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寺廟的歷史。

寺廟的歷史。

瑯琊寺(1)

瑯琊寺建於唐代(766-770),由滁州刺史李有清和和尚陳發創建。李煜將其命名為寶應寺,崔為其立寶應寺碑。在周朝晚期(954-960),該廟被摧毀,並重建了由秘書處的國王。在宋代,它被重建和擴大了幾次。太平興國第三年(978年),宋太宗賜額“開化寺”,又稱瑯琊寺。《滁州瑯琊山華凱法寺大雄殿籌源》記載:“自李有清為唐朝刺史,求奇而建深山開化寺,為壹寺之始;又在山麓清泉,鑿石池,曰:私生子泉。李篆刻。還有吳道子畫的觀音像和須菩提像。寺前寺後有明月池、觀音泉、瑯琊河。山頂有亭閣,寺後有洪雪洞和歸元洞,相互輝映。他在宋仁宗時,在山中修建禦書亭,藏有四朝禦書,這也是藝術先輩建功立業的原因。.....寺周圍有許多摩崖書,都是宋以來著名遊客、和大路所寫。”

元末,開化寺毀於士兵。明洪武六年(1373),僧人邵寧、武威重修。規模宏大,殿堂雄偉。據《瑯琊山開化寺》“洪武元年。宋連,壹個東朝的隨員,參觀了所謂的華嚴池,明日溪,桂雲洞,千佛塔,大理井和瑯琊洞,以及禪室,琴臺,茶仙閣和惠風閣...無心亭、軒、岫巖堂、堂、同興堂、和昭文堂。

瑯琊寺景觀1(15張)

清朝嘉慶年間(1796?/FONT & gt;1820),郝晴大師將其重建,並改名為“華凱法律寺”。鹹豐年間(185l-1861)毀於戰亂。清光緒三十年(1904),大秀法師開化寺住持重修該寺,又稱瑯琊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瑯琊寺共有12名僧人,60余座廳堂、房屋,土地面積2700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僧侶們也得到土地和森林,從事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自己生活。

65438-0952,政府撥專款維修瑯琊寺。65438-0956年,安徽省政府將瑯琊寺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當時寺裏住著四個和尚,根如是住持。1961年,根如大師去世後,超然大師成為方丈。

1983年,瑯琊寺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漢族地區重點佛教寺廟,19年底移交僧人。

五糧店[1]

合理利用,作為佛教活動對外開放的場所,如果圓法師當住持。1985大佛開光儀式在農歷八月十五舉行。

近年來,在政府的支持下,瑯琊寺對亭臺樓閣、大雄寶殿、韋陀殿、玉皇殿、藏經樓等進行了全面維修。,而大殿裏的佛像、菩薩、羅漢都是分階段重建的。寺內增添了各種法器,包括5000多公斤的鑄鐵鐘、3.5米高的萬年寶鼎、1米直徑的鼓和香爐,以及條幅和經卷,使寺內靜謐肅穆,使瑯琊寺成為滁州佛教活動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