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均智商超過之前的同齡人,好奇心強,接受新事物能力強;
2.很多人都有壹技之長;
3.自信又脆弱,敏感又自私;
4.經常有成年人難以理解的古怪愛好;
5.內心世界:從小變“老”了,更懂得成人世界的規則;
6.對中國社會主流思想和價值觀比較了解,價值觀比較現實;
7.市場消費觀念強,但名利作用過度強化;
8.張揚自我人格,相對缺乏團隊忠誠度;
9.互聯網時代的浩瀚事業,信息知識豐富,但有時內心是空虛的;
90後偏差:
1.許多孩子對學習感到焦慮。
2.自私且承受挫折的能力弱:
90後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有些孩子會不自覺地顯露出自己自私的壹面,往往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別人;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對較弱,即使遇到很小的事情,也會產生很大的情緒反應,采取過激行為。
3.強烈的嫉妒:
有的同學嫉妒,不喜歡別人比他(她)強。別人沒有我就不能有,別人也不允許比我“拖”,否則就會做壹些小事,甚至想盡辦法讓妳“拉不動”。
4.有強烈的叛逆感:
很多90後學生有自己的主見,敢於反抗,敢於質疑父母和學校的壹些不合理的說法和規定,語言也比較有新意。這是這壹代人的顯著特點,但有時候他們的叛逆意識會有偏差。學校壹旦發生意外,比如意外停水停電,部分同學(包括平時老實的同學)會通過起哄、制造混亂來發泄情緒。
嘗試與眾不同
當壹些學生在學業上無法出類拔萃時,他們會選擇其他方式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比如上課調皮、起哄、穿奇裝異服,試圖通過這樣的表現獲得壹種“與眾不同”的感覺,吸引老師和同學的註意,尋求心理平衡。看看街上的青少年。有些男生戴過耳環,耳釘,染過頭發。有些女生故意模仿自己喜歡的日韓明星的衣服。
6.嚴重依賴互聯網
青少年上網的現象被稱為“網絡海洛因”,這也是影響青少年成長的重要因素。沈迷網絡的孩子也尋求心理咨詢的幫助。他們往往知道沈迷網絡的危害,卻控制不住自己,總想往外面跑。
90後的社會關懷。
1.缺少壹個真正的偶像
每個時代都會產生偶像。70後的偶像是張海迪,80後的偶像是劉翔。這些偶像有巨大的精神吸引力。但是,90後壹代的偶像是找不到的。大多數90後的孩子可能會回答:李宇春、張靚穎等。在這些偶像的影響下,很多成長中的孩子往往對人生價值的解讀比較單壹和狹隘,對偶像的壹舉壹動非常關註,對有價值的東西嗤之以鼻。90後崇拜的作家大多是大眾化的通俗作家,而傳統作家如魯迅、金童等要麽“排名靠後”,要麽“榜上無名”。沒有高品位的興趣和真正的偶像,90後的成長顯得有些迷茫
2.家庭變化
90後家庭突破了很多傳統,父母的生活態度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崇尚獨立和開放,追求成功的事業和高質量的生活。所以對孩子的教育不能脫離金錢,不能從情感的角度去影響孩子,勢必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同時,很多90後出生的家庭被割裂重組,這無疑給他們帶來了情感和心理上的傷痕,讓他們變得冷漠自私,缺乏應有的溫暖和親密。
3.學習壓力
90後,孩子們接受了義務教育,經歷了許多教育改革。雖然經歷了“減負”和“素質教育”,但這個時代的孩子承受的更多的是學習和升學的壓力。沈重的學業負擔和心理壓力,讓90後普遍對學習不感興趣,甚至厭學。
4.被大量的信息包圍著
現代社會是壹個信息社會,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讓各種信息充斥著90後的生活。理想信念: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與80後中學生相比,90後高中生對黨的認識更加理性和具體。他們深切地感受到,近年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給他們的生活環境帶來了迅速的變化,因此他們對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理解不僅僅是字面上和概念上的,而是更加生動和具體的。中央領導人親民的作風進壹步加深了他們對黨的理解和對國家的感情。
大多數90後高中生都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據調查,這主要得益於近年來國家改革開放和社會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比如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上海世博會的緊鑼密鼓籌備,國家經濟實力的全面提升,都增強了中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
“90後”高中生不僅關註自身教育,更關註社會民生問題。調查顯示,他們的關註點主要集中在官員腐敗、現行繼續教育制度的弊端以及壹些損害民生的現象。有些同學能深入思考壹些社會民生問題的根源。“90後”高中生對他們的整體社會環境感到滿意。相對於部分“80後”中學生遭遇父母下崗帶來的困難,絕大多數“90後”高中生認為現在的生活是幸福的。
“90後”高中生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獨立人格,他們的自我意識通常與正確的是非觀相結合。他們不單純追求別人和社會的關註,更多的是追求自己獨特的觀點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不想與主流背道而馳,更多的是想盡快融入主流甚至創造主流。
“80後”中學生的偶像以港臺影星為主,“90後”高中生的偶像範圍更廣。除了文藝體育明星,很多財經政治人物也成為他們崇拜的對象,同時地域也從國內擴展到全球。
“90後”高中生表現出強烈的追求成功的欲望,但缺乏明確的成功目標和方向。究其原因,壹方面與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復雜變化有關。互聯網的普及給中學生帶來了很多信息,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這讓他們對未來的選擇感到迷茫;另壹方面,中學生受自身環境的影響,與外界接觸較少,也受年齡的限制,對自身發展缺乏清晰的認識。
“90後”高中生的課業負擔比“80後”減輕大多數高壹、高二學生每天在家壹兩個小時就能完成作業。然而,他們仍然承受著繼續教育的沈重壓力。很多同學表示,自己的競爭已經上升到好大學,甚至好專業。這主要是因為社會就業的壓力和父母期望值的普遍提高。
雖然最大的學習動力仍來自升學壓力,但“90後”高中生的學習動力趨於多元化。例如,壹些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源於社會交際的需要,壹些學生學習生物學是因為他們喜歡從自己的研究中獲得結果。教師的人格魅力也成為激勵學生學習的另壹個重要動力。這些老師不壹定局限於我們學校。比如聽紀連海、易中天的《百家講壇》,就成為很多學生提高學習歷史興趣的動力。
在同學關系方面,90後高中生更開放,更善於溝通。與“80後”最大的不同是,他們往往打破班級、年級甚至學校的界限去溝通和交流。在師生關系方面,90後高中生與老師的關系更加融洽。因為校園裏年輕教師越來越多,他們和學生都是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壹代。相似的生活背景,更便於師生溝通。
90後高中生與父母的關系正在悄然發生變化,親子溝通越來越多。主要有兩個原因:壹是現在的父母往往是“60後”的年齡結構,他們大多接受過比較完整的教育,家庭氛圍比較民主,父母更能聽取孩子的意見,更能理解孩子的想法;第二,“90後”高中生更懂得溝通技巧,在具體行為的實施中學會以暫時的“讓步”換取父母的遷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