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臟腑的英語指稱辨析[21世紀科技雙語詞典]
臟腑辨證[中醫術語審定委員會。中醫術語(2004)]
3.總結臟腑辨證是辨證的基本方法之壹[1]。以藏象學說的理論為指導,分析判斷疾病的部位、病因、性質和致病因素的盛衰的辯證方法[2]。根據臟腑的生理病理特點,通過四診八類來區分臟腑的陰陽、氣血、虛實、寒熱的變化,為治療提供依據[3]。壹般各種辨證方法最終都要落實到臟腑辨證上,才能做出準確的診斷和有針對性的治療[1]。
臟腑辨證是各種辨證的核心。
心小腸辨證論治4.1心4.1虛證4.1.1證型:心陽虛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心悸、氣短、運動時加重,以及四肢冰冷、面色蒼白暗淡、胸悶或心口疼痛。
舌脈:脈細或結,舌質淡或暗紫色,肥嫩。
治療:補氣升陽,溫經復脈,取臟腑經絡、手少陰經、任脈等穴位,用針灸補之法。
4.1.1.2證型:心陰虧虛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心悸、失眠、多夢、虛勞、煩躁不安、發熱、健忘、盜汗、口幹。
舌象和脈象:脈細,舌尖紅或幹,少苔。
治法:滋陰安神,補益心腎,取臟腑背俞、手少陰、厥陰、足少陰經穴,但針刺不補灸。
4.1.2演示4.1.2.1證型:心血淤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心悸、胸悶刺痛、痛至肩臂、間歇性。
舌脈:脈細澀,舌質紫暗或有瘀斑。
治療:通陽祛瘀,取臟腑、背俞、手少陰、厥陰等穴為主,瀉法針刺。
4.1.2.2證型:痰火擾心。主要臨床表現為:神誌不清、喜怒無常、面紅、失眠、便秘、尿紅。
舌脈狀況:脈弦滑實,舌質紅膩。
治療:清心化痰,取手少陰、厥陰穴,用陽明、督脈、手足十二井穴,針刺瀉下,或三棱針刺血。
4.1.2.3證型:心火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口舌生瘡、目赤口渴、心煩失眠、小便短赤。
舌象和脈象:脈數,舌尖紅,苔紅。
治療:清心瀉火,以手少陰、太陽、厥陰穴位為主,手陽明為輔,瀉法針刺。
4.2小腸4.2.1小腸寒證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痛、腸鳴腹瀉、尿頻。
舌脈:脈細數,苔白。
治療:溫補小腸,以俞、目、下合穴為主,輔以足陽明經穴,針灸。
4.2.2小腸熱證主要臨床表現:小便赤澀,或尿血,心煩口渴,咽痛。
舌脈:脈滑,舌紅苔黃。
治療:清理小腸,以太陽、少陰經穴位為主,針刺瀉下。
①心氣不足、心陽虛、心陽虛:以心氣不足為主要癥狀,伴有氣虛證;與陽虛證相伴的是“心陽虛”;伴有汗出、四肢厥脫、口唇發青、呼吸微弱、脈微斷腸,稱為“心陽虛”。
②心血不足、心陰虛:以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為主要癥狀,伴血虛證為“心血不足”;與陰虛證相關的癥狀是“心陰虛”
③血瘀:心前區心悸、疼痛或刺痛,疼痛引至肩、背、臂內側,癥狀間歇,伴有血瘀證。
④痰濁:主要癥狀為神誌不清,意識模糊,甚至昏迷,咽部有痰,可見痰濁苔膩,脈滑等征象。
⑤痰火擾心:以心悸、失眠、語無倫次、狂躁、沖動為主,常伴有便秘、舌紅苔黃膩、脈滑等痰火癥狀。
⑥心火炎心移小腸:主要癥狀為舌尖發紅、舌苔生瘡,常伴有心煩、口渴、苔黃、脈數等火熱癥狀,如“心移小腸”。
肝膽辨證論治5.1肝5.1.1證型:肝陰虛證主要臨床表現為頭暈目眩、少睡多夢、眼睛幹澀、視物模糊、夜盲、四肢麻木、肌肉痙攣、月經量少。
舌脈:脈細數,舌淡紅,津液少白。
治療:滋補肝陰血,取本臟俞、足厥陰、太陰、少陰等穴為補法。
5.1.2證型:肝氣郁結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脅痛、運動飄忽、胸悶、納差、噯氣、大便不調、抑郁,或有嗆咳感,女性月經不調。
舌脈:脈弦,舌苔薄白。
治療:疏肝解郁,以此經取穴為主,同時取足少陽、太陰經取穴,針刺補瀉。
5.1.3證型:肝火炎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頭部腫痛、頭暈目眩、面紅目赤、心煩失眠、急躁易怒、口苦咽幹,或吐血、便秘、尿紅。
舌脈:脈弦有力,舌紅苔黃。
治療:清肝瀉火,以此經絡穴位為主,針刺瀉而不灸。
5.1.4證型:肝風內動主要臨床表現為頭暈、四肢麻木、手腳蠕動,或突然昏厥、意識不清、肢體抽搐、角弓倒置、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語不暢。
舌象和脈象:脈細數,舌紅苔膩。
治療:平肝熄風,以足厥陰、督脈、十二井等穴位為主,針刺瀉下,或三棱針刺血,不灸。
5.2膽5.2.1證型:膽火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頭痛、頭暈、口苦咽幹、耳鳴耳聾、脅痛、嘔吐、水苦;如果濕熱蘊結,導致膽汁分泌異常,則可能出現寒熱,出現黃疸。
舌脈:舌質紅刺,脈弦數;濕熱導致舌紅苔黃膩。
治療:以足少陽、厥陰經腧穴為主,以瀉法針刺代替艾灸;濕熱主要指本腑俞、慕雪、足少陽經等穴位,采用瀉下法針刺。
5.2.2證型:膽氣虛怯主要臨床表現:易恐懼、膽怯、嘆息或夜不成眠、視物模糊、頭暈惡心。
舌脈:舌苔薄而滑,脈弦細。
治療:取臟腑背俞、足少陽、手足厥陰為主,針刺為輔,或兼施針刺。
①肝陰(血)不足:主要癥狀為頭痛、眼睛幹澀或視物模糊、夜盲,或雙側隱痛、失眠,伴有陰(血)不足癥狀。
②肝氣郁結:主要癥狀為抑郁、煩躁、胸脅脹痛或* * *。女性可能出現月經不調、痛經,病情與情緒變化有關。
③肝陽上亢:頭痛、頭暈,或耳鳴耳聾,常伴陰虛證。
④肝火上炎:以劇烈頭痛、頭暈、耳鳴或耳聾為主要癥狀,伴有面紅目赤,甚至咯血、吐血、鼻出血。
⑤肝風內動:主要臨床表現為抽搐、震顫或口眼歪斜。如果患者高熱,突然出現上述動風癥狀時,為“極熱風”;如果陰虛陽亢型患者突然出現上述動風癥狀,則為“陽亢化風”;如果血虛患者突然出現上述風的癥狀,稱為“血虛引風”。
⑥肝脈寒凝:腹脹疼痛少,睪丸牽拉,或睪丸腫脹下垂,或陰囊冷縮,舌苔白膩,脈沈。
⑦肝膽濕熱:以脅痛或黃疸為主要癥狀,伴有腹脹、納差、惡心等。、或低熱、口渴、頭暈、體重、舌紅、苔黃膩、脈滑等癥狀。
6脾胃證治6.1脾6.1證型:脾寒證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隱痛、腹瀉、消化不良、小便長、四肢冰涼,或便血時間延長,或月經漏,或持續帶下。
舌脈:舌淡苔白,脈沈緩。
治療:取足太陰、足陽明、任脈、本藏俞、嫫母為主,輔以針刺,或結合針刺。
6.1.2證型:脾熱證主要臨床表現為脘腹脹滿或脹痛,口膩黏膩,不思飲食,四肢沈重無力,或頭重身熱,或面色黃紅。
舌象和脈象:苔厚膩黃,脈細。
治療:以足太陰、足陽明經穴、本臟俞、牧牧穴為主,用瀉法針刺代替艾灸。
6.1.3證型:脾虛證主要臨床表現為面色萎黃,氣短懶動,神疲乏力,肌肉消瘦,嘔吐厭食,腹脹便溏,甚至四肢不溫,足踝浮腫。
舌象和脈象:舌質淡,苔白,脈數。
治療:取足太陰、足陽明經穴為主,本臟俞、牧牧穴為輔,輔以針刺、重灸。
6.1.4證型:脾證主要臨床表現為腹脹或腹痛;如果是濕熱蒸,會看到皮膚發黃發紅;如果脾陽因濕而抑郁,妳會看到胃裏悶而飽,大小便不利,甚至形成腫塊。
治療:主要選取足太陰、足陽明經穴,以瀉法為針刺。
6.2胃6.2.1證型:胃寒證主要臨床表現為胃脘脹痛、嘔吐流涎、喜熱飲,或伴有嘔吐、呃逆。
舌脈:苔白滑,脈沈遲或弦緊。
治療:取足陽明、足太陰、手厥陰、本腑俞、慕雪為主,輔以針刺,或與針刺結合。
6.2.2證型:胃熱證主要臨床表現為:體熱、口渴、嘈雜饑餓、食後立即嘔吐、惡寒惡熱、易驚、譫妄、癲狂,或大便幹結。
舌脈:苔黃而幹,脈有力。
治療:主要選取手足陽明經穴,以瀉法為針刺,而非艾灸。
6.2.3證型:胃虛證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胃脘隱痛,不喜按壓的疼痛,食欲不振,立即輕度腫脹,持續窒息,氣短乏力,面色蒼白。
舌脈:舌紅,脈細弱。
治療:以足陽明經穴、本腑俞穴、牧牧穴為主,針刺為輔,多用艾灸。
6.2.4證型:胃實的主要臨床表現:胃火熾盛時,會看到自己又饑又渴;如果食物滯留受阻,妳會看到腹脹和緊張,甚至疼痛和拒絕按下。
舌脈:舌紅苔黃,脈滑實。
治療:取足陽明經穴和本腑腧穴為主,用瀉法針刺。
①脾胃氣虛:主要癥狀為食欲下降、食後腹脹、胃痛、壓迫感,伴有氣虛證。
②脾不統血:主要臨床表現為嘔血、便血、月經過多和皮膚紫癜。常伴有食欲減退、氣短、面色蒼白、舌淡、脈弱等脾氣虛癥狀。
③脾氣抑郁:常見疾病如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慢性腹瀉等,伴有脾氣虛證。
④脾胃虛寒:有脾胃氣虛或脾陽虛之證,伴有惡寒喜熱、口中清水、便溏、苔白、脈遲等虛寒癥狀。
⑤脾虛濕盛:有脾胃陽虛或氣虛的證候,有頭重身輕、白帶過多或浮腫、苔厚膩、脈緩等濕盛癥狀。
⑥脾胃濕熱:主要癥狀為胃脘脹滿、食欲不振、惡心,伴有口渴、大便不爽、註射過量腹瀉、* *熱痛、舌苔黃膩、脈滑等癥狀。
⑦胃熱盛:主要癥狀為胃灼熱疼痛、惡心反酸,或消化饑餓、口臭,或牙齦腫痛、潰爛出血,常伴有多飲冷飲、舌紅苔黃、脈數等癥狀。
⑧胃陰不足:胃灼熱疼痛,食少或知饑,甚至噎膈或惡心,有口幹、咽幹、舌質紅、津液少、脈數等陰虛癥狀。
肺大腸辨證論治7.1肺7.1正證7.1.1證型:風寒束肺主要臨床表現為咳嗽痰稀白,惡寒發熱,鼻塞流涕,關節疼痛。
舌脈:脈緊,舌苔薄白。
治療方法:宣肺散寒,以手太陰、陽明經穴為主,針刺瀉下或艾灸。
7.1.1.2證型:邪熱蘊肺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咳嗽、痰稠黃、呼吸粗重、發熱、胸痛、咽痛、口渴。
舌脈:脈滑,舌紅,苔黃。
治療:清肺熱,以手太陰、陽明經穴為主,針刺瀉下,或三棱針放血禁灸。
7.1.1.3證型:痰阻肺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咳喘、咽喉有痰、痰多、胸悶、臥不下。
舌脈:脈弦滑,舌質淡膩,苔白。
治療:祛濕化痰,以手太陰、足陽明經穴為主,瀉法針刺,艾灸。
7.1.2虛證7.1.2.1證型:肺陰虛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幹咳少痰、粘痰、口咽幹燥、聲音嘶啞、形體消瘦、午後潮熱、盜汗。
舌脈:脈細數,舌紅,津液少。
治療:滋陰潤肺降火,取臟腑背俞、手太陰、足少陰三個穴位,不針刺。
7.1.2.2證型:肺氣虛主要臨床表現為咳喘、氣短、動則氣短、聲怯、氣短懶言、面色蒼白、畏寒自汗、痰稀。
舌脈:脈弱,舌淡苔白。
治療:補肺益氣,以臟腑穴位和手太陰經穴為主,針灸結合,運用補法。
7.2大腸7.2.1證型:大腸寒證:腹痛、腸鳴、腹瀉。
舌脈:脈沈遲,舌苔白滑。
治療:散寒止瀉,取此腑、下河之穴,針灸結合。
7.2.2證型:大腸熱證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痛、腹脹、尿急,甚至腹痛、腹瀉、食糜黃,或有粘液、體熱、口渴。
舌脈:脈滑,苔黃。
治療:清利濕熱,取此腑、下河、手足陽明經穴,以瀉法針刺代替艾灸。
7.2.3證型:大腸虛證的主要臨床表現:腹瀉時間延長、排便不受控制、滑下、缺糧、乏力。
舌脈:脈細弱,舌淡,苔薄白。
治療:補益大腸,澀腸,以足太陰、陽明、任脈三穴為主,用針刺補法,重灸。
7.2.4證型:大腸實證的主要臨床表現為便秘、不適感腹瀉、腹痛。
舌脈:脈沈而強,苔黃而厚。
治療:行氣通腑,以手足陽明經穴為主,用瀉法代替艾灸進行針灸。
①肺氣虛:主要癥狀為咳嗽、氣短、咳痰、痰稀,伴有衛氣不穩(畏寒自汗、易感冒)和氣虛等證候。
②肺陰虛:咳嗽或聲音嘶啞,痰少而粘,有時有血絲,伴有陰虛癥狀。
③風寒束肺:咳嗽或氣喘,痰稀,白帶有泡沫,伴有風寒表證。
④肺熱咳嗽:以咳嗽或喘息、痰稠濁黃,或膿血、臭咳為主要癥狀,嚴重者高熱、煩躁、鼻音激越。
⑤痰阻肺:胸悶,咳喘,痰多,易咳出。
⑥大腸濕熱:腹痛、急性腹瀉、膿血、* *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
⑦大腸津液不足:常見習慣性、老年性、發熱後、血虛、產後便秘。常伴有身體消瘦、咽幹、頭暈頭痛、舌紅津液少、苔黃幹、脈細澀等津液不足癥狀。
腎與膀胱辨證論治8.1腎8.1.1證型:腎氣不足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面色蒼白、腰酸無力、下肢無力、陽痿、早泄、溺多或遺尿、頭暈耳鳴,或聽力下降。
舌脈:舌淡苔白,脈弱。
治療:取本藏俞、目俞、任脈、督脈、足少陰經穴為主,針刺為輔,常施艾灸。
8.1.2證型:腎衰竭吸氣主要臨床表現為氣短、呼吸困難、呼吸持續,尤其是運動、頭暈、畏寒、腳冷、自汗、懶動。
舌脈:脈弱或浮,舌質淡。
治療:溫腎益氣,誘導氣歸元,以背俞、任督經穴為主,輔以針灸。
8.1.3證型:腎陽虛主要臨床表現為腰膝酸軟、四肢冰涼、精神萎靡、陽痿、遺精、早泄、尿頻,或不孕伴有寒性白帶。
舌脈:脈沈弱,舌淡苔白。
治療:溫補腎陽,取背俞、任督二脈穴位,艾灸為主,針刺為輔。
8.1.4證型:腎陰虛主要臨床表現為頭暈耳鳴、健忘、少睡多夢、腰膝酸軟、形體消瘦、咽幹口燥、午後潮熱、盜汗、顴骨顴紅、男性遺精不孕、崩漏閉經。
舌象和脈象:脈細數,舌苔少紅,幹燥。
治療:滋補腎陰,以背俞、足少陰為主,也以足厥陰、手太陰為輔,用針刺為輔的方法,不用艾灸。
8.2膀胱8.2.1證型:膀胱虛寒證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排尿異常、尿頻、尿少水腫、大小便失禁,或排尿後余尿無窮。
舌象脈象:脈沈遲,舌淡苔白。
治療:刺激膀胱的約束功能,取本腑俞、目、備俞、任脈,針灸。
8.2.2證型:濕熱膀胱證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小便短而澀、尿道有灼熱感、小便黃濁,或滴下不暢,帶膿帶礫,或發熱腰痛。
舌脈:脈數,舌紅,苔黃膩。
治療:清熱利濕通淋,取本腑俞、募任脈、足陰三脈穴位,針刺瀉下,不灸。
①腎陰虛:腰膝酸軟,牙痛,足跟痛,耳鳴耳聾,夢遺多尿,兼陰虛陽亢證。
②腎陽虛:以腰膝酸軟、陽痿、五移泄、夜尿多、尿頻或尿少、水腫為主要癥狀,伴有陽虛證。
③腎不納氣:咳喘持續時間長,呼吸多而吸氣少,張口擡肩,活動增多,伴有陽虛證。
④腎氣不足:尿頻而清,甚至夜尿不盡,排尿後或早泄後余尿不盡,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沈細。
⑤腎虛水泛:以腰背酸痛、小便短赤為主要癥狀,伴有全身水腫(尤其是下肢)等水泛證和脾陽虛或心肺氣虛證。
⑥膀胱濕熱:尿痛、尿痛、尿急、尿頻,或尿濁,或血尿,或尿礫,舌紅苔黃膩,脈滑。
心包三焦辨證論治9.1心9.1虛證9.1.1證型:心陽虛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心悸、氣短、運動加重、四肢畏寒、面色蒼白暗淡、胸悶或疼痛。
舌脈:脈細或結,舌質淡或暗紫色,肥嫩。
治療:補氣升陽,溫經復脈,取臟腑經絡、手少陰經、任脈等穴位,用針灸等方法補充。
9.1.1.2證型:心陰虧虛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心悸、失眠、多夢、虛勞、煩躁不安、發熱、健忘、盜汗、口幹。
舌象和脈象:脈細,舌尖紅或幹,少苔。
治法:滋陰安神,補益心腎,取臟腑背俞、手少陰、厥陰、足少陰經穴,但針刺不補灸。
9.1.2演示9.1.2.1證型:心血淤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心悸、胸悶刺痛、痛至肩臂、間歇性。
舌脈:脈細澀,舌質紫暗或有瘀斑。
治療:通陽祛瘀,取臟腑、背俞、手少陰、厥陰等穴為主,瀉法針刺。
9.1.2.2證型:痰火擾心。主要臨床表現為:神誌不清、喜怒無常、面紅、失眠、便秘、尿紅。
舌脈狀況:脈弦滑實,舌質紅膩。
治療:清心化痰,取手少陰、厥陰穴,用陽明、督脈、手足十二井穴,針刺瀉下,或三棱針刺血。
9.1.2.3證型:心火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口舌生瘡、目赤口渴、心煩失眠、小便短赤。
舌象和脈象:脈數,舌尖紅,苔紅。
治療:清心瀉火,以手少陰、太陽、厥陰穴位為主,手陽明為輔,瀉法針刺。
9.2三交9.2.1證型:三交虛證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皮膚腫脹、脘腹脹滿、皮膚氣冷,或遺尿,或尿失禁。
舌脈:脈細或弱,舌苔白滑。
治療:溫經通氣,扶腎陽,選取俞、目、下合穴,以及任脈穴,配合針刺。
9.2.2證型:三焦證的主要臨床表現為:體熱不利、皮膚腫脹、小便不通。
舌脈:脈滑,舌紅苔黃。
治療:清三焦之熱,取俞、目、下合穴,針刺瀉下,不灸。
10臟腑與臟腑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