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好將軍在戰場上冒著生命危險平定四方,壹個忠臣在朝廷上致力於諫護朝廷。
往往是因為人們知道他們的忠誠,尊重他們高尚的人格,聖人謀士和大臣才能流芳百世,名揚天下。
作為臣子,要真心為君,忠心報國。但是,我國歷史上就有這麽壹個奇怪的名臣。他壹生中實際上為六位大師工作過。清史雖稱他為“壹代賢臣”,但他對君主的忠誠何在?
唐朝著名宰相魏徵,生於公元580年,隋唐巨鹿縣下轄曲陽縣人。原來,魏徵的父親魏長賢是魏徵的壹個縣長,但不幸的是,他在年輕時就去世了。
不久,他的母親因過度勞累而去世,留下小魏徵獨自壹人活在世上。
魏徵是個孤兒,既不知道如何種田為生,也不知道如何通過買賣賺錢。他很喜歡讀書,但也受到過村裏人的嘲笑。他們都在暗地裏說魏徵是個可憐的年輕人,野心勃勃。
魏徵既不會讀顏如玉,也不會讀《金屋藏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為了吃飽飯,魏徵不得不在道觀裏當道士,不為別的,只是為了暫時安頓下來,不上街乞討。
魏徵出生的第二年,隋文帝建立了隋朝,魏徵出家不久,隋文帝的兒子楊光即位稱帝。
精力充沛的謝先生皇帝壹心擴張疆土,不惜兵戎相見,四處征戰,結果卻是隋朝人民怨聲載道,動蕩不安。
魏徵住在道觀裏,但他的內心並不平靜,他的眼睛總是盯著道觀外的政治和時局。
當他發現隋朝有被推翻的趨勢時,就開始自學“縱橫性交”這門藝術。自以為能汲取張儀和蘇秦思想精華的魏徵,準備走出道觀,結識貴人,然後有所成就。
魏徵在道觀苦讀了幾年,這確實豐富了他的知識,增長了他的才幹。隋末,舞陽縣的成元寶,苦於缺少得力的“文員”。當他聽說魏徵更有才華時,他請魏徵去他的辦公室幫忙。
魏徵的文筆不錯,他真的很適合給袁寶當書記員。從那時起,魏徵得到了他壹生中的第壹份正式工作,主要是幫助袁寶處理信件,撰寫政府法令和信件等。因此,元寶是的第壹個“主人”。
不久,袁寶看到了世界的混亂,想要依附他人。不久,他看上了壹個人——瓦崗寨的石密,於是元寶響應石密的號召,起來反抗隋。
與此同時,袁寶命令魏徵給李密寫壹封信。李密收到信後,覺得這封信措辭很好,言簡意賅,字寫得很好,就認定寫信人比較有才華。於是魏徵被李密“征用”,李密成了魏徵的第二個“主人”。
可惜的是,李密的人才往往是那些出身於貴族家庭或者舊社會的朝臣官僚。因此,來自基層的魏徵並沒有得到真正的重用。魏徵不願意埋葬自己,所以他等待另壹個領導人。
不久,“民主大師”出現了,因為李密在邙山被王打敗了。當他陷入恐慌時,李密與魏徵等人壹起投靠了王堂李淵。
但這第三位“民主大師”唐高祖是壹個剛愎自用的人,他不信任李密和魏徵,而敬業的魏徵只能勤勤懇懇地工作,絲毫不能馬虎。
很快,魏徵等人得到了壹個立功的機會——因為魏徵和唐高祖想拉攏好友徐士奇,所以他舍命去投案自首。徐士奇被魏徵說服,立即投奔唐高祖。
本來壹切都在往積極的方向發展,但是妳永遠不知道。竇建德調兵遣將,“夏王”唐高祖兩戰全勝,活捉了魏徵、徐士奇。
竇建德早就聽說魏徵是個人才,於是命令魏徵做自己的客廳,記錄老板的壹言壹行。魏徵必須服從命令,所以竇建德是魏徵的第四個“主人”。
公元621年,唐朝派去征服盤踞在洛陽的王。王非常害怕,他趕緊向竇建德求助。竇建德率領65438+萬大軍在洛陽幫助王,卻被率領3500精銳騎兵敗在虎牢關下,竇建德被生擒。當魏徵看到壹些可怕的事情時,他說服竇建德手下的指揮官唐丹加入唐朝。
聖太子李得知成了唐朝的臣子,受到禮遇,便讓擔任為太子洗馬的職務。魏徵深受感動,欣然同意。至此,李是的第五個“主人”。
46歲的魏徵做夢也沒想到,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並稱帝。李世民上臺後,決心廣納賢才,勵精圖治,但並沒有具體可行的計劃,而且聽說魏徵人才濟濟,經驗豐富,就先讓他做特使,再提拔他做朝臣。
因此,李世民不僅是魏徵的第六位“大師”,也是魏徵的最後壹位“大師”。
關於如何治理國家,魏徵主張減稅,讓人民休息。在執法治民方面,魏徵理直氣壯地倡導《張明正法典》和《嚴寬》,明確反對枉法。
唐太宗充分采納了魏徵的思想,采取了壹系列開明公正的教育措施,使人民安居樂業,發展農桑。三年後,唐朝見證了“貞觀之治”的興盛。
因為魏徵會見了民主黨領袖李世民,他全心全意地協助和知道壹切。為了讓李世民接受自己的觀點,魏徵敢於直言不諱地提出抗議。
雖然有很多次魏徵冒犯了她,但李世民能夠冷靜地思考魏徵的意圖,分析利弊,並采納鄭偉的好建議和主張。此外,女王的孫子也深得魏徵的賞識,因此李世民更加重視魏徵,並封他為首相。
許多朝臣羨慕李世民如此器重魏徵,並不時誣陷魏徵任人唯親、不忠。
唐太宗的心動搖了。魏徵看出了唐太宗的心思,就進諫說:希望陛下讓我做壹個好大臣,而不是忠臣。
唐太宗很奇怪,問:忠臣和好臣有什麽區別?
魏徵回答:好臣給君好名聲,子孫永承基業,王朝富貴無窮。忠臣如商朝的比幹被殺,君主得了惡名,國家被滅,比幹卻得了好名聲。在這裏,良臣和忠臣相差甚遠。
魏徵說這樣的話,實際上表明他不僅知道如何勸諫死者,而且希望壹切有利於君主和國家以及他的聲譽。
聰明的魏徵只用這幾句話就消除了唐太宗的猜忌和懷疑,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公元643年正月,魏徵去世了。李世民哀嘆他失去了壹位得力的朝臣。他無限悲傷地對大臣們說:失去魏徵就等於失去了壹面審視過去和現在的鏡子!
說鄭偉換了主人是不太客觀和準確的。畢竟在亂世,政權的迅速興衰是任何人都無法控制的。
魏徵,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地協助他的主人,總是有壹顆開放而善良的心。雖然壹些大師沒有采納魏徵的建議,但他們也絕對認可魏徵的誠意,否則魏徵肯定不會被任命,也不會留在自己的麾下。
唐太宗晚年指示宮廷畫家顏和大臣褚遂良在唐宮淩煙閣立了24幅英雄畫像。在這些真心輔佐唐太宗的英雄中,魏徵名列第四。妳覺得魏徵怎麽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