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易經養生的基本理論模型

易經養生的基本理論模型

醫學理論來源於實踐。中醫以哲學為框架,附加實踐於其上,將實踐升華為理論。受儒家經典的影響,中醫理論體系在創立之初也走上了儒家經典之路,將原始的初始著作稱為“經典”,如《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等。漢代經學以《易經》為首,影響最大。在其影響下,當時醫學家的思維方式也是取象比類的思維方式。它由“象”和“數”組成。《易經》六十四卦的推演主要靠卦,卦的分析包括實象、虛象、義象、實象四個方面。比如幹卦如天,是實象;以做為父是錯覺;以行為健,以義為象;有元、恒、李、甄為象。戰國時期《易經》哲學化,《易經》成書後,特別重視“象”。易經就凝聚力說:“易經者也如是。”“象”作為《易經》中的重要概念之壹,可分為現象、象、法象。系詞中的“掛在天上的像”、“自然界中的像”、“觀察天上的像”、“看見就是像”等現象是人為現象;其中提到的意象有“設卦觀象”、“八卦圖連排,中之象”、“君子居屋必觀其象”、“進退之象”、“晝夜之象”。“天懸如象,聖人必取之”和“聖人對世界有遠見,但有意描繪,似其物適,這是理之象”。也就是說,事物的自然的和人為的靜態或動態的暴露,可以被人直觀地看作現象;想象是來自抽象思維觀念的形象;從現象和象的推理中取法者,為法象。易學中的卦數和數、卦壹樣,屬於易學的符號系統。卦象的意義被數字進壹步抽象,使數字可以表達壹個規律,從而數字也可以達到從符號類比思維的效果。象數學習就是用“象”和“數”來表達事物的特征,進行類比推理。所以《內經》強調醫生要“適以術數”。

中醫藏象理論的構建是象數學在醫學中應用的體現。《內經》中已經有了“氣”(《六解藏象論》)、“關”(《蘇文靈蘭米顛論》)、臟腑等概念,但醫生對臟腑、經絡、器官的理解除了“剖視其死”(《靈水》)之外,都是壹種“現象”。《蘇文五臟生成篇》說:“五臟之象,可以類推”。類比的相關論述是《藏象論》中的象。對於活生生的生命,內臟的功能不能直接觀察或解剖,可以用間接的方法,如“外推法”、“內推法”、“內知外知”(靈樞外推法),從而認識內臟。比如出汗多,心慌,就可以推斷“汗為心之液”,推斷“寒經腎”是因為寒氣過盛,小便過多。《俞素文集珍藏論》中的“善不可見,惡可見”是以病理學為基礎的。本文作者意識到,有時健康信息只有在疾病的情況下才能捕捉到。

《藏象論》中所討論的人的特征也是由於規律的形象。古人將臟腑功能與四時等因素聯系起來,如雲鐵橋所說,“內經五臟為四時五臟”,並包含方位、顏色等諸多因素,如肝的特性:“東方藍,入肝”,“其色淡”,“其通春氣”,“諸風眩,歸肝”。從道理上講,我們可以知道《內經》中的藏象包括現象、象、法象的綜合。直觀看到的內臟器官是現象,外部可讀功能討論自助圖像,法律圖像因為類比而討論。這說明藏象理論是解剖觀察、臨床實踐和理論思考的綜合,遠遠超出了臟腑範疇。這也是中醫和西醫的壹大區別。

由於類比原型的不同,僅《內經》就有三種藏族意象。靈樞九宮八風是人體臟腑與八卦的對應,是“八卦藏象”;在蘇文的六段藏象理論中,有六段藏象根據六個六邊形將壹年分為六段,與六腑的六臟象相對應。在《內經》中,最有價值的是五行全息藏象。易經中的六十四卦有壹種全息的思維方式,公認任何壹個卦都可以有六十四卦的信息。呂《春秋》等人也有這樣的觀點,人對世間萬物都有信息。《內經》還在很多地方詳細論述了人體小範圍內的臟腑信息,如五色、大亂論、靈樞師傳等。這種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在功能或信息上是全息的。西漢初期,陰陽、八卦、五行、五行、月相、天幹在《方靜易經》中融合,建立了統壹的象數模型。《內經》的幾位作者,如金匱、尹項大論等。,只是把納甲的框架和藏象理論,藏象理論結合起來。這壹理論不僅體現了人體有序和整體優化的原則,而且在診斷和治療方面也具有實用價值。

漢代易學有許多預測疾病和災難的方法,如五行預測和六氣預測。東漢鄭玄以二十八宿配十二卦、十二爻、十二法,提出了易學的卦論。這個理論兼容五行六氣兩種預測方法。後來在《七大論》中,將幹支配合與醫學知識相結合,形成了五運六氣學說。雖然它在唐代被王冰收入《內經》,但大多數學者認為它寫於東漢末年。五運六氣對醫學的貢獻不僅僅是預測,還將五行發展為五運,提出了過害傳承、十九病機等理論,是易學對中醫理論建設的又壹大貢獻。

宋代理學的書派介紹了各種各樣的易圖,包括河圖、洛書、太極圖、無極圖等。太極圖和陰陽魚太極圖共五層,其中黑白陰陽魚太極圖最為精煉概括。當時的醫生不僅接受了“物有太極”的全息思想,還在實踐中探索個人太極。壹開始,李東垣認為脾胃是人體的太極。後來,孫壹奎、趙先科、張介賓都認定命門是人體的太極,主宰壹切。孫壹奎提出了元氣學說,趙先科提出了腎中氣學說,張介賓提出了水火中氣學說。三大命門學說雖然內容不同,但都試圖以命門為最高主宰,統壹陰陽五行。雖然沒有得到認可,但他們在意識上有所突破,推動了溫補學派的建立,為中醫理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