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葉鎖珍讀經典

葉鎖珍讀經典

葉鎖珍讀經典||莊子

作者| |葉索

《莊子》是莊子及其弟子撰寫的論文集。分為內、外、雜三部分,共33篇,內篇7篇。壹般認為是莊子寫的。古代的論文雖然和現在的論文不壹樣,但都是用論點來說明壹個論點。例如,第壹章“快樂旅行”分為五章,每壹章都是獨立的,似乎是為了解釋論點。

33篇,其實每篇都是由幾章組成的,其中列禦口最多,有21章,有些只是壹段話,比如“聖人居安(天),不安(人);人人不安(人性),不安(天道)”,就像繞口令壹樣;有些章節講述壹個故事或壹段對話。例如,在這壹章中,問(魯的壹位隱士)是否可以用孔子來拯救國家。何彥對他說,孔子只會做壹些繁文縟節和花言巧語,讓人拋棄真理,學會虛偽。他怎麽能治理好國家?人們需要什麽?善良與救濟,關懷與娛樂。“他應該以善良、好客和娛樂的態度對待妳。”

《莊子》裏有很多章節講孔子的故事。當然,也有莊子的老友惠子(惠施飾)與古聖先賢的故事和對話。莊子是道家,所以整本書的主題都是道家思想,而其他的哲學家,尤其是孔子,往往成為莊子嘲諷的對象。

《莊子·雜文·天下》的最後壹篇,總結了先秦道家的思想(文章把墨家和名家視為道家的壹個分支),解釋了什麽是真道。古代“詩經以道為本,詩經以道為本,禮以道為本,樂以道為本,易經以道陰陽為本,春秋以道名為本”。但天下大亂後,“內為聖,外為王之道,暗而不明,而不發達”,諸子皆按自己喜好修習道術。

“不枉後世,不枉萬物,不惑幾度,以繩墨自正,以備天下之急。”這就是墨家。他們崇尚節儉、不喜、兼愛、不攻,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文章指出,墨家道學太冷,“使人憂悲,難行,恐不能為聖人之道。”逆天下之心,天下不可忍。墨子雖然可以壹個人做,但是他又能做什麽呢?從世界上來說,遠沒有到國王那裏去。“被批判為‘上有亂,下有治’,說他們是給世界帶來麻煩的頂尖人才,統治世界的底層人才。

“不要厭倦低俗,不要修飾東西,不要苛責人,不要與眾不同,人們會支持我,但我說完就停下來。”這就是宋朔(劍)和的華山論劍。他們提倡少淫欲、忍辱、節儉、不爭鬥。這種人“人太多(為別人考慮太多),為自己考慮太少。

“公而無黨,易而無私,無主(固執己見),對利益和事物漠不關心(分歧),不顧考慮,不求知,對事物沒有選擇,隨波逐流”,這裏指的是主張“是非、是非”的彭蒙、田片、沈導等道家學派。沒人說就算成功了也被嘲諷為死人。

“以此(本原)為精,以物為粗,以積為不足,淡泊神明。”這裏指的是道家的觀音和老聃。(這裏的觀音是指宣揚道和道德的陰,而是不是老子是有爭議的。)他們崇尚柔弱和謙虛,“以深(深刻)為原則。

“惠施道(魔)多,書滿五車,論據龐雜,不實。”這是《會師》中的著名人物。這些辯手“能博得人們的口,卻說服不了人們的心”,無非就是名氣。

“孤獨是無形的,易變的,壹切不做完都回不了家(家)”。這就是莊子,文中說他“以易(誌)為人之表現,以復為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之靈溝通,而不是對壹切妄自尊大,不怨天尤人,這樣才能與世俗和諧”,說他的文章與眾不同,深刻難懂。

《莊子》這本書到底寫了什麽?真相是什麽?上面說的“三言”,註解得很好。正如曹雪芹寫《紅樓夢》壹樣,充滿了荒誕的文字。莊子也自嘲自己的話支離破碎,荒誕不經,地址不詳滿紙。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他反復借用聖賢的話,用寓言的形式來解釋事物。

說到寓言,讓我想起了古希臘著名的伊索寓言,和莊子幾乎是同時代的,只不過伊索寓言的主角是動物,而莊子寓言故事的主角多是中國古代人物。

好吧,讓我們言歸正傳。我們來看看代表莊子思想的幾篇重要文章。

逍遙遊是莊子追求自由的道家思想。

“北冥有魚,名鯤,化為鳥,名彭”。“彭移南鬼,水打三千裏,團飆九萬裏”。看那氣勢,這就是莊子眼中所追求的自由。

池塘邊的小鳥無法理解鯤鵬的自由,笑著說,妳飛那麽高幹什麽?莊子認為這是“知少不如知多,知少不如知大”,知少不如知多,知少不如知多,知少不如知多。

有的人當了地方官,有的人當了壹國之君。他們沾沾自喜,自以為了不起。宋(宋碩)忍不住笑了。

有的人是“天下聞名而無勸(勵),天下非無郁(郁),視內外之分,辯榮辱之境界”。這樣的人可謂是榮辱不驚,隨遇而安,修養已經很高,但又不是很自由。

看“列子(列禦口)逆風騎,(淩)好”。列子乘風而飛,自由自在。多舒服啊。與追求人類財富相比,在自由面前有什麽值得壹提的?

但是,列子還是要依靠風的幫助。“取天地之義,抗六氣(陰陽風暴)之辯(變),遊無止境”者,才是真正的自由。

在這壹章的最後,莊子總結說:“對任何人來說都沒有自我,對上帝來說都沒有工作,對聖人來說都沒有名字。”壹個人只有忘我,藐視名利,才能獲得真正的精神自由。

《快樂旅行》有五章,其余四章引用了四個寓言。

第壹個故事說,姚讓世界接受了,但沒有接受。他說過壹句名言,“鷦鷯(叫鳥)在深山老林築巢,但只有壹只;壹只老鼠喝了壹條河,但它是滿的。這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再多的錢,也不過是壹日三餐,晚上壹張床。"

第二個故事,兩個道士,首烏,告訴連叔:我聽婕妤(楚聖人)說,有壹個神人說:“膚若冰雪,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雲護龍,其靈凝成,其事不瑕(慈利災),其年熟。”這太牛逼了,我都不相信。連叔說,少見多怪。那些有德之人“以為萬物壹體”,天下自然太平。有什麽麻煩嗎?

第三和第四個故事都是關於惠施的。惠施說我有個葫蘆,太大沒用,我很擔心。莊子說,何不做成壹個大酒瓶,坐在上面“飄於江湖”?惠子說,我有壹棵大樹,大得沒用。莊子說,可以“睡其下”。

莊子最後說:“無所可得,有何苦?”莊子講這些寓言,只是想說明壹個道理。最大的自由在於思想的自由。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自找麻煩,不知道什麽時候有福氣。

萬物之論是莊子道家的萬物平等思想。

《萬物理論》有13章。壹開始,齊和他的弟子之間的對話就開始了。師傅和徒弟討論什麽是人的聲音,什麽是大地的聲音,什麽是大自然的聲音。人的節奏在管弦樂器裏,地球的節奏在洞裏。如果妳仔細看,妳能感覺到這些。那壹天的節奏在哪裏?

妳聽人氣質,可能會說這個好那個不好,但到底好不好呢?妳聽風吹在大地上,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妳覺得哪個好,哪個不好?那是誰讓地球發出各種噪音?妳是否感覺到有壹股無形的力量在支配著這壹切?

“大知閑(廣博),小知閑(詹斤斤計較),大言昏,小言嘮叨。”有的人有喜怒哀樂,有的人豁達,有的人深沈,有的人詭秘,但妳知道這些事是怎麽發生的嗎?

人都有內臟,我應該和哪個更親密?“與相之刃不和,固然可悲,但也無法阻止。”人和萬物都在互相殘殺,互相依附。人的行動就像奔馳,根本停不下來。這不是太可悲了嗎?

“其形,其心自然,不能稱之為大悲?”外界壹變,妳的心也跟著變。這難道不是最大的悲哀嗎?

這個世界有對錯嗎?有人說是,有人說不是,聖人卻藏在心裏。“聖人懷之,眾人爭之。”所謂“大道不叫(宣傳),辯不作,人道無情,誠不謙,勇不驕(智固執)”。

這個世界有美醜嗎?大家都覺得和石很美,但為什麽魚見深,鳥見高(沈魚落雁)?在魚和鳥的眼裏,沒有美醜之分。

這個世界有悲喜嗎?有壹個叫李記的女人,被晉國俘虜了。當時她哭得跟落雨的梨子壹樣。後來,她和王睡在壹起,天天享受山珍海味。她非常高興。她當時為什麽哭?

“是,不是,當然不是,否則”,是又不是,這個世界到底是對是錯?禍從口出,人何必為外物喜或悲。

壹切都不壹樣嗎?有高低之分嗎?低級的人認為有,但至少沒有對錯之分。中層的人認為壹切都沒什麽不同。高層次的人說:天地之間有什麽?“之前有事情。”

人世間所謂的高與低、美與醜、對與錯,都在道的視野裏融為壹體。“道是做出來的;物,即然”,那麽道是什麽呢?

“因其已,而不知其是,謂之道”。如果妳遵循天地之間的現象,妳就不知道為什麽會這樣。這就是道。

“要多才多藝,這就叫清清白白”。妳不是在事情上追求自以為是,而是在平凡的事情上擺對擺錯。這才是真正理解天道的道理。

壹個養猴人對猴子們說,我早上餵妳們三升,晚上餵妳們四升,猴子們很生氣。猴子飼養員說,那早上餵四升,晚上餵三升?猴子們聽了非常高興。

朝三暮四有什麽區別?所以人只要遵循天道與是非相和的道理,並依此來推演事物,就能安穩地度過壹生。這樣壹來,就很難被迷惑了,不是嗎?

莊子最後講了壹個關於莊子蝴蝶夢的故事。是莊子夢見蝴蝶還是蝴蝶夢見莊子?莊子和蝴蝶有區別嗎?

“養生大師”是莊子的道家自然思想。

“我的生命也是有限的,知識也是有限的;妳可能只記得《養生大師》開篇的前半句,卻不知道後半句。

在莊子看來,用有限的生命去探索無限的知識,必然是疲憊的,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任。其實做什麽都是這樣,各盡所能,順勢而為。

那麽,什麽是正確的做法呢?莊子接著講了壹個著名的“精於解牛”的故事。了解牛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壹件很痛苦的事情,但為什麽在我手裏就那麽容易?因為我知道牛的紋理。

現實世界中,任何事物都有壹個紋路和它的運行軌跡。這是自然和道的法則。道教是自然的,遵循自然法理,壹以貫之,就可以保護自己,供養親人壹輩子。“命督以為經可養生,守壹生,養親人,盡全年之力”。

死了,他的朋友秦喪了。他哭了三聲就出來了。他的學生說他,老師,哭的方式不對,妳壹點都不難過。

那麽什麽樣的哭才是正確的呢?人生的意義是什麽?“來,當也;去吧,去吧”,生死不過是自然規律,任何生命終有盡頭。"

那怎麽才能讓生命延續,不死呢?

“我工資差;火勢蔓延,不知道會怎麽樣。”妳做柴火,木柱會燒光,但妳讓它傳下去,就沒完沒了了。這就是成語“薪火相傳”的由來。

我們人類的遺傳密碼是通過DNA代代相傳的,我們人類的文化是通過口口相傳、筆墨傳承的。莊子告訴我們,這就是人生的終極意義,“傳宗接代”。

《地球上的世界》講的是如何在地球上生活和生存。

莊子借孔子之口說,“名利”二字在世間,即使在賢明的君王身上,也是避不開的,“聖人有真名,不可勝也”。

為了名利,這個世界必然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危險。比如老板讓妳做妳不喜歡的事情怎麽辦?“明知道自己無能為力,但若能相安無事,便是大德。”比如老板讓妳傳達壹個可能傷害對方的信息,妳該怎麽辦?應該按照正常的事實來傳達,而不是添油加醋。“說實話就差不多了,不說實話就差不多了。”。

莊子以喝酒為例,說做任何事都像喝酒。剛開始妳還算客氣,後來就糊塗了,有時候會做出出格的事情。好的開始比好的結束容易。

怎樣才能有好的開始和結束?跟著事物的趨勢去徘徊,在必然的幌子下修煉中和之道,如此而已。“占便宜的東西要在心裏遊,要養。”

俗話說得好,有伴如虎。遇到無知暴怒的老板怎麽辦?首先,妳要糾正自己。其次,妳要表面上遷就他。妳心裏要和而不同。住宿不宜過度。和而不同,不能讓別人看出“妳不想進去,也不想出去。”

莊子講了壹個“螳臂當車”的故事來說明,妳以為妳很偉大嗎?凡事不能強求,要順其自然。為什麽動物園老年虎的飼養員能和老虎和睦相處?因為他從來不用活物去惹老虎的氣。

莊子還講了幾個關於“用無用的材料做材料”的寓言。正是因為樹無用才可以保命,人因為畸形才免於苦役之苦。

孔子和儒家都入世了,但是孔子生前很落魄。有壹次去楚國,於婕說自己“等不到來世,追不過去”世間有道,聖人成矣;天下無道,聖人活。"

莊子在《人間世》的結尾感嘆“人皆知有用,不知無用”。

《莊子》中的其他三篇分別是《德崇賦》、《太上皇》、《瀛帝》。

《德崇賦》有六章。《莊子》前五章舉了很多身體不全但有德性的人的例子,只是想說明壹個道理。德崇符合天道,不符合外貌。只有善德之人,才能忘其貌。“德有所長,形已忘”。

《大聖》共九章,講述明日之地之德的故事。知道真相的人是什麽樣的?就是無私,無私,忘記壹切。正所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這樣的人“得之,也是時;失者,順也;很明顯,要真正做到這壹切是非常困難的。

《英皇》有七章,說明王之道在於“無為而教無字”和“聖人之治在治之外?本文最後壹章“混沌之死”告訴我們,不遵循天道的混沌會害死人。

《莊子》有15篇外篇,11篇雜篇。在此,簡要闡述這26篇文章中的主要觀點和名言。

道教追求人性的回歸自然,反對強加於其上的壹切。《馬蹄鐵》中,莊子舉了壹個伯樂治馬的例子。馬的天性是自由奔放的,但伯樂不得不讓它聽話,這樣馬就變聰明了。

馬就是這樣的人,所以道家對儒家的仁義禮樂那壹套是相當不認可的。莊子在壹篇叫《屈其》的文章中喊出了“聖人不死,賊不止”,發出了“竊鉤者受罰,竊國者為諸侯”的感慨。

《莊子》壹書中多次提到小偷偷了他的腳(劉彘夏回的弟弟)。世界上為什麽會有小偷?因為聖賢用心靈手巧創造了壹個人人羨慕的花花世界。這個花花世界,其實就是兩個字:名和利。為了名利,各種盜竊都有。

在《澤洋》中,莊子專門解釋了盜賊產生的原因。統治者“把自己藏為物而無知(隱瞞真相,愚弄老百姓);難,不敢罪(擴大辦事難度,怪老百姓不辦);重視責任,受到懲罰(加重人民負擔,懲罰人民無能);遠的地方,妳不會被懲罰(放開人民的路,殺了人民就不能來了)“人民呢?“民智枯竭,隨之而來的是虛妄。實力不足是假的;認識不夠就欺負,錢不夠就偷。”

秦末,陳勝,守邊撈陽。因為大雨,他不能按時到達目的地,所以他起身了。明朝末年,李自成因為崇禎皇帝廢除驛站而丟了飯碗,只好舉旗造反。莊子沒活那麽久,但他說的話被後人反復驗證為智慧。

“賊有辦法”?在《盜足》壹文中,孔子試圖勸賊就範,卻被賊搶了,說孔子,妳用歉疚的言語和虛偽的行為迷惑君王,妳不也是求榮華富貴嗎?妳是世界上最大的小偷!孔子被噎死了,他失敗了。

道德、仁義、禮法,大家都覺得古代的君王道行好,世風淳樸,但在道家看來,三皇五帝也是不分彼此的。《天與地》中說,為諸侯時,伯為高,堯為諸侯時,於稱帝時,辭而歸農。

於很郁悶,問妳為什麽辭職?卻說姚不賞不罰,百姓知其勤而畏之。現在妳賞罰分明,百姓卻不懂仁義。“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後世之亂,從此開始。”

《天命》中,孔子去見老子。他回來後,失落了三天,沒有說話。他的門徒非常好奇。子貢忍不住去拜訪老子,老子跟他談了對三皇五帝治天下的看法。“黃帝治天下,使人心合壹(壹不雜);姚治天下,使人心相近;舜治天下,使人爭;於治天下,使人變(隨機應變)”。子貢聽了這些話,呆在那裏。

明道人和不懂道的人有時候真的好像來自兩個不同的世界。

“世俗之人皆悅己者容,惡人不凡”(《再議》),“知其愚者,非大愚;知惑者不惑。”“高言不達眾人之心,俗言必勝。”(天地),深奧的話壹般人是無法理解的,所以深奧的語言無法揭示其含義,世俗的語言更有優勢。妳看,普通人演奏Tik Tok時會傻笑,但真正優雅的音樂是無法理解的。

《秋水》篇,莊子借北海神之口說:“井魚不能談海,而留於市;夏蟲談不上冰,守時;曲石(土生土長的曲石)談不上道,但勢必教。”秋水》以黃河神見到北海神後“可笑大方”的感覺開頭,說明井底之蛙無法理解道的宏大。本文最後壹章是莊子與惠子關於魚與音樂的爭論。

陶是好東西嗎?是的,那為什麽不是每個人都能學到這種好東西呢?《田蕓》壹文說“中國無大師,外無駿馬”。心中無堅主,道不止,外無適土,天道不實行。

其實道有好幾種。《再議》篇說“無為而尊者,天道也;做壹件事累的人,也是人之常情。這裏很清楚,皇帝無所作為,臣子有所作為。臣子不作為,天下大亂。《天道》篇也說“天下必無,而用天下;必須為這個世界做點什麽。"

《天道》這篇文章,其實講的是皇帝王之道,“天道有幸,無所積,所以萬事如意;道雲帝,而無,故天下歸;聖道運而不積,故海口服”,“天不產,萬物變;土地不長,但壹切都很肥沃;帝王無為,天下成功”,“宗廟尊,朝廷尊,鄉黨尊(歲),尚賢為行事之道,大道之序也”。

“天地之道,聖人之德”,“清凈之道,唯神為守,守而不失,與神為壹”,“樸素淡泊,則憂不能入,邪不能攻,神不失”,“眾人重利,誠而不誠,聖賢重精,則無所失。”

在《邢珊》壹文中,莊子進壹步闡述了德、仁、忠、禮、樂的關系。道,理(序)也。德無所不包,仁也;無所不理(事事不順),義也。義明而物近(道德主張萬物近),忠也;純實用(中心是純實用),信也;以情作文章(了解民情,作節),禮也;按照外貌來裝點節日也很好玩(跟著修飾的節奏)。禮樂無處不在,天下大亂。"

老子的《道德經》說“德隨德,德隨仁,仁隨義,禮隨禮”。當這個世界需要用禮樂來約束人的行為時,幾乎是混亂的。有人不養怎麽辦?使用制裁是必要的。法律大師是韓非子,生於莊子之後,所以《莊子》中幾乎沒有關於法律的論述。

道家重道德,儒家重仁義禮智信,法家以法規約束人的行為,傾向於道家。《西遊記》壹文中說“古人外化而不內化(貌變而心不變);今人內化而不外化”(於丹在解讀這段話時說“人生要堅守,生存才能與時俱樂”)。現代人的內心早已被世俗名利汙染,所謂的道德正氣早已被遺忘。

“貴、富、顯眼、嚴(尊嚴)、名、利,六者為富(叛逆);忍、動(行為)、色、理、氣、意(情)都是錯的。惡、欲、樂、怒、哀、樂是六累德;去、剛、取、和、知、能、六也”(《庚桑初》)。

現代人“四六不清”,導致精神錯亂,道德淪喪。如何在蕓蕓眾生中找到壹個有德之人?《列禦口》壹文教妳壹個方法“使其遠,觀其忠;使其親近,觀其尊;惹惱它,看它能做什麽;卒(突然)問如何觀察他的智慧;急而及時,看其信;托付錢財,觀其仁;告危而守其節;醉以酒,觀其側(法);雜,觀其色。”

老北京有句話,說臟話很不好,意思是“不知天,不知地,不知父母,不知學問之言,不知老子孔子是誰,不知與丈夫相處之道,不知莽撞做事之吉兇”。據說是根據天地、父母、文字、孔老、夫妻、吉兇的筆畫,但我是用莊子講這四個的。

莊子提到了兩個重要人物,壹個是耿桑初,壹個是楊子舉,兩人都是老子的弟子。《雜文》中有壹篇關於耿桑初的專文以他命名,所以楊子舉其實就是楊朱,《英皇》、《山樹》、《寓言》等文章中都有提到他。

楊朱主張“為我”、“重己”,孟子說“天下之言,不為陽,而為莫”,但他的“無錢”思想與墨家、儒家發生沖突,連道家老子都不肯承認這個弟子。寓言中,老子感嘆“我以妳為可教之始,今不可教”。?

摘自莊子的名言警句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酒(李)《山林》

《心中悲大於死》,田子芳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理而不言”“遊北”

“學者,學他們學不到的東西;行者,做他做不到的事;辯手辯不出什麽“更桑處”

“仁而無親,義而無物(無物),禮而無人(不分妳我),知而無謀,信而尋金”耿桑初

“狗不取好吠久,人不取好言為聖”《許武貴》

“修誌者忘形,修形者忘利,教道者忘心”“讓王”

“平安是福,大於禍,沒有比財富更糟糕的了。”“偷妳的腳”

“遇長不敬,失禮了;見聖人不恭敬,也是無情。”《漁夫》

“知道容易,不說難。知而不言,天(天道)也;在知識方面,人民(人性)也是“列禦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