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當我們的祖先考慮世界是由哪種基本物質構成的時候,他們總結出有五種基本物質,即金木、火、水和土。中醫用五行來解釋各種生理病理現象,預言未來的人會用五行來計算人的命運。
中國西周末年,已經有了樸素唯物主義的“五物論”。《尚書·洪範》中“五行:水、火、木、金、土……”的記載,開始將五行的屬性抽象化,演繹到其他事物上,比如與五味結合,形成固定的組合形式。戰國晚期提出五行相勝(克)的思想,將勝(克)與命的順序固定下來,形成事物之間矛盾統壹的模式,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系和整體把握的思想。這壹時期,《內經》將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對研究和整理古人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獨特的中醫理論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行學說最早出現在道教。它強調整體概念,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和變換關系。如果說陰陽是古代對立統壹的學說,五行可以說是原始的壹般系統論。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的物質構成學說,類似於西方的土、水、火、風四元素學說。然而,在強調純科學的現代,這種融合了哲學、科學(物理、化學、生物)、社會學等諸多科學的理論,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研究,更不用說被吸收並發揚光大。
五個元素中的每壹個都代表了不同的性能。“木直則直”是指木有生長、上升的特性;“火據說是上火”,意思是火有發熱向上的特點;“土造作物墻”是指土壤具有種植作物和生化物的特性;“金說隨革”是金具有殺變的特性;“水潤”就是水潤向下。基於這種認識,古人將宇宙中的各種事物歸為五行,所以從概念上來說,它們本身並不是木、火、土、金、水,而是壹大類在特征上可以與各種事物、現象相比較的抽象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