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螃蟹養殖技術?

螃蟹養殖技術?

中華絨螯蟹學名中華絨螯蟹,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經濟價值高,是壹種珍貴的淡水產品。

中華絨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壹種大型甲殼動物,屬於絨螯蟹屬,分為21節。因為頭胸段是相互愈合的,所以全身分為頭胸腹兩部分。成蟹背部深綠色,腹面灰白色。頭胸甲的平均長度為6-7厘米,寬度為7.5厘米

壹、河蟹的生物學特性

1,生活史

河蟹是生長在淡水中,在海水中繁殖的螃蟹。生殖洄遊之前,都是幼蟹。因為它們的外殼顏色偏黃,所以被稱為“黃蟹”。它們的性腺非常小,基本沒有發育,肝臟的重量遠遠大於性腺的重量。當它最後壹次蛻皮時,就發育成了“青蟹”。購買的墨綠色生殖腺飽滿,雄蟹毛密、剛毛粗,雌蟹完全覆蓋頭部和胸甲的腹面,腹緣剛毛長而密。

中華絨螯蟹的壽命很短。在其生活史中,要經歷蚤狀幼體、大眼幼體、幼蟹、成蟹等幾個階段。在其壹生中,幼蟲蛻皮成為大眼幼體需要5次,然後蛻皮成為成蟹需要13-15天。它壹生只有壹個生殖周期,生殖結束,它的生命也就終止了。壹般來說,中華絨螯蟹的壽命是65438。

2.生活習慣

(1)窯洞

中華絨螯蟹喜歡生活在河湖的泥灘或沙灘上的洞穴裏,或躲藏在礫石和水草中。河蟹挖洞是壹種本能,並不是河蟹防禦敵人傷害的壹種適應性方式。蟹壹般在土質較硬的陡坡上穴居,岸坡為1:0.2或1:0.3,很少在1:1.5-2.5以下的緩坡上穴居,更不用說在平地上了。這為我國水產養殖池塘的建設提供了依據。

(2)飲食習慣

中華絨螯蟹有多種食性。在自然條件下,它主要吃水生植物和腐殖質,喜歡吃動物屍體,也喜歡吃蝸牛、蚌類、蠕蟲和昆蟲。偶爾也會捕食小魚小蝦。當食物匱乏時,它甚至會吞食自己所抱的卵,有時還會因為壹條死魚而引發類似的食物爭奪。正常情況下,中華絨螯蟹很容易獲得植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往往構成蟹胃食物的主要成分。

河蟹壹般白天躲在山洞裏,晚上出去覓食。在陸地上,河蟹吃得不多,往往把岸上的食物拖到水下或洞穴邊緣才吃。周年紀念日,河蟹即使冬天遷徙也照常進食,只是暫時不吃低溫。水質好,水溫適宜,餌料豐富的時候,河蟹可以吃很多。它能捕食幾只蝸牛、剛蛻皮的軟殼蟹、壹直殘廢的個體,但河蟹的耐饑能力很強。如果它10天甚至半個月不吃東西,河蟹也不會餓死。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根據河蟹生長發育的需要,掌握投餵餌料的“細—粗—細”結構是有益的。

(3)中華絨螯蟹的蛻皮和生長

中華絨螯蟹的生長過程伴隨著幼體、幼蟹或成螺的蛻皮。幼蟲每蛻皮壹次,變態壹次,分為壹個階段。從大眼幼體蛻皮到幼蟹第壹階段,每只大眼蟹每次蛻皮,體長和體重都會突飛猛進。每只大眼蟹的體重會從6-7毫克逐漸增加到250克,至少需要幾十次蛻皮,每次蛻皮都要通過生存關。

中華絨螯蟹在蛻皮過程中需要吸收大量水分,因此質量明顯增加。在後期的生長中,水分流失緩慢,逐漸被組織生長所取代。中華絨螯蟹的生長速度受環境條件的制約,尤其是水溫和餌料。通常,早期的幼蟹經常蛻皮。剛入湖的大眼幼體每隔5-7天、7-10天會蛻皮壹次,形成二、三期幼體。隨著不斷的成長,蛻皮間隔會陸續延長。如果環境條件不好,蛻皮生長就會停止,這也是同齡個體在不同條件下體型差異很大的原因。

中華絨螯蟹的生長與水和食物中的鈣和磷密切相關。相關實驗表明,剛蛻皮的軟殼蟹體重比蛻皮前增加30%-40%,而這壹時期長達1小時,最少也要幾分鐘,依靠腮吸收大量水分和水中無機鹽。在天然池塘或湖泊中,軟殼蟹的殼在1-2天後變得堅硬。如果把軟殼蟹養在蒸餾水中,吸收水中鈣離子的能力強於吸收配合飼料中的鈣和磷。蛻皮前夕,要求殼內鈣的總量與體內相等,體內磷的總量是殼內的52.2倍。

為配合中華絨螯蟹的生長和蛻殼,每周在精養蟹池中每畝(平均水深1 m)施氯化鈣5公斤,磷酸氫二鈉2.5公斤(或生石灰或過磷酸鈣)。中華絨螯蟹配合飼料中必須考慮鈣磷比例,氯化鈣與磷酸氫二鈉的比例為2:1,以保證中華絨螯蟹生長和蛻皮的物質需要。

二、河蟹養殖技術

(1)中華絨螯蟹的養殖

為了提高幼蟹的成活率,增加經濟效益,首先要進行養蟹。目前,為了使大眼幼體達到商品蟹,大多采用塑料大棚暫養技術。選擇水質好、水源充足的;註意:排水方便、不漏水、不滲水、少淤泥的池塘不宜過大,水深不超過1.2m,池塘東西向較好,日照充足。溫室的建造請參照農業蔬菜溫室的建造方法。

15-蟹苗放流前20天,每畝要撒75公斤生石灰消毒。藥性消失後,要用80目篩子餵水培育基礎餌料,移植水生植物(必須嚴格消毒),並設置必要的防逃設施。蟹苗入池時可以淺壹些。有利於提高水溫和水中藻類及水生植物的生長。每天餵2-3次餌料,如豆漿、魚、蝦醬等。,並多在周圍淺水區投餵,並按體重的4%投餵,並時刻註意天氣、水質制裁、個體生長、爭奪餌料的生物數量。隨著幼蟹的生長,還應該添加壹些植物餌料,如浮萍等優質水生植物。在日常管理中,要註意水質調節,掌握水質要肥涼,勤換水,少換水,不要造成水溫和水位的劇烈變化。經過2個月左右的培育,螃蟹就可以被扣留了。

(2)成蟹養殖

成蟹喜歡水清透明度大的水環境,水生植物豐富,餌料豐富,最適合河蟹的生長。目前多在池塘、湖泊、河流、稻田養殖。現在以池塘為主進行簡單介紹:

1,池塘條件

水源充足,取水排水方便,水汙染好,通氣性好的粘土、沙土或亞沙土,有利於水生植物、底棲昆蟲、蝸牛、水蠕蟲等的生長繁殖。舊池塘要徹底清淤,淤泥不要超過20cm,池塘面積不能太小。池塘水深常年保持在0.6-1.5m左右,各地水深不壹,最淺點10cm。池塘裏可以建幾個略高於水面的土堆,也就是蟹島,可以移植水生植物。池塘不能太陡,坡度比壹般在1:1.5以下,否則河蟹容易生長。也可以建造人工洞穴。

2.移植水生植物

中華絨螯蟹的自然產量主要取決於水域中水生植物和底棲生物(餌料生物)的數量。在養殖過程中,種好水生植物是不可缺少的技術措施。種植水生植物不僅可以餵養螃蟹,補充十天的維生素,還可以支持戰鬥和隱蔽,是提高各個時期河蟹成活率的有力措施。此外,還能吸收池中有害的氨氮、二氧化碳和有機物,釋放氧氣,穩定水質。群眾常說“螃蟹的大小取決於水草”。所以池塘養殖的河蟹,要下大力氣種水生植物。我們的水生植物主要有浮萍、紅萍、水葫蘆、水葫蘆、黑藻、金魚藻、苦豆子、水花生等。,移栽時應註意消毒和預防。

3.防逃設施

防逃設施多采用塑料薄膜,也有用水泥板,視自身情況而定。

4、池塘清洗消毒

壹般在放苗前半個月用生石灰對池塘進行消毒,用量為每畝75公斤。壹方面可以殺滅有害生物,另壹方面可以改善池底,增加水中鈣離子含量,促進中華絨螯蟹蛻皮生長。接水後及時施肥,培養藻類和基礎餌料,透明度壹般保持在40-50 cm。如發現蝌蚪或蛙卵,應及時取出,以免爭搶食物,傷害幼蟹。

5、放苗

長江水系出產的蟹苗是最好的選種,要求規格整齊,步驟完整,體格健壯,爬行積極,無傷病。

播種和密度,播種時註意溫差。從外地買來的魚苗不能直接放入池塘,要在水中浸泡2-3分鐘,取出放入池塘10分鐘,重復2-3次。幼蟹逐漸吸收足夠水分,適應水溫後,再放入池塘,可以提高成活率。

密度:目前多為混養,尤其是魚蝦蟹混養,會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密度可控制在1500蟹/畝以內,規格為120—150蟹/斤。如果條件差或者以養蝦為主,可以適當減少放苗量。

6.日常管理

(1)投餵:池塘精養全過程主要依靠人工投餵,所以飼料的種類和優劣對河蟹的生長發育影響很大。飼養時要堅持精、綠、粗合理搭配的原則,動物精料占40%,水生植物占35%,其他植物飼料占25%。飼料主要有三類①②動物:海淡水中的小雜魚、各種動物的屍體、蝸牛、蚌類、畜禽的血液、魚粉、蠶蛹等。;(3)植物學:水生植物、浮萍、空心蓮子草、黑藻等。商品飼料:紅薯、麻薯、谷物、麩皮、飼料麩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