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中醫的三焦是什麽?

中醫的三焦是什麽?

看到這裏,可能會有朋友想問。妳的話題不是在談論三交嗎?為什麽開始說六腑?妳標題黨!問這個問題恰恰說明妳不懂六腑。我們來看看中醫的六腑是哪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三焦呢?它就是從那裏來的。想必很多人沒聽說過三交,也不太了解,那就來說說三交是什麽吧。

三焦,六腑之壹,是上、中、下三焦的統稱。歷代醫家對“交”字的含義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認為“焦”視為“膿腫”,是內臟,是有形之物;有人認為“焦”字是無形的火之氣,能腐壞的變化;有人認為“焦”字為“柴”字,意為柴、槌、關節,指人體的上、中、下三段或三個區域。三交是中醫藏象理論中的壹個獨特術語,是六腑之壹。它位於人體和臟腑之間的空腔,包括胸腔和腹腔。人體其他器官都在裏面,是上焦、中焦、下焦的統稱。

即軀幹分為三部分:橫膈膜以上的內臟為上焦,包括心臟和肺;膈下至臍以下的臟腑為中焦,包括脾、胃、膽等臟腑;臍以下的臟腑是下焦,包括腎、大腸、小腸、膀胱。其中,肝,按其所在位置,應歸入中焦,但因其與腎關系密切,故肝、腎合在壹起歸入下焦。三焦的功能實際上是五臟六腑所有功能的總和。

因為臟腑的概念和解剖臟腑的概念不壹樣,不能壹概而論。在傳統中醫中,三焦被列為腑,它不僅基於解剖學,而且是基於生理和病理現象之間關系的功能系統。

那麽我們來看看這個系統的功能。

首先,傳遞生命力。

最早見於難經。三十壹難言:“三焦,水谷之道,氣之端也。”三十八難言:“故有六腑,謂之三焦,而異於本氣,主諸氣。”六十六難言:“三焦亦異於元氣,主通三氣,體驗五臟。”原文清楚地表明,三焦是人體元氣(元氣)升降之道,人體元氣通過三焦到達五臟六腑和身體的各個部位。

第二,顧。水谷在人體內運動、氣終的全過程,包括飲食的消化、精微物質的吸收、渣滓的排泄,用“水谷之路,為三焦者而行”來概括。而且根據上、中、下三焦的不同部位,它在水谷運行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但有

註意可樂的頂部;中焦以分解為主;下焦清濁,下焦為主。這是通過三焦運行水谷來總結食物和飲料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

第三,水液三焦的運行是人體水液運行的主要通道。人體的水液代謝是壹個復雜的生理過程,是多個臟器壹系列生理功能的綜合作用。雖然水液的代謝是由胃、脾、肺、腎、腸、膀胱等臟腑協同完成的,但水液的升降和全身的循環必須通過三焦來實現。因此,三交水道的暢通與否,不僅會影響水和液體的緩慢運行速度,而且必然會影響相關內臟的分布和排泄功能。

也可以說三焦運行水液是脾、肺、腎等臟腑水液代謝的綜合概括。如果三焦水路不利,脾、肺、腎等臟腑就難以調攝水液,導致水液代謝紊亂,水液運化排泄障礙,出現痰濁水腫。正如《經藏象》所說:“上焦不愈,水漫高原;如果中間的焦炭沒有固化,水就會留在中間;下焦不治,水亂。”

當然,三焦是壹個整體,也可以分為個體。上焦負責接收水谷,中焦負責分解水谷,下焦負責排泄兩個大便。因此,當溫病侵襲三焦時,會影響水谷的接受、分解和排泄過程,從而產生壹些熱證。上焦證。上焦證的臨床表現為發熱、微惡風寒、自汗、口渴與否、咳嗽、午後高熱、脈數或獨二寸。

溫病從口鼻入,鼻經過肺,所以肺防受邪的癥狀在溫病初期就出現了。溫邪入肺後有兩種傳導趨勢:壹種是邪氣由上焦傳導至中焦,出現脾胃經之證;另壹種是逆傳,由肺傳至心包,出現邪陷心包之證(見熱入心包證)。

中焦綜合征。

中焦證的臨床表現為陽明燥熱,面紅目赤,發熱,呼吸粗重,便秘腹痛,口燥咽幹,唇裂舌焦,苔黃或暗,脈沈;太陰濕熱時,面色萎黃,頭脹身重,胸悶不饑,體不溫,小便不利,大便不調或稀,舌苔黃膩,脈細數。溫病傳至中焦,可見脾胃證。胃喜濕惡燥,邪氣入中焦轉燥,故出現陽明經(胃、大腸)燥熱之證;脾喜燥惡濕,邪氣入中焦轉濕,可見太陰(脾)濕熱證。

下焦證。

臨床表現為體熱、面紅、手足心熱多於手背、口幹舌燥、神疲乏力耳聾、脈弱;或者手腳蠕動,心臟狂跳,精神疲乏,脈虛,舌紅少苔甚至時不時想脫。滋陰潛陽的方劑有加味復脈湯、三甲復脈湯。溫病邪深入下焦,多因肝腎陰傷。

關於三交的保養,我建議妳多吃面食。如果不喜歡面食,也可以吃米飯。味甘,性平,適用於除脾、胃、大腸、小腸、膀胱經以外的各經,故也適用於三焦經。

大米可以和綠豆壹起煮飯清熱解毒,大米也可以和生姜壹起煮飯祛寒,可以緩解女性痛經和感冒。十二經脈循著路線走了十二個小時,三焦經是最後壹站。此時是晚上9點到11點,所以大家壹定要保持冷靜,睡前不要生氣,不要狂喜,不要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