唯壹冠軍的優勢似乎已經消失了。
(3)長江下遊和東南沿海(東晉南朝)茶產業的發展
西晉南渡後,北方豪門渡江定居國外,建康(南京)成為中國南方的政治中心。這壹時期,由於上層社會崇茶風氣盛行,南方尤其是江東地區的飲茶和茶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進壹步推動了中國的茶業向東南發展。這壹時期,中國東南部,從浙江西部到溫州、寧波沿海地區都種植了茶葉。不僅如此,《魯同君》記載“昔陽、武昌、金陵皆產好茶”,金陵為常州,其茶為宜興。說明長江下遊宜興的茶產業在東晉南朝時期就已成名。
三國兩晉以後,茶產業重心東移的趨勢更加明顯。
茶的歷史——茶的傳播(3);
(4)長江中下遊地區成為中國茶葉生產和技術的中心(唐朝)。
如前所述,六朝以前,南方的茶葉生產和飲用已經有了壹定的發展,但北方的飲茶者並不多。中唐以後,如《廚師手冊》所記載,“今關西、山東、呂燕村皆食之,數日不食,壹日無茶”中原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都嗜茶如命,所以南方的茶葉生產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尤其是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區,茶葉的生產特別發達。
中唐以後,長江中下遊的茶葉產量大增,制茶技術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這種高水準的結果是,湖州紫筍、常州洋縣茶成為貢茶。茶葉生產和技術的中心已經正式轉移到長江中下遊。
江南的茶葉生產如火如荼。當時據史書記載,安徽祁門壹帶,方圓壹千裏之內,到處種著茶葉,山中無土。目前贛東北、浙西、皖南的茶產業在唐代確實有了很大的發展。同時,由於貢茶位於江南,極大地促進了江南制茶技術的提高,也促進了中國茶區的生產和發展。
據唐代《茶經》等文獻記載,這壹時期的產茶區遍布四川、陜西、湖北、雲南、廣西、貴州、湖南、廣東、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14個省區。,幾乎達到了與中國現代產茶區相同的境地。
(5)茶業重心由東向南轉移(宋代)
從五代到宋初年,全國氣候由暖轉冷,使得中國南方的茶產業比北方發展得更快,逐漸取代長江中下遊,成為宋代茶產業的重心。主要表現在貢茶由古竹紫筍向福建建安茶的轉變,唐代尚未形成氣候的閩南、嶺南地區茶產業明顯活躍發展。
宋代茶業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氣候的變化。由於江南早春氣溫下降,茶樹發芽推遲,無法保證茶葉在清明前送到京都。福建氣候較暖,如歐陽修所言,“建安三千裏,京師三月嘗新茶。“建安茶作為貢茶,必然精益求精,名聲越來越大。成為中國制作團茶、餅茶的主要技術中心,促進了閩南、嶺南茶區的興起和發展。
因此,到了宋代,茶已經遍布全國。宋代的茶區與現代茶區基本壹致。明清以後,只是制茶方法的演變和各種茶的興衰。
茶的歷史——茶的傳播(四):
2.茶葉在國外的傳播
由於中國茶葉生產的發展和人們的飲用時尚,對國外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壹方面,朝廷在壹些沿海港口設立專門的海運公司,管理海上貿易,包括茶葉貿易,並允許外商購買茶葉運回本國。在唐順宗永貞元年間,最真誠的日本禪師從中國學佛歸來,將帶回的茶葉種植在晉江(滋賀縣)。815年,日本峨眉天皇訪問滋賀縣樊氏寺時,僧侶們奉上了美味的茶水。天皇喝後非常高興,於是大力推廣飲茶,於是在日本大面積種植茶葉。宋代,日本的榮禪師來中國學習佛經。回國後,他不僅帶回茶籽播種,還根據中國寺廟裏的飲茶方法,制定了自己的飲茶儀式。他晚年寫的《吃茶養生》壹書,被稱為日本第壹部茶書。書中稱茶為“聖藥”、“長生不老藥”,對日本社會飲茶時尚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宋元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口岸增加到89個,此時的陶瓷和茶葉已經成為中國主要的出口商品。尤其是明朝,政府采取了積極的外交政策,先後七次派遣鄭和下西洋。他走遍了東南亞、阿拉伯半島,直抵非洲東海岸,加強了與這些地區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大大提高了茶葉的產量。
這壹時期,西歐國家的商人陸續來到東方,從這些地區運來中國茶葉,促進了本國上層社會飲茶。明神宗萬歷三十五年(1607),荷蘭船只從爪哇來澳門賣茶,轉運到歐洲,這是中國茶葉直接銷往歐洲的最早記錄。之後,茶成為荷蘭最時尚的飲料。由於荷蘭人的宣傳和影響,飲茶之風迅速傳到了英國、法國等國。
1631年,壹位名叫維特的英國船長專程帶領他的船隊東進,第壹次直接從中國運來了大量的茶葉。
清朝以後,飲茶之風逐漸傳到壹些歐洲國家。茶葉剛傳到歐洲的時候,價格不菲,荷蘭人和英國人都視其為“貢品”和奢侈品。後來隨著茶葉投入的不斷增加,價格逐漸下降,成為民間日常飲品。從那以後,英國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飲茶者。
印度是黑碎茶產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國家,其茶種起源於中國。印度雖然有野生茶樹,但印度人不知道怎麽種,也不知道怎麽喝茶。只是在1780年,英國人和荷蘭人開始從中國進口茶籽,在印度種植茶葉。如今,阿薩姆邦是最著名的紅茶產地。即1835年從中國引進茶籽種植茶葉。中國專家前往指導種茶和制茶的方法,包括小規模紅茶的生產技術。茶葉切割器發明後,黑碎茶開始出現,成為全球性的散裝飲料。
到19世紀,中國的茶葉幾乎遍布世界各地,1886年,茶葉出口量達到268萬噸。西方語言中的“茶”字,多來源於當時海上貿易港口福建廈門的“茶”的讀音,以及廣東方言。可以說,中國給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識,茶的種植和加工技術,來自世界各地的茶,這些都與中國的茶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千絲萬縷的聯系。總之,中國是茶的故鄉,我們勤勞智慧的人民為世界人民創造了這種美味的飲品,值得我們的後代為之驕傲。
茶的歷史——茶的發展(壹);
隨著茶葉的傳播,茶葉的生產和消費幾乎遍布全國和五大洲的國家和地區。
中國是茶的故鄉,人口眾多,幅員遼闊,所以茶葉的產量和消費量居世界第壹。中國跨越六個氣候帶。地理區域東起臺灣省基隆,南至沿海瓊崖,西至西藏南部的茶余谷,北至山東半島。大部分地區都能產茶,全國大致可分為四個茶區,江南茶區、江北茶區、華南茶區、西南茶區。中國茶葉產區分布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南,以浙江和湖南產最多,其次是四川和安徽。甘肅、西藏、山東是新開發的茶區,年產量不算太多。近年來,我國茶園面積已達16萬畝以上,年產量約40萬噸,出口量約13.5萬噸。同時,隨著我國茶葉生產的發展,全國茶葉科研機構和教育機構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科研和教育網絡得到了建立和完善。大量研究成果得到推廣應用,科學植茶、科學制茶和茶產業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為我國茶葉生產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由於茶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歡迎,成為三大飲料之壹,世界茶產業發展迅速。目前,世界五大洲50個國家都種植了茶葉,茶葉種植區主要集中在亞洲,占世界茶葉產量的80%以上。
茶葉的生產和飲用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人們對茶葉的需求也有了新的要求。這是因為,在社會發展中,人們對衣食住行的要求壹旦得到滿足,就特別註重醫療保健和文化生活的需求。茶,壹種天然的保健飲品,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同時,由於它含有大量的對保健和預防疾病有壹定作用的成分,所以會吸引大量的消費者飲用。茶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侶。
歷史-茶的發展(2);
中國古代重要茶事的記載;
◆原始社會
傳說茶葉是人類在公元前28世紀神農時代發現的。《神農白草經》中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以茶解之。”說,當茶藥用的開始。
◆西周
據《華陽國誌》記載,巴蜀地區出產的茶葉,約在公元前1000年周武王伐之時,被作為“貢”寶,這是茶葉作為貢品的最早記載。
◆東周
春秋時期,嬰和時(公元前547年-公園前490年)“食米無粟,焙三蛋五蛋,沏茶。”說明茶已經作為菜湯供人食用了。(據《晏子春秋》)
◆西漢(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記載“沏茶有壹切”,“舞陽買茶”,表明茶葉在四川已經作為商品出現,這是最早的茶葉貿易記錄。童悅
◆東漢(公元25-220年)
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醫學家華佗在他的《食論》中提出了“苦茶久飲可益之意”,這是對茶的藥理作用的第壹次記述。
◆三國(公園220 265)
史書《三國誌》記載,吳國國君孫皓(孫權後裔)以茶代酒,這是最早的“以茶代酒”的記載。
茶的歷史——茶的發展(三):
◆隋(AD 581-618)
飲茶逐漸開始普及,隋文帝病倒了。遇到壹個居士,叫他煮茶煮草,還真的管用。於是人們競相采摘,逐漸從藥用演變為社交飲料,但主要是在社會上層。
◆唐朝(公元618-907年)
唐代見證了茶作為飲料的擴張和普及,從社會上層走向全民。
唐太宗第五年(公元770年),開始在古竹山(今浙江長興)修建貢茶園,每年清明節前,動員民眾制作“古竹孫資”糕點、茶葉,向朝廷進貢。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趙贊提議開征茶稅。
公元8世紀後,陸羽的《茶經》問世。
在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最真誠的日本和尚帶著中國的茶籽和茶樹回到了中國。這是茶傳入日本的最早記錄。
壹種特殊的茶具出現在15(公元874年)的唐懿宗鹹通。
◆宋朝(960-1279)
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年),在建安(今福建建甌)建宮制作北苑貢茶。從此,龍鳳集團茶葉有了很大的發展。
大觀元年(公元1107),宋徽宗趙霽撰《大觀茶花》壹書,以帝王之尊,倡導茶學,弘揚茶文化。
◆明(公元1368-1644)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成立茶葉公司,專門從事茶葉貿易。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九月詔令廢除團茶,推廣葉茶。從此貢茶由餅茶變為芽茶(散葉茶),對炒青葉茶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610年,荷蘭人從澳門販賣茶葉,運到歐洲。1916,中國茶葉運到丹麥。1618年,朝廷向俄國派遣了欽差大臣,並向俄國皇帝獻茶。
◆清朝(公元1644-1911年)
65438年至0657年中國茶葉在法國市場銷售。
康熙八年(1669),印度東方公司開始將中國茶葉從範丹直接運往英國。
康熙二十八年(1689),福建廈門出口茶葉150噸,開創了中國內地茶葉直接銷往英國市場的先河。
1690中國茶葉獲得許可在美國波士頓銷售。光緒31 (1905)年,中國首次組織茶葉代表團赴印度和錫蘭(今斯裏蘭卡)考察茶葉生產體系,獲得了部分制茶機械,宣傳制茶機械的技術和方法。
從65438年到0896年,福州建立了機械茶公司,這是中國最早的機械茶行業。
茶的歷史——制茶史(壹);
中國制茶歷史悠久。野生茶樹自發現以來,經歷了復雜的變化,從生煮湯到散茶,從綠茶到多種茶,從手工操作到機械化制茶。除了茶葉品種和鮮葉原料的影響外,加工條件和制作方法是各種茶葉品質特征形成的重要決定因素。本文簡要介紹了制茶的歷史。
(壹)從生煮湯到幹菜收集
茶的使用始於咀嚼茶樹的鮮葉,並發展成為生煮湯。生廚師類似於現代的煮蔬菜湯。比如雲南基諾族至今還有吃“涼茶”的習俗。鮮葉搗碎放入碗中,加入少許黃果葉、蒜、辣椒、鹽作為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勻。茶是用來當湯喝的。《晉書》有記載“吳人采茶烹之,曰‘明粥’”。甚至到了唐朝,他們還有吃明粥的習慣。
三國時期,魏出現了茶葉的簡單加工,先將采集的茶葉制成餅,曬幹或曬幹,這就是制茶技術的萌芽。
(2)從蒸熟定型到龍組雞蛋糕
經過反復實踐,發明了清蒸綠茶。即把茶葉鮮葉蒸熟碾碎,將餅茶打孔,全程烘幹,去除其綠氣。但還是苦而澀,所以通過將鮮葉洗凈,蒸熟壓榨,去汁做餅,大大降低了茶葉的苦澀味。
從唐代到宋代,貢茶興起,建立了貢茶院,即茶廠,組織官員學習制茶技術,從而推動了茶葉生產的不斷改革。
到了唐代,蒸青餅已經逐漸改良。陸羽《茶經創作》描述:“清,采之。蒸、搗、拍、烘、穿、封、幹茶。”即此時蒸青茶餅的完整制作流程為:蒸茶、解塊、搗茶、成型、拍制、脫模、排茶烘幹、打孔、烘焙、成型、封茶。
宋代,制茶技術發展迅速。新產品不斷湧現。北宋時期,龍鳳團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載“宋太平復興初期,專設龍鳳模型,送往北苑制作團茶飲用,龍鳳茶蓋始於此”。
據宋代趙《北苑別錄》記載,龍鳳團茶的制作工藝有蒸茶、壓茶、磨茶、制茶、黃茶、焙茶六道工序。茶芽采摘後,用水浸泡,選取均勻芽葉蒸熟,蒸熟後用冷水沖洗,然後少量擠出茶汁,擠出汁後,在砂鍋中加水研磨,然後用龍鳳成型,烘幹。
龍鳳組茶在加工過程中,冷水可以保綠,提高茶葉品質。而泡水榨汁的方法帶走了真正的滋味,使得茶香大大流失,整個制作過程耗時耗力,促使了蒸青綠茶的出現。
茶的歷史——制茶的歷史(2);
(3)從餅茶到散葉茶。
在蒸青綠茶的生產中,為了改善苦澀味難脫、香氣不當的缺點,逐漸采用蒸青後不揉不壓直接幹燥的方法,將蒸青綠茶改造成蒸青散茶,以保持茶葉的香氣。同時,散茶也有鑒賞方法和質量要求。
這種改革出現在宋代。“宋史。《食記》載:“茶分片茶和散茶兩種”,片茶即餅茶。元代王鎮在《農書》中詳細記載了當時蒸青散茶的過程。第10卷。《百谷譜》。蒸熟,用籃箔薄薄的鋪壹層,揉濕,烤熟,火鋪均勻,不焦不爛的晾幹。"
從宋代到元代,餅茶、龍鳳團茶、散茶同時並存。明代由於明太祖朱元璋於1391年頒布聖旨,廢除龍組,推行散茶。這使得清蒸綠茶很受歡迎。
(4)從蒸到炒。
與餅茶、團茶相比,茶葉的香氣在清蒸綠茶中保存得更好。但是蒸綠茶還是有香氣不夠濃郁的缺點。然後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