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中秋節簡訊

中秋節簡訊

唐宋時期美好的中秋遺產

在很多人心目中,中秋節是壹個團圓的節日,但縱觀唐朝形成後中秋節的歷史,可以發現中秋節其實還有很多更豐富的民俗活動。這些民間活動使古代的中秋節成為壹個喜慶的節日,也是壹個充滿希望的節日。在我省重點景區

介休綿山自唐代以來形成了壹些特殊的中秋節習俗。經過綿山文化研究院十年的挖掘和研究,這些精彩的唐宋中秋文物將在“十壹”黃金周重現。

綿山文博所專家介紹,唐朝開元年間,風流皇帝李隆基在中秋節用彩弦串起81個“太陰銅鈴”,以效仿李世民始祖貞觀十五年在綿山上掛鈴的做法,意為“九九圓滿”。從那以後,每逢中秋節,人們都把自己的願望寄托在“太陰銅鐘”上,掛在羅達宮。據說清代介休巨漢範為了寄托家業興旺的理想,竟用彩線掛了120多個銅鐘。

宋代綿山中秋,有掛燈籠邀月的習俗。“請月亮”燈籠是宋代文彥博父母掛燈籠的習俗。後來,在中秋節的前壹天,當時的有錢人會在雲峰寺的寺廟屋檐下掛壹盞寫有主人家庭名字的特制燈籠,寓意“尋月”。第二天,壹大早,家裏的大兒子被送了回來,用紅布包著。天色暗下來,月亮即將出現時,掛在正殿外的飛檐上讓月光照耀,意為“請月光”。這時,全家人會在大廳外舉行宴會,以示歡樂。第三天,天剛蒙蒙亮,主人或長子親自取下“請月亮”燈籠,掛在書房,寓意“守月”。據民俗學專家考證,這壹習俗意味著古代的孩子留在家裏好好學習,前程似錦。

綿山是清明節寒食的發源地,寒食是2640多年寒食清明文化的代表。寒食在唐代的清明節非常受歡迎,以至於清明節——寒食的發源地——的人們後來在中秋節時使用壹些寒食制作技術來制作月餅。當地流傳的月餅,如兔月餅、如意月餅、佛手月餅、團圓月餅等,都是參考了寒性食物的健康理念,用生長在山裏的醋栗、黃芪等原生態野果和藥材制作而成。

據悉,為了迎接今年的“十壹”黃金周,綿山從8月份就開始做準備,專門按照唐宋時期的風格制作了10000個“太陰銅鐘”和500個名為“請月亮”的燈籠,並按照古代的規定排練了兩個月的掛鐘、請燈籠儀式,讓遊客最親身體驗綿山的中秋節。但景區負責人表示:“我們原本想多做壹些‘太陰銅鐘’和‘請月亮’的燈籠給遊客,但由於目前半手工制作的限制,結合綿山‘十壹’黃金周幾十萬的客流,現有的‘太陰銅鐘’和‘請月亮’的燈籠只能限量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