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次偶然的機會,負責編輯《鳳山文學》的總編輯喬克勤同誌知道我也喜歡讀書,就送了壹本《鳳山文學》在各個期刊上發表的文章給我。至此,我成為了鳳山文學的忠實讀者。雖然只是壹個“內部信息,自由交流”的縣級紙質刊物,但文章內容很接地氣,看當地出版的刊物讓我感覺很貼心。從鳳山文學中,我知道在我生長和生活的小縣城裏,有許多傑出的革命先烈和前輩,如江、黃大校、廖、廖錫英等。,以及時事、人文、經濟發展。從文章的作者身上,我對我身邊的人有了更深的了解,壹批優秀的人,如楊翔、(魏)、雅、謝、吳金菊、羅、陸宗道、黃華金、鄒...其中有公職人員、教師、自由職業者、農民等。他們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我賦予文字的力量,永遠停留在表面閱讀。偶爾在自己的小空間裏,用粗糙的文字在心裏勾勒出壹個不壹樣的世界,但我做不到,更別說出櫃了。
有壹天,壹條微信提醒我被拉進了壹個新的群,我就點了進去,擡頭看了看群名:鳳山文學交流群。群裏有近90人。我瀏覽過群裏所有人的微信名,有很多熟悉的實名和微信網名。尤其是看到羅先生(巴馬民族師範學校原校長,特級教師)的名字,氣得不敢喘氣,生怕驚擾了群裏的文人。群裏的鄒第壹時間跟我打招呼:歡迎羅老師加入。太可惜了!在這樣的群體裏,我怎麽起得起這樣的名字?我連禮貌都不敢回,假裝沒看見。我私下和拉我進群的朋友聊過,說在這個群裏,我不敢說話,沒有自信。對方很快回復了我,鼓勵我“說出來”。就兩個字,簡單有力。說實話,在這樣壹群善於用詞和編碼的人面前,我內心對文字的熱愛就像無根壹樣空虛。
文字壹直讓我敬畏,所以我不能輕視它的思想力量。
加入群半個月後,主編喬在群裏發起了關於文學愛好者活動的通知。很想參加,但當時不敢在群裏報名。喬編輯私下主動找我談話,誠懇地邀請我壹起去,說文學愛好者也包括作家和讀者。就這樣,我受寵若驚地和鳳山文學的人開始了為期兩天的文學征集活動。
因為是第壹次參加這樣的活動,所以沒什麽好說的,主要是不知道聊什麽,這讓我有更多的時間去觀察和學習同行業的人。
采風的第壹站是鳳山縣平樂瑤族鄉牟隘村社坡古村。這個古村落並不古老。它建於20世紀30年代,80年代初初具規模。古村依山而建,木屋鱗次櫛比,共有65戶。冬日周末的清晨,壹行近20人坐上租來的大巴,從縣城出發。剛上車的時候,喬編輯在車上大聲說,坡心路口有個江州的陸老師在等我們去社坡古寨。大家以後要註意了。他來縣城參加詩詞協會會議,我用電話把他攔下了車。這時,在二級水泥公路坡心村路口,壹個年近七旬的矮壯魯老師走了過來。他穿著得體,壹看就知道要去參加壹個盛大而嚴肅的活動。
車開到社坡古寨的山腳下,是村級的泥濘土路。壹路上有幾個被雨水沖刷得凹凸不平的危險路段,走了近40分鐘才到半山腰的社坡古寨村口。車子停在壹棵大樹下,終於到了傳說中的蛇坡古村。我趕緊下車,看了看矗立在村口的棗樹。冬末的風吹走了所有的樹葉,只留下光禿禿的樹枝,每壹根都牢牢地指向村口上方的高處。這棵老樹壹直默默地站在村口,等待著遊人,卻不知遊子已去多時,老花明年春開。
我們這些女孩子,帶著時間的痕跡,慢慢走進了小石板路上的寨子。整個寨子都是黑瓦木屋。我靠在鵝卵石砌成的石墻上,拍了張照片。我用手摸石墻,並沒有覺得冷。那些沒有文字記載的瞬間,觸動了我的肌膚,直達我的心血,讓我想家,腦海裏浮現出另壹個村莊。好好拍照,繼續前進。老木屋壹棟壹棟逐漸被打印出來。空房子的門都是鎖著的,不鎖著,開著,關著。雖然我看不到房子前室後面的人和事,但那時候,壹些人事在我眼前清晰地演繹著,變化著,似乎在打撈那些還沒有逝去的舊時光。
靠近山頂的壹根掛著紅柿子的樹枝似乎是從壹戶人家的房梁上伸出來的,這讓我們好奇地加快腳步向那戶人家的柿子樹走去。原來,房子因為長時間無人居住,有點傾斜,只是靠在前面郁郁蔥蔥卻孤零零的柿子樹上,就像壹個被遺忘的哨兵。屋檐下的石磨和砂漿上有銹跡斑斑的歲月,整個院落有“殘門銹鎖久久不能開,灰磚小徑長滿青苔”的陰冷。看著眼前的這壹幕,也是壹種擁有,也是壹種失落,總覺得少了點什麽。
到了村裏,為數不多的保存完好的老房子裏,留下了壹對年近七旬的老夫妻。大門、中殿、香爐、豬圈門、雞舍都貼著主人寫的對聯。壁爐裏的柴火燒得正旺,鐵鼎正坐在鐵鼎上做午飯。熱情好客的老夫婦邀請我們去他們家吃午飯。飯桌上,壹邊吃著農家菜,壹邊品嘗著農民企業家鄒釀的黑刺李酒,我才知道,我的同學中,有五位是75歲以上的老人,同齡人中有三位老師。陸宗道老師年齡最大,76歲。但是,在他們的言談舉止中,我絲毫沒有感受到他們那個年齡的“老”。他們不時談笑風生,與95後同事王頻頻舉杯,暢談對文學的熱愛。這個時候,這座老木屋也讓我感受到了它歲月的“古風”,卻渾身暖意融融。之前感受到的“冷”,可能是缺少了屋頂裊裊的炊煙和黑泥瓦上傳來的陣陣笑聲。
當我回到村頭時,我凝視著通往村外的塵土飛揚的小路。也許是它讓村裏的遊子越走越遠,以至於忘記了回家的路,讓村子銹跡斑斑。
同年冬天至日前的壹個星期天,陸宗道老師熱情地邀請這群文學收藏家,在他的家鄉江州殺了第壹只豬。在他家四層的鋼筋混凝土屋頂上,我們聽了魯先生的詳細介紹,見證了附著江州水土與人民的虎頭山,了解了充滿神奇色彩的江州天生仙人橋的由來。我們壹邊喝著豬血循環,吃著豬泡肉,喝著玉米宴,壹邊欣賞著魯老師贊美江州陰陽山的詩《笑吾弟千年》。其實,陸宗道老師並不是正式編的老師。他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村農民,壹輩子務農。他是50年代的高中生,那時候是個讀書人。但因為當時環境受到危害,他在村裏的小學當代課老師。他壹直癡迷於文學,這讓他充滿樂觀。
和這群有正能量愛好,銳意進取的人在壹起,我更加感受到文字的魅力。魯先生雖然個子矮小,相貌平平,甚至有點醜,以前也有過文化磨難的牽連,但他有壹個愛人,依舊是當年的英俊瀟灑,不離不棄,把家裏收拾得幹幹凈凈,餵四歲的豬,等兒孫回家過年,她自己也幹凈得像個退休老幹部;1995年後的王,她的愛人放下車行生意支持她的文學愛好,全身心地陪伴她跟隨我們到每壹個采集點;縣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楊祥的愛人小花,更是親自在我們協會成立大會前後忙著跑。聽楊說,每當她想安安靜靜地寫壹篇文章的時候,她的愛人就盡可能地做所有的家務,早晚接孩子放學,幫著寫作業,愛人的行動讓她覺得自己這個不食人間煙火的文學愛好是那麽的重要和神聖。
從入團到采風活動,我漸漸被這群人對文字的熱愛所感染,鞭策著我,讓我充滿動力。平日裏群裏隨意的對話,比如“詩平飄逸,散文散而不散”,讓我更加愛讀書。如今,讀書已經成為壹種全新的學習過程,不再像以前那樣總是強調娛樂,有壹種不讀書不上進的羞恥感,這激起了我對純讀書的興趣,讓我繼續成長。
慢慢的,我學會了寫壹些短文,嘗試著給文學自媒體投稿。在發表了4次後,我鼓起勇氣給鳳山文學投稿,居然被采納了。終於有了我在鳳山文學紙質版的第壹篇文章,讓我興奮了好幾天。喬編輯馬上把印著我文章的《鳳山文學》十本送到我單位的警衛室,用微信告訴我。我趕緊放下工作,去了另壹個辦公區放書的門衛室。但是門衛告訴我,他已經把所有的書都送到主任辦公室了。嗯,我要下班了,所以我想我明天再來拿。
第二天壹早去上班拿書,主任辦公室門關著。門衛見我兩手空空跑了兩趟,有點害羞地對我說:“我這裏還有壹個。看到的時候是關於我們鳳山的,就拿過來想慢慢看。要不妳先拿著吧?”我聽完,驚訝地看著他,急切地回答他:“我不急。這個妳留著吧,等主任回來我去拿。”隨後,我興致勃勃地補充道:“書裏還有我寫的壹篇文章,在某壹頁。”“嗯,我還沒看到背面,所以我得再仔細看看。”門衛向我投以贊賞的目光,並對我報以微笑。
門衛收到書這件事真的讓我很驚訝,也就是驚訝的那壹瞬間,讓我明白我和鳳山文學的關系早就根深蒂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