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內經》中的道教養生

《內經》中的道教養生

道家追求健康、延年益壽的思想、方法和技巧主要表現在:

1.修煉長生不老藥,希望服用長生不老藥而成仙,即煉丹術派,後被稱為外丹。

2.內丹術的實踐在後世已經發展成為壹種冥想術,也就是說,壹些關於提煉外丹術的理論和學術詞匯已經被引入身體冥想術,或者現在所謂的氣功。

3.五禽戲和太極拳為代表。

秦漢魏晉時期流行服用煉丹,但因食用者造成大範圍中毒而衰落。靜態的氣功、動態的五禽戲和太極拳繼續得到發展和豐富。

《內經圖》代表了道家禪定思想和技術的真諦,其套語、謎語和隱語出現在大量的插圖和論述中,是宋明以來道教的典型風格。

據分析研究,《內經圖》是清代初年道教畫家在故宮如意閣所繪。《內經圖》的創作依據源於明朝佚名弟子尹真人在萬歷年間(1573-1619)所寫的《生活桂芝》。有人把《內經》地圖。認為《內經圖》直接繼承了《生活桂芝》等精美畫卷的謎壹般的繪畫風格,使《龔景周曉天法》的插圖更加晦澀、生動、藝術,使整個人體形象完全隱藏在壹幅“風景畫”中,從而以謎壹般的文字和優美的畫面生動地講述了道教“內丹修煉”的精髓、方法和技巧。

所謂內丹:是人以人體比喻爐罐,精氣為藥,利用精氣之精,通過精神修煉形成丹藥,即內丹,又稱聖胎。隋素軒朗稱氣為內丹。王夫子道出了內丹的特點:“隱字甚多,謂之龍虎,自謂之鉛汞交媾論。”

所謂小周天:全稱是“陰陽循環的小周”。練習者閉著眼睛靜靜地坐著,用鼻子吸入氣息,這樣吸入的氣息在臍下(田單),經過肛門,沿著督脈的尾部(下關)向上,經過夾脊穴(管仲)到玉丸(上官),到達頭頂的百會,進入敏丸(在上,或在眉間的上),沿著面部與任脈相連,到達舌頭。修行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疾病來決定將自己的思想儲存在哪裏,從而強化治病延年。

道教認為,上、中、下、三場,上、中、下三關打通後,任、經脈循行,可以增強體力,抗病,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