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的準確位置圖
膏藥穴位於人體背部。當它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時,左右四指的寬度(或左右三寸)和肩胛骨內側受壓會痛。
穴位解剖位於肩胛骨的棘緣,包括斜方肌和菱形肌,深層為髂肋肌;有第四肋間動靜脈的背側支和頸橫動脈的降支;有第三和第四胸神經的後支。
膏藥穴因穴位而得名,屬足太陽膀胱經。
穴位的意義是指腱膜中的脂質物質向膀胱經輸出。
明潔膏、油膏、油脂。心臟和橫膈膜之間。油膏的名稱,是指膜中的脂質物質從這裏運化到膀胱經。氣血物質輸送到穴位外的膀胱經,就是心膈之間的膏方(這種膏方是由精微的顆粒組成的),故名膏方。
(藥膏是壹種燃燒心火的柴火,在火熱的作用下呈液態。心室燃燒後蒸發的部分在胸腔內壓的作用下隨濕熱之氣滲出膀胱經,故名藥膏)。
氣血特點氣血物質為燥濕濕熱之氣,水不溶性軟膏。
運行規律:熱氣沿膀胱經上行,膏方出體表後降溫。
功能:散熱排脂。
與膏藥註射盲點相對應的膀胱經穴位是厥陰俞穴,它們的氣血物質都來自心室外的心包。厥陰俞穴的氣血物質以高溫濕氣為主,高芒穴的氣血物質以燥熱陽和脂類物質為主。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膏藥盲點位於外側且較高,穴位內環境溫度低於厥陰俞穴,所以藥膏不會在厥陰俞穴較高的溫度場凝固,而會在到達該穴位較低的溫度場時散熱降溫凝固。脂質在此處散熱凝結是此處氣血變化的主要特征,故命名為膏方盲點。
按摩膏藥穴位的作用和益處。
主治咳嗽、哮喘、健忘、遺精、消化不良。肺結核、支氣管炎、肩部肌肉僵硬、酸痛等。
具有補腧穴、清熱消脂、補虛益損、調肺氣的作用。
臨床應用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乳腺炎及各種慢性衰弱性疾病。常灸此穴有強身健體、保健防病的作用。
穴位結合膏藥穴結合赤澤穴、舒菲穴治療哮喘、咳嗽;舒菲用於治療慢性咳嗽;肩井穴治療肩背痛:百老穴治虛。
每當形容壹個人的病無藥可救時,人們往往會用壹個詞:“絕癥。”但也許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膏藥其實是中醫中的壹對重要穴位。
唐代藥王孫思邈曾在《錢進方》中說:“膏方可治體虛消瘦、五勞七傷、夢寐失神、氣盛咳嗽、痰火癲狂、健忘、產前產後,百病可治。”比如妳有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慢性病,久病而變得虛弱、消瘦,說明妳身體的氣血陰陽都受到了損害。最適合在膏藥穴進行艾灸治療,起到扶陽、強身、益陰、調和全身氣血的作用,讓妳的身體重新強壯起來。
膏藥點痛和什麽關系?
陳先生已經忍受了半年多的劇痛。每天,他總是感到背痛和不適。他還服用肌肉松弛劑,壹直做康復和針灸。胸透也顯示正常。陳先生覺得很納悶?為什麽疼痛治不好?
會診後才知道,陳先生的鉆心疼痛並不是肌肉拉傷,而是膽囊疾病。平時陳先生吃飯不規律,喜歡吃油膩油炸的東西,壓力大。經常加班熬夜喝酒,導致經常腹脹、酸水、口苦口幹、膏疼難受。經過仔細詢問,陳先生有膽囊炎癥史。後來經過中醫辨證治療,膏藥已經不痛了。
其實,膽囊疾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但很多中國人卻忽視了它,誤以為疼痛的病痛可以通過按摩、康復來恢復,殊不知不對癥下藥,很容易導致病情遷延,反復發作。
中醫結合針灸治療膽囊疾病療效較好,基本可分為以下類型:
1.肝膽濕熱型:脅痛劇烈,脘腹脹痛,口苦口臭,大便秘結,舌紅苔膩,脈數。治療要清肝利膽,清熱利濕。
-選擇:龍膽草、柴胡、生地、梔子、黃芩、澤瀉、土茯苓。
2.肝郁氣滯型:癥見心下脹硬,脅肋脹滿,有時疼痛,口苦噯氣,食欲不振,舌紅,苔薄黃,脈細。治療宜疏肝解郁,理氣和胃。選擇清膽理氣湯。
-藥物:虎杖、木香、白芍、郁金、柴胡、半夏、白術、雞內金、玫瑰花、玫瑰花、川芎和山楂。
3.肝膽郁滯:癥見面色晦暗,皮膚瘙癢,右上腹刺痛,納差惡心,皮膚消瘦,倦怠乏力,腹脹滿,便溏少尿,脈細澀。治療要活血通絡,健脾益氣。選用通絡活血湯。
-藥用:桃仁、丹參、夏枯草、紅花、赤芍、延胡索、鱉甲、地龍、香附、姜黃。
壹種膏藥穴位保健方法
中醫認為,人體的壹切疾病都與不治之癥有關。所以中醫經典中壹直有“鍛煉穴位,除壹病”的說法。建議經常坐在辦公桌前使用電腦的人做以下動作。
1.雙腳平行站立,雙膝微曲,腰身挺直,胸部放平,雙手握拳,雙臂慢慢擡高至胸肩水平,然後用力向後拉至極限,使肩胛骨盡可能靠近脊柱,擠壓兩側石膏點,停頓1至2秒,然後恢復原姿勢,向後拉時深吸氣,恢復時呼氣。
2.把椅子倒過來坐。人躺在椅背上,充分展開兩個肩胛骨。當兩個肩胛骨向後擠壓時,就是在擠壓石膏孔。
3、屈肘,分別轉動和前後搖動肩關節50次,每日3次,可帶動肩胛骨上下旋轉,鍛煉背部的膏藥穴。經常做這些動作可以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還可以防治頸椎病、肩周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
按摩膏藥穴治療肩部肌肉僵硬酸痛:按摩膏藥穴時,慢慢呼氣揉膏藥穴6秒,重復10次,治療肩部肌肉僵硬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