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六合先生:在《道德經》中答疑解惑

六合先生:在《道德經》中答疑解惑

昨天是母親節,也是學習和總結道德經的日子。也是我們最尊敬的六合先生回答我們學習《道德經》過程中的問題的那壹天。主持人和班委用清脆悅耳的聲音開啟了昨晚的總結!

《道德經》說,道,如果是有益的,就是無用的,就是有形的東西起方便的作用,無形的東西真的起作用。同樣,蓋房子也要有門和窗,是壹個空架子。沒有門窗,全是墻,怎麽進出?房間是有門和窗戶的房間。?實相“有”與“空”缺壹不可,相互依存。“空”起作用,“實”提供方便。老子經常從反面講壹個故事,提醒我們作用的無形部分,是否相互存在,是否有,是萬物之母,是否無,是萬物之始。世界上最偉大的能量,分布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卻承載著我們的世界。

愛因斯坦也說過,愛是最強大的力量,因為愛沒有極限,因為我們因愛而生,因為我們因愛而死。我們要正確的使用愛的能量,愛自己,盡可能的把愛和善良給予身邊的人。這是宇宙的規律,也是我們存在的意義。所以要堅持從自己開始學習,影響身邊的親人朋友同事,讓學習成為壹種習慣,讓愛成為壹種習慣。不要懷疑和猶豫。

有同學問:正如《道德經》所說“高不可攀。”但在工作學習中,有的人思想覺悟低,發力不到位。怎樣才能引導他們達到“我自然”的境界?

六合先生答:這句話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道德經》講的是宇宙中的天,宇宙中生命現實的規律。不同的人讀《道德經》,會有不同的解讀。管理者在中間實現管理之道,養生之人會實現養生之道。學習的人有學習的方法和快樂。

壹般看本章的人都是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解讀的。管理的關系無處不在。在國家,企業裏有上下級,有領導和被領導,有管理者和被管理人,包括我們的家庭,父母和子女,這也是壹種管理關系。因此,它可以用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對此壹無所知。它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達到的最佳狀態,是壹種無所事事的狀態。以家長管理孩子為例。最博學的父母是聖人,無為而教,無言而教,身教重於言教。當父母做的很好,很厲害的時候,根本就不管孩子。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成長,不知道父母的存在,也不需要父母壹直監督。

同樣,在壹個企業,壹個國家,卻呈現出這種無為而教無字的狀態,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領導者和被領導者,安居樂業,各做各的事。下壹個人根本不知道上級在哪裏,因為他不需要經理監督,自然會把事情做好。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關於這種境界的描述。我們常說,壹個人身體直立,就會無令而行。如果壹個人的身體不直立,他就不會服從命令。也就是說,妳不下命令,命令自然會執行。這只是無知。

我們常說壹流領導用智慧,二流領導用實力,三流領導用自己的實力。壹個真正優秀的領導者是激發下屬的所有智慧,然後不去管他們。大家各走各的路,自然做好每壹件事。

其次,和他親近的領導是二流領導。第二,領導什麽都想好了,下屬就會去執行,自己以身作則,下屬也會按照領導做,所以也會得到下屬的表揚和親近。第三,他們害怕它。很多領導對自己沒有影響力,經常用壹些制度和懲罰來嚇唬下面的人。

最低級的領導就是他不僅做事不公平,而且執行制度也有問題。下面的人很反對他,所以他會受到侮辱。

有的下屬很不聽話,或者沒有辦法收拾他。他根本不可能被教育。怎樣才能讓他達到這樣的無為狀態?

事實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的。如果管理者有權力和影響力,他已經身居高位,但沒有非權力影響力。壹味的關註被管理人也是不公平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什麽都不做,完全做好自己,然後下面的人自然就教育好了。

從管理者的角度來說,不能只說被管理的人怎麽樣,更應該關註自己,也就是孔子說的:修身養性,居安思危。

當妳的人格影響力足夠高的時候,妳壹定能達到第壹、第二種管理境界。

君子謀己,小人謀人。君子總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當妳有足夠的精力和人格魅力的時候,就不存在怎麽管理的問題,也做不出什麽對自己不利的事情。在我們中國的企業裏,那些優秀的管理者都是自己培養出來的,所以管理從來不是問題。

問題2:我們在群裏天天讀《道德經》應該快壹個月了。老子在《道德經》裏教導我們要虛心,要保持安靜,這樣才能平安。在工作生活中如何才能真正做到這壹點?

六合先生答:老子提出的六字修煉法,適用於壹切儒釋道,適用於壹切身心,適用於古今中外的壹切修煉方法。

保持安靜意味著當我們練習時,我們應該放松自己。處於壹種安靜的狀態是所有的練習方法。為什麽有人去深山老林修行?因為深山老林能讓我們更容易心平氣和。如果我們在紅塵修行,都是用這個方法打坐。當妳盤腿而坐時,首先放松自己,然後觀察妳的呼吸。這些方法都是為了讓自己冷靜下來。

《黃帝內經》中也有描述,即淡泊虛無,順從真氣,把精神藏在裏面,永不生病。當壹個人處於對虛無無動於衷的狀態時,就是造成空虛的狀態,和老子說的壹模壹樣。

達到空即是歸零,清空我們頭腦中的思想、念頭和自我。特別是不要有自以為是的思想和利己主義,放下自己就是成就空性。

虛榮,保持安靜,就是告訴我們要找壹個安靜的地方,在那裏可以徹底放松,放飛自我。這時候大道的智慧自然會成長,良心就是道。每個人的自足良知就是道。當我們處於放空自己,安靜放松的狀態時,道自然會出現,良知自然會出現。這就是修煉,也就是修心。

平淡的虛無,是指我們的身心非常放松,心中沒有妄想,沒有自以為是的想法。這時候就是壹種修身養性的狀態,就是氣到了,氣隨意動,我們內在的氣血和我們的思想、意念同步。當我們無動於衷的時候,氣可以流遍全身,這就是身心合壹。這個時候,我們就病不起了。

我們每個人都習慣性的自以為是,因為大家都相信的真理和客觀真理是有差距的。我們很容易被壹種知識綁架,很容易被壹種想法束縛,很容易被自己催眠,所以我們完全不知道自己處於什麽狀態,我們的思想從何而來。我們執著於什麽?

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很困難的。如果妳真的想和壹個人深入溝通交流思想,妳會發現會有很多沖突。比如夫妻之間,就是因為每個人的想法不壹樣,差別很大。所以,人與人之間想要交流,壹定要學會極度的安靜,這樣才有可能實現心與心的交流。

問題3:老子在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中說,人世間的仁、義、禮、智、信等美好品質,只會因為大道被舍棄而出現。如果人人都得道,就沒有“德”了。這些品質現在都存在,說明大道已經被廢棄了。那麽,大道為什麽被廢棄了呢?老師怎麽看待性善論和性惡論?

六合老師回答:首先我給大家講壹個案例。比如我們家就很團結和睦。作為子女,很孝順,家庭也很和睦。這個時候有必要談孝這個詞嗎?妳會考慮誰孝順誰不孝的話題嗎?當然不是,因為它處於壹種自然和諧的狀態,道是自然的。

自然就是這樣。愛是家,父愛孝順,夫妻恩愛,家庭和睦。這樣的狀態自然是存在的,不可能提到仁和孝。

當壹切都順理成章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再提這些事了,我們往往會彌補自己的不足。比如七八十年代講的五講四美三愛不隨地吐痰等等。之所以提出這些東西,是因為社會上沒有五講四美三愛。如果大家都做到了,我們還有必要提這個嗎?

當壹個社會大力提倡孝道,提倡人要善良的時候,恰恰是這個社會缺乏善良和孝道的時候。

老子《道德經》裏的道德和我們現在生活中的道德是不壹樣的。現在我們生活中的道德是仁、義、禮、智、信。老子講的道是規律,是世間萬物的本源和本體,是宇宙生命的規律。萬物稱為道,道是德之體,德是道之用。符合道的言行,叫道德。

在道德層面上,有統壹性,道生萬物,萬物有其道。沒有心的區別。整個社會自然和諧。壹旦提倡仁和智,就會出現二元對立,有仁就有非人。

尊道尊德的狀態是無為的狀態,那麽大道為何廢?是因為我們心中每個人都有自以為是的想法和私欲,而這些東西壹旦有了,就會產生分離。

當我們的分離心產生時,道德是不存在的,因為壹旦有了對立,就是對道德的背離。

性善論和性惡論是我們傳統文化中最基本的。對於人性真理的闡釋,孟子說生命之始,性本善,荀子說生命之始,性本惡,高姿說人性如水,無善無惡。

孟子的性善論是關於人性和良知的。每個人都有純潔善良的良心和善良的成分。荀子的性惡論主要是針對人性的。每個人生來都有壹種純惡無善的惡性。高姿說的是壹個人後天養成的習慣。後天養成的習慣有好有壞,沒有善惡之分。因為後天的影響,善惡都出現了。

感謝老師的大愛分享和悉心解讀,讓我異常安靜,淡然,從容,堅定,放下自私,放下自我,跟隨老師的腳步,走在路上,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