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簡介竹林七賢指嵇康、阮籍、單濤、向秀、劉玲、王戎、阮鹹七人,先稱七賢。因為他經常住在當時山陽縣(今河南輝縣)的竹林下,飲酒作樂,無拘無束,被稱為天下七賢,後以地名稱之為竹林。《竹林》是東晉學者所附的佛教經典,即“格義”論。
魏紹聖在《竹林七賢若幹問題考證》(中州學刊第5期1999)壹文中指出,“竹林”應位於七賢中心人物嵇康居住的山陽縣。而陳寅恪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講義》第三篇認為先有“七賢”,後有“竹林”。作為《論語》(賢文)作者的“七賢”人數,與東漢末年的“三王”、“八俊”相同。西晉末年“格義”之風盛行,東晉初取天竺“竹林”之名,加於“七賢”成為“竹林七賢”。“竹林”既不是地名,也不是真正的“竹林”。
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但由於當時的血腥統治,作家無法直接表達自己的思想,只能通過隱喻、象征、神話等方式,微妙而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他們壹直受到人們的尊敬。
嵇康在介紹三國時,生於羅縣(今安徽宿州西南)。他家雖是儒家,但不師從老師,只說擅長老莊。嫁入魏宗室,官散於大夫,故又稱散於中。崇尚自然養生之道,著有《養生論》,主張“順其自然”。他與王戎、劉玲、湘繡、單濤、阮鹹、阮籍交遊密切,被稱為“竹林七賢”。後來由於與利益不同,便去做官,以其為己輩,再著書立說,與陶絕交;因為與鐘會的隔閡,他四十歲時在司馬昭被殺,成為將軍。嵇康山因扮演廣陵散而出名。有《冀中三際》,以魯迅編纂的《冀中嵇康》為精華。
三國曹魏末年阮籍詩人簡論。字黑宗,竹林七賢之壹。尉氏人,曾任步兵校尉,史稱“阮步兵”。崇拜莊子、莊子之學,但政治上采取避災的謹慎態度。與嵇康、劉玲等七人為友,常聚竹林下,自得其樂,被譽為天下竹林七賢。阮籍是“始聲”的代表,其中詠懷詩八十二首最為著名。阮籍通過比喻、象征、寄托等不同的寫作手法來抒發自己的感情,以古諷今,形成了“悲憤悲涼、晦澀曲折”的詩風。除了詩歌,阮籍還擅長散文和辭賦。九篇散文,最長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傳》。此外還有《清思賦》、《首陽山賦》等六首。有《鴿頌》《猴頌》。《隋書經籍誌》考錄《阮籍集集》十三卷,但恐怕已失傳。明代張浦編撰《阮步兵集》,收集漢魏六朝藏書130部。最接近黃節的是《阮步兵愛情詩劄記》。據史書記載,魏文帝司馬昭想向他的兒子阮籍的女兒求婚,阮籍醉酒60天,讓司馬昭沒有機會開口,壹壹作罷。這些東西在當時頗具代表性,對後世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