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期,老子從歷史的角度反思現實社會,撰寫了《道德經》,這標誌著道家學派的誕生。而他的壹些思想繼承者繼承了他的批判和超越精神,形成了老莊學派;有的繼承了他的“貴生重生”思想,形成了楊朱學派。有的繼承了他經世致用的思想,形成了黃老學派。其中黃老學派順應時代潮流,受到統治者的青睞,逐漸成為當時道家思想的主流。
就在《道德經》誕生前後,發生了吳越爭霸事件。在範蠡等人的幫助下,弱小的越國制定了休養生息的政策,終於在統壹十年後取得了勝利。在此基礎上,壹部劃時代的作品《黃老的絲綢》問世,成為黃老的經典之作。從此,黃老道家形成了以齊、楚為中心的兩個關系密切的分支。其中,最有影響的是的黃家族。它與齊國的夏姬龔雪關系密切。
田取代齊後,為了擺脫篡權的指責,爭取人才,鞏固政權,他創建了並到處廣招賢才。很快,就出現了百家爭鳴、百家爭鳴的盛況。在夏姬龔雪諸子百家中,數量最多、影響最強、作品最豐富、影響最大的當屬夏姬黃家族,可以說是“黃老獨大,壓倒百家”。其代表人物有彭蒙、沈導、田片、介子、袁環、宋朔、殷聞等。除了已經失傳的、、宋子之外,還有與黃老家族關系密切的申子、尹文子、洪。齊國的統治者也基本按照黃老的道家思想治國,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盛的國家之壹。
到了戰國末期,齊王窮兵黷武,生機勃勃,夏姬龔雪衰落,夏姬黃老學派後裔逐漸分散。不久,時任秦丞相的號召民眾,紛紛前往,成為的謀士和助手,對《呂氏春秋》的編纂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呂不韋還在法家思想占主導地位的秦國推行黃老政治,使秦國的經濟和文化出現了短暫的繁榮。此外,值得壹提的是,這壹時期誕生於楚國的《管子》也是黃的壹部重要著作。它與《呂氏春秋》共同展示了戰國末期黃老思想的特點。
秦始皇上臺後,廢除了呂不韋的大部分措施,復活了法家思想,並在統壹中國的過程中將自己的意誌傳播到全國。不久,他又推行“焚書坑儒”的文化專制主義政策,沈重打擊了包括黃、在內的百家爭鳴。但是,黃老思想在民間的殘余還在。漢朝取代秦朝後,時任丞相的曹參在夏姬黃老學派的發源地齊國汲取了黃老治國思想的精華,並將其變為全國的指導思想。於是,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壹個被稱為“文化場面統治”的盛世。在這樣堅實的現實背景下,司馬談(司馬遷之父)總結了黃老的道家思想,第壹次提出了道家的概念。他說:“道家無為,據說萬事皆有。其實做起來很容易,但是它的字很難懂。它的技術是建立在虛無的基礎上,使用從眾。沒有什麽是可能的,無常的,所以我們可以研究萬物的感受。不為先物,不為後物,故能為萬物之主。”、道家“因陰陽和合,不宜采儒墨之善,以概括名法,與時俱進,以變制事,以立俗而為事;這很容易操作,而且越來越少。”此外,當時的淮南王劉安還組織弟子編纂《淮南子》,成為黃的巔峰之作。受其父司馬遷的影響,《史記》處處透露出黃家族的思想。而且由於道教帶來了經濟的大繁榮,司馬遷還探討了經濟運行和創業的規律,成為中國古代特有的現象。
但當時黃老思想成為主流,是建立在皇帝、諸侯、軍階級三權分立的基礎上,皇權受到壹定程度的制約。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後,諸侯勢力大大削弱,軍事階級比上壹代更差。權力膨脹的皇帝再也無法忍受黃家族“恬靜自然”的束縛。因此,主張尊君制長禮的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為國家的正統思想。這種情況持續了近兩千年。在這兩千年間,黃家族的大部分作品逐漸失傳,黃家族的輝煌也逐漸被遺忘。直到近幾十年來,由於大量古簡牘的出土,人們才逐漸了解到戰國秦漢時期黃家族的盛況。
儒家取代道家成為國家的正統思想後,黃老的道家思想並沒有完全消失。很多時候,統治者就像漢武帝宣帝說的那樣,是“暴虐而雜”的。即有時是“外儒內用”,有時是“外儒內用”。每當帝制受到主客觀條件的部分制約時,黃老家族就會復興,帶來經濟文化的繁榮(因為統治者的無為僅限於經濟文化)。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等明朝君主對《道德經》和《文婧誌》的詮釋以及宋代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明末清初的啟蒙思潮、今天改革開放的成就,都與黃老的思想密切相關。所以民間有“治天下之道,亂世之佛,治亂之儒”的說法。
學校關系
司馬談說“因陰陽大和,不宜采儒墨之善,把握名法之重,與時俱進,順應事物之變,立俗而為事。”黃對儒墨法家的態度是兼收並蓄的,這不僅豐富了他的理論體系,而且對其他學派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史事實也表明,黃老賈治理國家的時期,大多是文化繁榮、百家爭鳴的時期。
1,與道教的關系
黃家族是道教的兩大分支之壹。戰國秦漢時期,它是道家思想的主要形式。魏晉玄學興起後,其地位被老莊所取代。而且和老莊的關系非常密切。此版《道德經》是老子獨創思想與黃老思想相結合的結果。就連老莊學派的代表作《莊子》也深深地打上了黃老思想的烙印。
2.與法家的關系
從學術上看,法家思想是源於黃的。法家非常重視道的規律性,闡明了道與理的關系,繼承和發展了黃老的思想。而他們所強調的所謂魔勢,最早是黃壹家提出來的。所以他們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所以很多人認為黃家和法家壹樣,都是“治南之術”但黃老道家堅持“道靜,道生法”的原則,與法家形成鮮明對比。另外,黃老陶主張同時采納百家,法家主張取締百家。因此,在使用法家思想的秦朝突然滅亡後,新興的漢朝想用黃老的思想撥亂反正。
3.與儒家的關系
吸收了黃老關於儒家等級、仁義、禮治的思想,同時黃老關於刑德統壹的思想也對儒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為單純的用儒會給王莽帶來災難,以後的統治者大多是“外儒內法”,或者“外儒內黃老”。在很多朝代的建國初期,儒家思想和黃老思想是內外兼修的,對社會經濟文化的恢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與sage的關系
由於黃老道家兼收並蓄至百家,呈現出雜色雜陳的特點,所以在歷史上常被視為聖賢。但實際上,黃老道家關註的主要是道家思想。體現在《管子》、《呂春秋》和《淮南子》中,它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吸收百家學說,區別於《晏子春秋》等純粹的聖人。
代表性人物
1、老子(傳說前約600年——前約470年):公認的道家創始人,生平經歷尚未確定,大約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楚人,代表作是《道德經》。
2.文子:老子的弟子,與尚波的夏紫同時代,但不及孔子,曾要求向夏紫和墨子學習。現存《文子》十二部,漢代以後壹度被認為是偽書。但在1973河北定縣40多座漢墓出土的竹簡中,有文子的殘跡,因此無疑可以確認是先秦時期的作品。
3.田片: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又名陳清,齊國宗室。他曾師從夏姬講學,因其口才好,被稱為“口頭禪”。他崇尚“高潔”、“過客”、“明辨”、“公道”的作品已經失傳。
4.沈導(約公元前395 ~公元前315):戰國時趙人。早年,他學習了黃老的藝術。曾在齊國稷下講學,享有盛譽,後離開齊國前往韓國。提倡“從眾”、“尊法”、“重勢”,《漢書·藝文誌》中記載的申子文共有42篇,列為法家,現存僅有7篇。他的名言是:“智者不足以服眾,勢者足以欺。”
5.宋碩(約公元前370年至公元前291年):宋朝人,主張“崇尚節儉”、“不戰”、“離別”。宋子有十八首,今已失傳,僅存壹輯。
6.殷聞(約公元前360年-公元前280年)是齊國人。反對諸侯之間的吞並戰爭。認為“道”即“氣”,明確提出了本質論。論證了社會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其他想法和宋碩差不多。有壹卷《尹文子》,分兩部分:大道。第壹部分論述形名之論,第二部分論述治國之道。
7.袁環: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楚人。學習黃老的道德技能(當妳說袁環時,它意味著觀音,同時作為老聃)。他曾經給夏姬講學,寫過13篇《荀子》,早就失傳了。
8.呂不韋(公元前292-235年)是中國戰國時期的壹位衛國商人。後來通過政治投機成為戰國後期著名的政治家。並號召大眾編《呂春秋》。
9.曹參(?公元前190):江蘇沛縣人,秦朝時在沛縣做獄卒。公元前209年,跟隨劉邦在沛縣與秦國作戰。劉邦稱帝後,曹參被封為平陽侯。他在擔任齊襄公時,從膠西蓋公所接觸到黃、老的道家思想並應用於實踐,使齊國的經濟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漢朝丞相蕭何死後,曹參繼位,按照蕭何制定的政策治理國家。這就成就了“小曹劌隋”的歷史佳話。
10,劉安(前179-前122),西漢裴軍縣(今江蘇豐縣)人,是當時被封為淮南王的劉邦的孫子。是豆腐的發明者之壹。漢武帝因謀反自殺。曾邀嘉賓寫《淮南子》。
11,吉安(?-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65438年+公元前02年)西漢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字長。孝景帝為太子洗馬,武帝即位後為臣子,先後任滎陽都督、東海太守、太尉主,排名九卿。老實說,我經常大驚小怪。
代表作
1,道德經:傳說是春秋時期老子寫的,是道家哲學的重要來源。版本很多,最常見的是《道德經》通本(王筆本)。此外,郭店出土的竹簡《老子》和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展現了早期《道德經》的不同文風,為當今大多數學者所重視。
2.黃老的帛書:1973年底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發現四部失傳古籍,分別是經典、十六經、稱重、道元。原抄於《老子》第二版同壹卷上。它與《道德經》並稱為黃家的兩部經典。其名言是:“道生法。”修法者以繩畫得失,明直者也。所以,持道者,生而有法,敢為之,立法者,敢廢之。所以,我可以把自己引向繩子,然後我就會不迷茫地認識世界。"
3.《呂氏春秋》:戰國末期(公元前221年左右)秦國宰相呂不韋集體編撰,又名《呂蘭》。內容龐雜,包括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諸子百家,故《漢書·藝文誌》將其列為雜家。但實際上主要是以道家思想為基礎,融合各種學說,服務於現實社會。《呂氏春秋》中的名言:“天下為眾人之天下。”
4.《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為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李商、蘇飛、吳蓓所撰。《漢書·文藝誌》將《淮南子》列為雜家。該書實際上是漢初黃家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吸收百家學說的壹部力作。《淮南子》名言:“古有分,故民禁,故不可驕;法國禮儀,所以國王是被禁止的,所以沒有好的判斷。”
5.《黃帝內經》: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壹,是中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它是壹部研究人體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理學的醫學巨著。理論上建立了陰陽五行、脈象、藏象、經絡、病因病機、癥狀、診斷、治療、養生、運氣等理論。他的醫學理論是基於中國古代黃家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