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鎮塔又名永泰塔。位於樟樹市城南以西17公裏處的永泰鎮。趕水河畔。據清同治九年《清江縣永泰群圖》記載:“城前小港,化為明末,江西水湧決口,成大河。因為水勢下去了,建永鎮塔控制下遊”。當時村民建了壹座九層樓的塔,為鎮洪水而命名為“永鎮塔”。這是磚石結構。六邊形,***7層,自下而上遞減,高24米。清光緒十七年(1981),“鑫茂臺風”刮下塔頂,註入河口。村民們也捐款進行改造,從9年級到7年級。到目前為止,這座塔保存完好。塔基由灰綠色花崗巖制成。青磚為臺,磚上鐫刻銘文,有“洪永昌修”、“洪永昌公修”、“雍正塔磚”等。每層樓高3米,有6個門,3個虛門,3個實門。塔身用磚砌成,塔壁用白灰粉刷,腰檐全部用青磚鋪成,上蓋用青石覆蓋,角度向外傾斜,雕成傾斜狀。下部掛銅鈴,頂部覆青石,頂部銅帽呈圓錐形。塔中央矗立著壹根直徑80厘米的高聳杉木柱,直上塔頂。每層有四個井字木架,嵌有木柱,使木柱與塔身緊密相連。原塔內有地板和木梯,現已廢棄。1984被公布為樟樹市文物保護單位。
宋代明水橋位於樟樹市葛棗山風景區淩雲峰山口。建於北宋政和元年,即1111年,為石拱橋。這座橋長7.3米,寬6.8米。它是壹個石頭單孔,呈半月形,拱高2.5米。橋身橫鋪長方石,拱上鋪兩條石條。橋面由等邊方形石塊鋪成,呈對角線菱形。橋的兩邊有石柵欄,由崗哨、柵欄、瓦片和地板組成。瞭望塔上雕刻蓮花花瓣,東岸石壁上有17拱圈。每壹圈的第壹塊拱石都是順流而下的楷書刻字:“人財物修此石橋,至宋元年冬至日竣工”。字大如鬥,清晰可辨。明水橋是格竈山八景之壹。據《格竈山八景》記載,格竈山的水源位於九龍。依勢西流淩雲峰,直沖崖下,咆哮如雷,橫亙水上壹橋。約壹百年後,南宋禧年間,橋上建亭,上書“明水亭”。這座亭子在清初被燒毀了。因橋旁景色優美,瀑布聲,故稱此橋為“會唱歌的水”。橋上的亭子上曾有對聯,如“楊明萬壑,水打千石”,“水攪山石如飛雪,樹影山化雲”。歷代名人,如朱、文天祥、何忠、吳澄、等。,先後撰寫此遊題,並於1987重新公布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明水橋被評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