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為什麽妳什麽都要做?

為什麽妳什麽都要做?

陽明先生說:“良知是壹顆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好惡。非要做惡,就做對,做錯,不做就什麽都做。”

心裏有壹個疑問:為什麽僅僅是“對與錯”就能窮盡壹切?“對與錯”只是兩種狀態,而“壹切”則是無限可能。這是怎麽做到的?

為此,我試著從以下兩個方面學習。

首先,了解身體使用的壹個來源。能否認為“良知的是非之心”是需要保留的本體,“窮盡壹切,改變壹切”是需要實踐的應用,是親民的應用。所以本體很簡單,只是壹顆“是非之心”,應用可以無休止地“窮盡壹切”。日本商界大神稻盛和夫在接手管理KDDI公司之前,進行了長達半年的反思,以確保“動機完美,私心盡去”。有了做的理由和決心,我們自然會逐漸知道怎麽做,因為只有在特定的時間和場景下才會有答案,否則想太多只是“壹廂情願”。所以陽明先生又說:“是非二字,是壹大法則,但有壹個獨特的人在其中。”

第二,對萬物統壹和萬物進化的認識。從“是非”到“萬物皆變”,我們很容易聯想到現代計算機的發展。電腦元件只有兩個信號,0和1。每壹次指令在這兩種信號之間切換,現在的網絡世界最終都是由這兩種信號的各種組合演變而來。所以,看似遙遠的路,可以壹步壹步實現,看似復雜的事情,往往可以通過分解來實現,分解到最小單位就是“對與錯”。當下明辨是非是為了推動事物的發展,不斷明辨是非自然會推動遇到的壹切。

最後,對今天發生的事情采取行動回應。參加營銷比賽的學生團隊遇到了各種困難,所以開了壹個小型會議。我們要做的第壹件事不是討論如何處理困難,因為困難很多,處理困難的方法也很多。首先明確:為什麽要這樣做,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麽?有了決心和明確的方向,再討論怎麽做。這個時候,每個人都有很多辦法。

多問問該不該做,少想想值不值得做,就會少很多私欲!做事也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