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十六個字成就人生

十六個字成就人生

中醫有“竭者死”、“竭者亡”、“無者亡”之說,可見“精與神”是人的生命之鑰。人只要能保持足、氣足、神足,自然就能祛病延年。所以中醫的根本目的是養生。精神是什麽?

本質是事物的本質。看“精”字。左邊是“米”字,右邊是“生”字的簡化,“生”字下面是“月”和“月”,古時候用來表示“肉”的意思。“飯生肉”是精,指的是食物的精華。保持健康的第壹件事是良好的飲食。米飯和肉,壹葷壹素,葷素搭配。好的飲食在於營養均衡。我們現在常用的“食”字也是這個意思。“飲食”二字左邊是“月(肉)”,右邊是草,是素食,說明飲食要葷素結合,才能達到平衡,是養生的第壹要務。精華主要從良好的飲食中獲得。

氣,甲骨文的“氣”字,是三條長短不壹的橫線,表示地氣蒸騰,直抵天空。為什麽是三橫?天地三橫象征,天在上,地在下,人住其中。老子說:“萬物皆生。”天地萬物,包括人,都是由氣的聚散而產生的。氣在天地之間流動溝通,具有推動天地萬物生長的能量。對人來說,氣從何而來?從飲食上。看“吃”字,為什麽“吃”是要飯,是“吃補氣”飲食精進,“練精氣”。

再看“神”字。“神”字由兩個字組成:是和神。“是”字有兩條橫線,上面表示天空,下面是“曉”字,是日月星辰的形象。“神”是閃電的象形字。古人認為閃電無邊無際,神秘莫測,所以崇拜它,視之為神。閃電是古人崇拜的最原始的神之壹,是天的代表,萬物的主宰。人體也是壹個小世界,因此,在人體中,上帝代表著人類的最高主宰,是人類的思想、心靈、精神和靈魂及其表現形式。我們常說的“氣質”“精神”“心氣”“正氣”。可以說神也是氣的壹種。最後說說“元”。元氣是由元之精(父母之精)產生的,與後世的谷之精、自然清氣相結合,形成(精、血、津液、舒)和(衛氣、宗氣、養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氣聚則健,氣衰則亡。”殷琦主宰物質,楊琪主宰功能,陰陽相互轉化。慈海:“元氣,又稱‘元氣’,是指人體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質和活動能力”,現代醫學稱之為人文代謝。元氣的概念是現代醫學特有的,可以提煉為思維反應正常,睡眠好,消化好,跑步,不慌張,不咳嗽,不喘氣,面色好,聲音亮。

免疫力取決於人體的原動力——生命力。中醫認為,元氣是生命的基礎和源泉。元氣充足導致健康,元氣受損導致疾病,元氣耗盡導致死亡。生命力決定生命的全部,也就是說,生命力充足,免疫力就強,從而戰勝疾病。如果人體虛弱或無力,就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或免疫力來戰勝疾病,從而導致死亡。精、氣、元、神都很重要,這和中醫說的很有關系:要養氣,首先要註意環境的氣。我們都喜歡住在環境幹凈、空氣新鮮的地方。嘈雜的環境,汙濁的空氣都不利於健康,更不用說養生了。蘇文的《古代天真隨筆》中有壹句話“呼吸精華,獨立保持精神”。呼吸是壹種呼吸和養生,從而溝通內外的精氣。為什麽壹向養生的人都喜歡隱居深山?就是為了有壹個好的環境,吸取天地精華。我們生活在壹個城市,我們應該盡量生活在壹個安靜幹凈的環境中。

其次,要註意食物的本質。要註意飲食均衡,葷素搭配,因人而異。再次滋養精神——滋養精神。儒家註重道德修養,以道德修養來陶冶人的精神。孟子甚至提出,培養“浩然之氣”其實就是道德義。陶淵明的詩中說:“蓋房子是在人的條件下,但沒有車馬;問妳能做什麽,妳的心遠沒有自我偏見。“要有良好的心態,即使生活在嘈雜的環境裏,也像是在壹個偏僻幹凈的地方。長壽的人大多心胸開闊,心地善良,性格溫和。中醫認為人是有情誌變化的,也稱“七情”。其中,怒、喜、憂、懼為五誌,與五臟關系密切。《內經》中,怒傷肝,悲勝怒;快樂傷人,恐懼戰勝快樂;思傷脾,怒勝思;悲傷肺,喜勝憂;恐懼很傷人。腎,思勝憂”等學說。這壹觀點被歷代醫家運用到養生中,在調節情緒、預防和消除疾病、延年益壽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佛教和道教也很重視精神的修煉,比如修行要謙虛,學佛要有慈悲心。現代醫學也證明,人的精神可以影響身體健康。練習以上三氣的根本目的在於培養身體的內在活力。在此基礎上,通過導氣的方法,比如普通人可以合理運動,練氣功,道士練內丹,佛教徒打坐等。,增強自身活力,進壹步促進精氣轉化,達到精氣合壹、精氣圓滿,達到養生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