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在沒有暖氣的時候,古人為了度過寒冷的冬天都做了些什麽?

在沒有暖氣的時候,古人為了度過寒冷的冬天都做了些什麽?

詩人白居易寫下“我知道夜裏雪很大,但我有時能聞到竹折的聲音”這首詩,以此感嘆夜長雪壓竹,可見天氣寒冷。在這種情況下,躲在溫室裏,蓋著被子,燒著木炭,可能是最好的禦寒方式。

所以在古代,壁爐和火墻是絕佳的保暖方式。古人將房屋的墻體建成空心夾層墻體,在墻體中留有火道,並在火道末端打氣孔排出煙氣;加火的炭口在房子的屋檐下。木炭燃燒後,熱量可以沿著夾心墻傳遞到整個房子,這就是所謂的“火墻”。

壁爐

在地理地圖上,越往北,冬天越冷越長。除了制作火墻取暖,古人還有另壹種類似的取暖方式——火炕。壹般的炕都會有竈口和煙口,用來取暖和排煙。在中國北方,炕的竈口多與竈相連。做飯時,煙火順著竈口流進炕洞裏,整個房間就會變得溫暖如春。

火墻和火炕都是普通人取暖的措施,而對於貴族來說,取暖的設施更為精致。比如西漢時期,宮廷裏有壹個溫室大廳,裏面配有各種保暖設施。《西京雜記》記載:“溫室堂繪椒泥,壁上錦花,以肉桂為主,有火雲母屏……”

當時皇後居住的宮殿叫“胡椒室殿”,用胡椒和泥土的混合物作為粉刷墻壁的材料,既能讓溫度被帶走,又能散發出壹種似乎不存在的香味。

對於那些連生活都無法保障的貧困家庭來說,冬天只能利用自然光取暖。壹般情況下,他們建房時會選擇“坐北朝南”的朝向,讓溫暖的陽光照進屋內,然後在屋頂鋪壹層竹天花板或其他“地板”,這樣可以保暖。

火炕

冬天人體對熱量的需求很高,所以古人會選擇盡量吃壹些溫熱的食物來保持體溫。如生姜、羊肉、狗肉等。生姜有發汗的功效,羊肉能溫脾胃、補中、補腎。狗肉可以增強體力,補血,增強人的體質,改善消化,促進血液循環。所以古人冬天會通過養生來保暖。

此外,古人認為飲酒可以溫暖身體,所以在古代防寒措施中,冬季飲酒更受歡迎。古代用糧食釀酒,價格便宜,大部分人都有釀酒的條件。白居易在給朋友劉的壹個建議中提到:“舊瓶中有壹線綠,靜爐中有壹點紅。外面黃昏有雪的感覺,裏面來杯酒怎麽樣?? "讀書人在寒冷的冬天圍坐在火堆旁,煮壹壺熱茶或熱酒,晚上和朋友小酌壹杯,既能暢談人生,又能祛寒。真的很舒服。

喝酒必然要吃點東西,所以火鍋是冬季飲食中的標配。有壹種說法是,火鍋在古代被稱為“古色古香的湯”,大概是因為食物放入開水時發出的“咕咚”聲。這個標題聽起來很形象,關鍵是邊喝邊吃火鍋,即使冷也不會覺得冷。

炭火加熱

宋代以前,火鍋不多,多為文人貴族所喜聞樂見。直到宋代,吃火鍋才開始普遍。在南宋林鴻的食譜《山甲清宮》中,有壹段類似吃火鍋的介紹。

在各種保暖措施中,最直接幹脆的就是穿衣服禦寒。

冬天的衣服,現代人有棉襖,羽絨服,古人就沒這麽好待遇了。據史料記載,到了冬天,窮苦人家沒錢買棉衣,只能把柳絮和蘆葦植物柔軟的部分縫進衣服或被套裏禦寒。宋代以後,大面積種植棉花,這種情況逐漸好轉。

對於家境殷實的富裕家庭來說,他們會選擇用動物皮毛制作大衣和披風,既能擋風,又不會淋濕。在人體的各種器官組織中,手、腳、耳朵相對容易凍傷,所以古人制作了各種款式的手套、護耳帽,有的短手套露出手指,有的可以包住所有手指,上面繡有圖案,五顏六色,非常時尚。

冬天很長

頭部的保暖措施更是五花八門。唐代有壹種從西域傳入的“香帽”,又稱“耳帽”。帽子兩邊縫了棉布護耳,冬天垂下來正好護耳。元代富婆用抹子取暖,還有“臥兔”、“昭君套”,名稱不同,但作用基本相似。

無論今天還是古代,無論室內多麽溫暖,人總是要出門的。在古代,騎馬或乘坐馬車是壹種相對快捷的交通方式。冬天旅行時,人們會戴上風帽來擋風擋沙。據說忽必烈有很多皮毛保暖帽和銀鼠保暖帽,出門時用來禦寒保暖,效果很好。

另外,還有壹種叫“暖耳”的東西,是狐皮做的,有點像現代人用的耳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