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上,唐太宗深知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他壹上臺就頒布了壹系列關心稅收和休息的政策,鼓勵農業發展。此外,在他早年,他目睹了楊迪皇帝的奢侈和底層人民所遭受的壓迫和奴役。他決心珍惜人民的資源,從不輕易拒絕征收徭役。即使他患有齊病,不適合住在潮濕的舊宮殿裏,他也始終不肯花人民的心血去建造新的宮殿。這種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品質,為他贏得了從上到下的壹致喜愛和支持。所以在唐太宗的領導下,貞觀和諧,經濟發展形勢迅速好轉。到貞觀八至九年(634 ~ 635),牛馬遍地,百姓豐衣足食,夜不關門,路不拾遺,壹派繁榮祥和的景象。
唐太宗壹生致力於推行仁政,同時非常重視法治。即使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他也堅持維護法律的正義,樹立了推進法治的榜樣。他曾對手下說:國法不是皇帝壹個人的法律,而是天下所有人都必須遵守的法律,所以壹切都要服從法律。
在貞觀,太子犯了和百姓壹樣的罪,執法嚴格,但是量刑的時候非常謹慎,因為唐太宗心地善良,總是告訴執法人員:人死不能復生,執法必須寬大。在他的苦心經營下,貞觀年間法制狀況非常好,漢奸犯罪數量大大減少。據史料記載,貞觀三年(629年),全國只有29人被判死刑,幾乎到了不靠刑的地步。
唐太宗在李世民統治的二十三年間,唐朝社會生產力獲得了大發展,經濟空前繁榮,社會安定,政治清明。唐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而長安則是壹個世界性的大都市,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販和文人墨客。唐朝也是壹個開放的國家。各國的使節和使節,在見證了唐朝的盛世之後,把唐朝高度發達的文化和科技帶到了世界各地,為整個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因此,在歷史上,唐太宗和李世民的統治被稱為貞觀之治,這不僅是唐朝最強大的歷史時期,也是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最輝煌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