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此生》
關於自我認識的問題,季羨林先生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有壹個自我,這個自我當然是最接近自己的,也應該是最容易認識的。事實證明,恰恰相反,自我是最不容易被認識的。
從皇帝到百姓,知己知彼的目的無非是:知己知彼,勤於改正。
雍正對如何處理過失有很多論述。他經常指示他的官員“能犯錯誤就犯錯誤”,“不能犯錯誤就犯錯誤”。難能可貴的是,雍正對“我的錯”也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壹旦發現自己錯了,就能公開承認,並立即改正。
雍正曾經任命壹個名叫周瑩的人指揮西藏的軍隊。後來他發現這個人平庸浮躁,就對大臣坦白說:在這件事上用這個人是大錯特錯。這真的是我的錯。
雍正三年(1725),浙江壹個叫ieee fellow的道士說要捐四萬兩銀子修建西湖工程。雍正得知後,下了壹道大命令:讓他捐。如果他不捐,我不會輕易放過他。他這幾年當官的名聲太差了。讓他為此付出代價。
王君本想捐銀修工程,卻被皇帝罵了壹頓。為了取信於皇帝,王君本說除了4萬兩銀子外,還要捐6萬兩銀子。
這壹次,雍正仔細閱讀了ieee fellow的簡歷。了解情況後,他給出了壹個常人幾乎想不到的指令:“豈有此理,我犯了大錯!我誤記了我的名字。ieee fellow作為壹個官員有很好的名聲。上壹次,我把他當成了馬中華。我的錯,可恥,可恥。”
雍正還吩咐浙江巡撫傅敏把事情的原委告訴ieee fellow,並勸道士不要把猴子身上的那兩千銀子捐出來。懷著復雜的心情,ieee fellow堅持捐出4.2萬兩銀子用於修西湖。這件事壹方面反映出雍正作為皇帝罵官員有些像兒戲,但另壹方面也能反映出他知錯後公開認錯的坦蕩胸懷。
與古人相比,今天的人有時會高估自己的才能、知識、道德、成就等。,很少反思自己的錯誤,總是自我感覺良好。這樣對自己不好,對社會也是有害的。許多人事糾紛和社會矛盾由此產生。
季羨林先生曾這樣評價自己:我是壹個謹慎內向的人。有時候妳會考慮細節。.....我過去犯了很多錯誤,傷害了壹些人。但那絕不是故意的,是我水平低,修養不夠主導的。
我們為什麽不虛心學習這種精神呢?
朋友不足,勤於改正,是人生必修課。
對於生活來說,上課越早越好。知己就是了解自己。不是外表,而是內心世界。不是壹時,而是壹生。
那麽如何正確認識自己呢?應該如何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認識自己的方法有哪些?
其實人是不需要壹個公式來認識自己的。首先,對自我的認識要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即能夠客觀、正確、全面地認識自己的特點、優勢和劣勢。
由於社會環境的不同,人們的思想總是在變化的。每個人都需要不斷更新觀念,提高對自己的認識,從而培養自己的品行,讓自己往好的方向發展。我們不僅要知道自己外在的美,如外貌、衣著、舉止、儀態、談吐,還要知道自己內在的素質,如知識、心理、道德、能力。壹個人的美往往表現為內在和外在的統壹。
我們也要有足夠的勇氣去正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也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要學會更多的關註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其目的不是沾沾自喜的開心,而是思考如何在未來發揚光大,彌補自己的不足。
面對紛繁復雜的人生世界,人千萬不要把註意力放在痛苦和煩惱上,這樣人生的光芒就會暗淡;如果妳把目光轉向幸福,妳就會感受到幸福。不要只看到自己的不足,這樣會悲觀失望。世界上有很多人看不到自己的缺點,“看自己的花,看別人的豆腐渣”。聰明人會讓自己遠離這個群體。庸俗的人喜歡拿自己的優點和別人的缺點做比較,這只能導致自滿、自大、停滯甚至倒退。
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沒有什麽是壹成不變的。正所謂“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及時發現自己新的優勢和劣勢,努力通過自身的努力把自己的劣勢轉化為優勢,不斷提升自己。
認識自己的方法是通過自我觀察來認識自己。做壹個有良心的人,要時刻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分析自己是壹個什麽樣的人,準確找出自己的優勢和劣勢。
自我觀察是教育和提升自己的重要方式。
而且有時候妳要學會通過別人來認識自己。詩中說:“不知廬山真面目,只在此山中。”有時候真的很難了解自己。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周圍人的態度和評價可以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既要尊重他人的態度和評價,也要冷靜分析。不盲從或忽視他人的態度和評價。
就像季羨林先生說的:“我想我絕不是天才,絕不是壹個有著奇特材料和能力的人,我只是壹個從不溜走的人;但我不能說我是個傻瓜。我無法告訴妳我有什麽特殊的才能。我既喜歡繪畫也喜歡音樂,但是我沒有天賦。中學讀書的時候,上課偷偷畫老師。同桌畫得比我更像老師,我不得不信服。我很羨慕很多同學能壹手搞出,我卻什麽都搞不定。"
在了解自己的缺點時,重要的是不要說謊。
敢於面對自己缺點的紀老,後來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大家。壹般成功人士總是拿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做比較,這可能就是他們和普通人的區別。
這從另壹個角度告訴我們,不要太相信社會上那些神話大師的阿諛奉承,要相信自己通過努力和拼搏,壹定會在學業或事業上取得成功。
犯錯不要緊,知錯就改最重要。
講壹個“浪子回頭金不換”的例子。有壹個孩子,曾經是山村小學的旗手。逃學後,他在社會上混,落入了罪犯的行列,在監獄中度過了幾年。獲釋後,他回到了家鄉。當他再次看到國旗飄揚在學校上空時,他無力地跪了下來,淚流滿面。通過自省、改造、自強,他終於洗心革面,有幸成為這所學校的老師。他經常給學生講自己的故事,鼓勵他們勤於自省,勇於改正,不要玷汙國旗的顏色。
有時候不僅壹個人需要自省,壹個民族也需要自省。有壹次在壹個博物館裏,兩個國家同時舉辦展覽:壹個展出它過去的輝煌,另壹個展出它悲傷的歷史。而“知恥而後勇”、“前事不忘”,我認為我們能夠銘記國恥,敢於從災難中吸取深刻的教訓。後者比前者更值得稱道。
對於個體生命來說,傾訴的過程等於自省,自省的境界就是改變。無論古今,奮發向上的人都重視自省。
孔子的弟子曾參,每天都在無數次的反思自己:是不是對別人關心不夠,是不是和朋友交流不夠坦誠,是不是沒有檢討?因為他能及時發現並改正缺點,所以他成為了壹個品德高尚、學識淵博、名聞遐邇的聖人。
“如果能改,那就太好了。”
當人生迷茫,當靈魂扭曲,或者不小心跌入後悔的深淵;或者當妳自以為是,沾沾自喜的時候;自省如壹池清水,洗去我們頭腦中的汙垢,如迷茫、抑郁、淺薄、浮躁、自滿、狂妄,讓新鮮的血液重新沸騰,讓暗淡的生命重新煥發生機,煥發活力。
◆土古那新《土古那新》語《莊子?刻意:吐槽:吐氣;吸氣。它最初是指人體呼吸的新陳代謝,後來成為道教的壹種養生方法。現在比喻摒棄舊的和不好的,吸收新的和好的。
毛澤東有壹句名言:“無產階級政黨也必須革故鼎新,才能充滿活力。”這是壹個政黨領袖“去舊迎新”的理念。
當代人需要的是把那些陳腐的思想吐出來,把新鮮的思想吸進去。就像我們電腦裏的東西,新的有用的保留,舊的沒用的丟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