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對中醫體質養生的幾點建議

對中醫體質養生的幾點建議

目前很多朋友關心的是身體素質:什麽是身體素質?體質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判斷自己的體質?如何根據自己的體質選擇合適的養生方法?

第壹,什麽是憲法?

人是天地萬物的壹部分,在化生的過程中,天地很少把陰陽五行之氣完整而均勻地分配給每壹個個體。於是就出現了:有的人陰不足,有的人陽多,有的人濕氣多,有的人肺氣虛。所有這些,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身體特征,也就是體質。

在所有的體質類型中,陰陽平衡的體質最為理想,但很少出現在人群中。大多數人,或多或少,在體質上都有某種“偏向”。正是這種偏見決定了我們的身體更容易感染哪些疾病。

比如氣虛體質的人更容易腹瀉、腹脹、咳嗽、哮喘等疾病;陰虛體質的人容易出現失眠、焦慮、盜汗等問題。所謂身體養生,本質上就是試圖糾正這種偏向,使之朝著陰陽平衡的方向改善。

第二,憲法是如何形成的?

壹般來說,體質由先天因素決定,受後天因素影響。

比如父母身體偏氣虛,孩子身體氣虛的幾率就非常大;父親的體質是陽熱,母親的體質是氣郁,所以孩子的體質要麽來自父親,要麽來自母親。這就是先天因素對體質的決定性作用。

後天環境或飲食習慣的改變都會對體質產生壹定的影響。如果長期生活在陰冷潮濕的環境中,體質會向陰冷潮濕的方向變化;長期嗜辣易使身體燥熱;長期大量飲酒容易形成濕熱體質,等等。

體質是先天因素決定的,通常很難完全改變。前面就診章節提到的患者,舌頭中間有壹條很深的裂縫,幾乎把舌頭分成了兩半。這個人的體質是典型的氣虛體質。隨著治療的不斷進行,患者的舌頭逐漸變小,中間的裂縫變長變淺,裂縫逐漸被壹層薄薄的舌苔覆蓋。但是和普通人相比,他的舌頭還是又肥又大,裂痕還是很明顯。

三、判斷體能的方法

其實如何辨別體質的方法,在上面臟腑辨證的內容裏已經提到了。用“氣虛體質”代替“氣虛證”的名稱,等等。上面給出的辨證百字要點變成辨體質百字要點,道理是壹樣的。

不同的是,體質是人體的常態,表現出來的“癥狀”壹般沒有疾病狀態下那麽突出。它類似於食物的滋養,因為它是和平的;藥物是用來治病的,但有失偏頗,矯枉過正。

壹般來說,最常見的體質類型分為兩類,與上述辨病部分相同。虛證體質主要有氣虛、氣血兩虛、陰虛、陽虛。

簡單來說,壹個人平時說話聲音低沈,不喜言語,活動懶散,時感疲乏無力,反復感冒,舌苔肥厚,或見齒痕,都可以判斷為氣虛體質。

眼睛幹澀疼痛、視物模糊(包括近視、老花眼)、失眠多夢、女性月經量少、面色蒼白,多為血虛所致;血虛和氣虛往往並存,即氣虛體質的結合表現,形成氣血兩虛的體質。

形體消瘦,舌質薄,舌苔少紅,夜間睡眠時發熱盜汗等。,大多屬於陰虛體質。

總是怕冷喜暖、四肢冰涼、大便不成形、尿色過多、舌淡、津液過多的人,屬於陽虛體質。

與虛性體質相比,實性體質給人的感覺是更強壯。比如同樣是體質偏寒,陽虛體質的人更容易出現便溏、尿長等虛損癥狀,而實寒體質的人則不太容易出現。最常見的固體體質有:寒、熱、濕、濕熱、氣滯血瘀。

壹般來說:冷肢冷,常年不暖就是冷;面紅舌赤,急躁易怒屬於熱;肥胖,大便粘稠,舌苔膩濕;胸悶、肋腫、嘆氣是氣滯;嘴唇紫暗,舌下絡脈紫藍色,屬於血瘀體質。

四、如何提高身體素質

提高身體素質的基本原則是糾正偏差,爭取陰陽平衡。

楊琪不足則補楊琪,氣滯濕盛則氣化濕。根據以往的經驗,對改善上述朋友的體質提出以下建議,供參考:

1.氣虛體質的養生建議

適當增加運動量(氣屬陽,陽主動,運動生陽),但不提倡劇烈運動(大火、吃氣)。

忌冷飲、鈍性食物,忌大量飲水(傷楊琪),忌鮮奶(耗楊琪),慎肥膩(不利脾運);飲食以清淡為宜,牛羊肉、山藥、大棗。

常備中藥:西洋參、黃芪(可根據下壹講中藥的內容選用1 ~ 10g人參或黃芪,用開水沖泡,泡茶使用)。

常備中成藥:人參健脾丸、補中益氣丸(癥狀明顯時,可根據方劑章節內容選擇健脾或益氣,晚上睡前服用)。

備用經絡:足陽明經穴、足少陽經穴、足太陰經穴的下肢(日常保健,可以敲打、按壓以上三條經絡。詳見第十講經絡原理)。

2.對氣血兩虛體質健康的建議。

隨著學習和工作壓力的增加,電腦前工作時間的延長,手機逐漸演變成新的人體器官,越來越多的學生和上班族傾向於這種類型。原因是思維傷血,血耗氣少。這些朋友需要註意:

適當增加運動量。宜自由拉伸,如散步、慢跑,不以量取勝,不追求高強度,避免疲勞。

避免過度用眼,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避免冷飲和硬食;飲食宜清淡,甜食,牛羊肉,豬肉,雞蛋。宜山藥、大棗、桂圓。

常備中藥:黨參、黃芪、熟地黃、當歸(以沸水代茶沖泡,或湯煮)。

常備中成藥:人參歸脾丸(根據癥狀嚴重程度,晚上睡前服用)。

備用經絡:足陽明經、足太陰經、足少陽經(用法同氣虛體質)。

3.對陰虛體質養生的建議

每天靜坐20 ~ 30分鐘為宜(靜養陰)。

避免熬夜,晚上十壹點前壹定要睡覺。

忌辛辣食物(易耗傷陰血)。酸甜味食物適宜(酸甜味能轉陰)。適合牛肉、豬肉、雞蛋、牛奶、豆制品、山藥、木耳、黑芝麻。

常備中藥:熟地黃、天麻(以開水代茶沖泡,或以湯代食)。

常備中成藥:六味地黃丸(根據癥狀嚴重程度,晚上睡前服用)。

備用經絡:足太陰經、足少陰經、足少陽經(用法同氣虛體質)。

4.陽虛體質健康建議

適當增加運動量(運動會養陽)。

忌食生冷食物,忌大量飲水(損傷楊琪),忌肥甘粘稠(不利脾運)。牛羊肉適量,麻辣適量。適量飲用黃酒和白酒。

常備中藥:紅參、黃芪、肉桂、幹姜。

常備中成藥:附子理中丸、桂附地黃丸(可根據處方內容選擇,晚上睡前服用)。

備用經絡:下肢的足陽明經、足少陽經、足太陰經。腰腹部艾灸為宜。

5.對寒性體質養生的建議

宜增加運動量(運動引陽,陽盛陰消)。

忌冷飲、忌食,忌大量飲水(傷陽)。適合牛羊肉、麻辣和白酒。

常備中藥:幹姜、肉桂。

常備中成藥:傅亮丸、艾府暖宮丸(根據癥狀、胃痛、痛經服用)。

備用經絡:足陽明經和足少陽經的下肢。

6.對熱體質養生的幾點建議

增加運動量(讓熱量去),比如每周三次高強度健身運動。

謹慎辛辣,羊肉(加熱),謹慎飲用。適合搭配豬肉、鴨肉、牛奶、水果和綠茶。

常備中藥:黃連(癥狀明顯時,此藥可用開水沖泡代替茶水)。

常備中成藥:牛黃解毒丸、牛黃上清丸(癥狀明顯時,可考慮午飯後服用)。

備用經絡:足陽明經穴的小腿部分。

7.濕體質養生的幾點建議

宜適度增加運動量(運動引陽,陽強陰消)。

忌多飲水、寒涼飲食(易傷陽)、油膩粘稠飲食,減少甜食。適合牛羊肉、麻辣、大麥、雜糧。

常備中藥:薏苡、茯苓(宜用湯劑代替茶水)。

常備中成藥:沈淩白術丸、二妙丸(濕盛常年泄瀉在前,濕熱交替在後)。

備用經絡:下肢的足太陰經、足少陰經、足陽明經。

8.氣滯體質的健康建議

宜調整心態,增加戶外運動,避免獨處(緩解心靈封閉,氣郁)。

忌肥甘油膩(加重氣滯),忌食酸辣。

常備中藥:柴胡、香附、白芍(癥狀明顯時,可用三味藥各10g,用開水沖茶代替)。

常備中成藥:逍遙丸、加味逍遙丸(如果心情不好,可以立即服用,最大限度減少壞心情對身體的負面影響)。

備用經絡穴位:足厥陰太沖穴、手厥陰內關穴(各三至五分鐘)、足少陽腿段(可叩擊、揉搓)。

9.對血瘀體質養生的建議

宜增加運動量(運動導致活血化瘀)。

忌食寒涼(傷陽)。適合牛羊肉。

常備中藥:當歸、丹參(當歸寒用,丹參熱用,開水代茶)。

常備中成藥:血府逐瘀膠囊、艾府暖宮丸(氣滯血瘀用血府逐瘀丸,寒凝血瘀用艾府暖宮丸,根據癥狀輕重服用,女性經期不宜服用)。

備用經絡:下肢的足陽明經、足少陽經、足少陰經。

當然,這裏列舉的各種體質只是最常見、最基本的體質類型。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朋友同時具有以上兩種或三種體質,如氣虛濕盛、寒凝血瘀體質等。,所以以上建議可以合並,不壹壹列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