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莊、老之風盛行,文人都以象征莊子理想人格的仙女形象為美。因此,名人非常註重外表和服裝的裝飾。出門前不僅要撲粉、熏衣、刮臉,還要挽尾巴(羽扇)、戴玉環、香囊等器皿。
可惜這些名人往往“過猶不及”,只達到了“俊男”的標準,卻跟不上莊子“神人”的腳步。其實,在追求莊子逍遙飄逸形象的魏晉南北朝,真正在形象上追上莊子的只有壹個人,那個人就是嵇康。
嵇康身長七尺八寸(約190 cm,金易足24.5 cm)。他穿衣服很粗糙,沒有裝飾,經常壹個半月不洗澡不洗漱。但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嵇康仍然像春風壹樣璀璨,像松樹壹樣俊美,像美玉壹樣璀璨。可見他真的是天賜恩寵而不可遮掩,美得令人無語。壹次,嵇康上山采藥。壹個老樵夫從遠處看到他的樣子,不禁喃喃自語:“仙女,真是仙女!”"
“龍張峰子,天成自然”是對嵇康當時形象的肯定評價。可以說嵇康的“龍張峰子,自然中的自然”趕上了莊子的“膚如冰雪,婉約如處子”,讓後世所有推崇莊子形象的將士都望塵莫及。
當然,與那些嬌氣得不能上馬或開弓、只會談玄學的名士不同,身為皇族成員(嫁給裴旺姆曹林之女長樂閣公主)的嵇康,也非常重視體力勞動。他經常和好朋友項修在他家外面的大樹下打鐵,通過打鐵這樣的實際工作,自食其力,養活自己。魏晉時期嵇康在打鐵幹活,陶淵明在種田,都是士大夫主動進入社會,感受普通人真實生活的表現,這在中國士大夫中尤其少見。另外,嵇康打鐵掙錢,為人民服務,強健體魄。他肌肉發達、身材魁梧,即使以古希臘的審美標準來看,也是壹流的美男子。覺得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只是和嵇康相似,遠不及嵇康的神韻。
嵇康不僅在形象上悠然飄逸,在學問上也是壹代宗師。相傳嵇康從未師從任何人,卻能從書中自得其樂。其實竹林七賢中,嵇康是最多才多藝,藝術成就最大的。論詩,雖然在鐘嶸的詩中,阮籍列為上品,嵇康列為中品。但人們說起魏晉風度,首先想到的不是阮籍的“夜不能寐,坐起琴來”(阮籍《淮上詩》),而是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謙的《八飲》)、嵇康的“觀歸洪,揮五弦”。俯仰自得,心太玄妙”(嵇康《贈兄秀才從軍》)。相對於陶淵明的自然平淡,嵇康的“觀洪歸來,揮五弦”才是古今多少中國知識分子的夢想圖景!
就文章而言,嵇康遠勝其他六人。其代表作《養生論》、《答難養生論》、《福琴》、《聲無喪月》、《私務釋》等都是博大精深。如《論私事釋》:“稱夫君子者,不知是非,而不違道者。為什麽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夫若心平氣和,精神空虛,心不存憐惜;亮心的身體觸及到人,而感情並不與妳想要的捆綁在壹起。憐憫不存在於心,所以可以教得更自然;愛情不取決於妳想要什麽,所以妳可以判斷高貴,理解事物。”全文流暢自然,簡潔明了,行雲流水,其“教名之外,順其自然”的論點猶如出水芙蓉。事實上,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如此簡潔流暢、意義連貫的論文並不多見。
論氣質,阮籍最好的鋼琴曲《醉酒》遠非嵇康的《廣陵散》可比。除《廣陵散》外,嵇康還創作了長慶、短慶、長邊、短邊四首鋼琴曲,合稱嵇康鋼琴曲四首。嵇康與蔡邕的《蔡五首鋼琴曲》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鋼琴音樂群體。在隋朝,楊迪甚至將“九農”列為朝廷選拔法官的條件之壹,可見其影響之大。至於廣陵散,又名《聶政刺高麗王》,是嵇康根據古曲加工而成,與俞伯牙的《山流水》並稱“稀音”,是中國五千年音樂史上的最高成就。
至於書法,嵇康的草書舉世無雙。嵇康的草書,以其灑脫的個性,自然的玄學,全方位的詩韻藝術技巧,既酣暢淋漓,又美不勝收。難怪唐代的張懷瓘在他的代表作《書端》中推崇嵇康的書法風格。
當然,嵇康最讓人望而生畏的,既不是他的才華,也不是他的才華,而是他獨立健全的人格。嵇康生活在魏晉之交。當時司馬氏家族為了穩固統治,以名教之名大肆屠殺異己,消滅了曹爽、言和、夏侯玄等八大名門。《晉書》也多次提到“天下之理多,名士之眾少”,可見政治環境之險惡。嵇康最好的朋友之壹,單濤(也是竹林七賢之壹),是司馬昭的心腹,並擔任如此高的職位,如吏部侍郎。有壹次他離職升職了,就請他的好朋友嵇康來接替他。據推測,單濤這樣做是出於好意。他希望嵇康能借此機會,改變與司馬家不合作的態度,避免血淋淋的屠刀。但他並不太了解他的朋友,或者說他低估了人類的高貴品質。剛剛患了腸胃病的嵇康接到邀請後,為了表明自己絕不與司馬合作的態度,幹脆寫了壹本書,與推薦他的單濤分手。
在這本轟動壹時的《與山聚源絕交》中,嵇康第壹次把單濤這樣壹個勢利眼的官僚描述成壹個沒有主見的怪物。然後他闡述了自己追求自由的決心,就像麋鹿雖然戴著金飾,卻依然以豐饒的青草為目標;接著,嵇康寫了《七將不堪》、《二將不能為官》,把矛頭指向權臣司馬昭,公開宣稱自己“不是唐舞,是瘦孔伷”。要知道,當時王肅、皇甫謐等名人,編造了唐舞、孔伷的許多名言,為司馬氏篡位制造依據。嵇康在這裏說自己“不是唐舞而是瘦孔伷”,等於公開反對司馬師篡魏,這無疑戳中了別人的痛處。據說司馬昭看了這篇文章後,對嵇康產生了深深的嫉妒,殺了他的心。
嵇康與推薦他的摯友單濤絕交,顯示了他不為權勢所迫、不為榮華所惑的獨立人格。但是,中國古代幾乎每個統治者都是外仁內狠。他們絕不會容忍任何有獨立人格的人來揭穿他們的虛偽,挑戰他們的專制,更何況嵇康面對的是以濫賞著稱的司馬集團。所以《與山居元絕交》這本書壹出,嵇康的人生就進入了倒計時。
孟子曾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這叫君子。”這句話也被後人視為壹個儒家的氣節。不過,當年司馬氏集團雖然口口聲聲說“以孝治天下”,但眾所周知司馬氏集團最不忠誠,最不孝。在公元260年,司馬昭甚至指示他的手下刺殺皇帝曹。然而面對弒君,朝野壹片沈默。那些平日裏滿口大話的儒者都是瞎子嗎?不是,他們在榮耀面前拋棄了“富貴不能淫”;平時說“壹口壹口”“壹個洞壹個洞”“孟子”的儒生都是說“取義”的啞巴嗎?不是,他們忘了刺刀下的“無敵神力”。當時只有嵇康,也只有嵇康敢於揭露司馬氏的虛偽醜惡,批判司馬氏對“唐舞孔伷”的肆意歪曲。可見,被後世眾多偽君子批判為“離經叛道”的嵇康,才是儒家思想最堅定的捍衛者和執行者。他捍衛儒家最本真的精神內核,絕不允許任何政客的虛假汙蔑來褻瀆它。
令人賞心悅目的是,嵇康不僅趕上了莊子的“膚若冰雪,身若處子,婀娜多姿”,還趕上了他的“誰能馴龍?”(顏延之的《五君子頌》?散在半山腰)也類似於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嵇康真正體現了道家“神人”與儒家“聖人”的統壹。
嵇康的《與山聚源絕交》,至今未著墨。就在幾年後,前蜀的臣子李密也面臨司馬集團的招募。他很“聰明”,寫了壹篇《陳情表》,成了今天中學課本上的必備文章。
石米的《陳情表》雖然也是壹種不甘為官的表現,但與嵇康的《與山居元絕交》有很大的不同,它是壹部用詞委婉、含義曲折的中學名著。李密死守司馬氏集團“以孝治天下”的大綱,以祖母年老體弱需要孝順為借口,緊張地拒絕了晉朝皇帝司馬燕的征召。
如果說司馬氏集團的“以孝治天下”是虛偽無恥的,是為了用“孝”的外衣掩蓋他們的殘暴,那麽,作為死臣,依附於,對死於蜀中的司馬氏集團懷恨在心的李密,用自己的老祖母做擋箭牌拒招,豈不是同樣虛偽無恥?用“孝”的外衣掩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的君子人格的喪失,不也是壹樣嗎?
從這點來看,李密甚至還不如明清之際的吳呢。雖然吳也是壹個人格破碎的君子,至少他沒有談到“96歲的老奶奶”,但他在遺言中寫得很清楚:“故人慷慨,多彩多姿。對於過去,我壹直在不斷地琢磨,從草叢裏偷東西...擺脫老婆老婆不容易,但是壹文不值。我為什麽要說人在人間?”(吳,何心郎?我對我的疾病有壹種感覺。)明明是怕死,茍且偷生。難以面對犧牲的故人,知道難以避免後人的嘲笑。吳說的話雖然尷尬,但字字血淚,感情真摯,讓人多少有些憐惜。這不像李密的陳情表。什麽“我卑微到傾家蕩產”,什麽“我好怕狗怕馬,我要拜表聞壹聞”,太假了(雖然站在他的立場他也沒辦法)。
當然,作者在這裏並不是要否定石米《陳情表》的價值。畢竟存在就是價值。陳情表這麽多年壹直是中學課本的必考項目,自然有它的價值。畢竟對於現實生活中的妳我來說,平時向上級請假寫報告還是很有實用價值的。施密的《陳清法》意義隱晦,語言委婉。畢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像嵇康“與山居元絕交”那樣無拘無束,鋒芒畢露。如果是這樣,將不利於和諧社會的和諧。
季中三①在東市被判死刑,空氣壹樣。索琴奏之,奏廣陵散。歌的最後,他說:“袁小妮(2)試著學這個小品,但我不同意金谷,廣陵小品絕對過時!”有3000名學生寫了。請老師不要允許。文王也找悔。——《世說新語》?高雅
如前所述,表面上以孝治天下的司馬氏集團,其實是不分青紅皂白的。它對嵇康絕不與他們合作的態度和公開反對他們篡位的姿態深感嫉妒,很快就把他們殺了。
果不其然,就在《與山聚源絕交》發表壹年後,司馬集團又以嵇康的親筆信為借口,誣告他“荒淫無度,亂教時害人”,並以此為由判處其死刑。
事情的經過是,嵇康的朋友陸安被哥哥魯迅強奸了,陸安得知此事後,準備舉報魯迅。不想,竟惡人先告狀,誣告呂安不孝。早已投靠司馬氏集團的魯迅起訴與嵇康同陣營的陸安,誓不與司馬氏合作。司馬集團當然是各個派系鬥爭,給陸安定罪,發配邊疆。面對朋友的無辜不公,早就知道事情原委的嵇康自然義憤填膺,斷然寫下《絕交》,為陸安挺身而出,痛斥魯迅的禽獸行為。
從古至今,中國的統治者鏟除異己的常用方法是從別人的文章或信件中分出詞句,斷章取義,並以此為由影射罪名。嵇康慷慨激昂的信,自然打到了司馬氏集團的槍口上。很快,這封信被魯迅舉報,司馬集團剛剛因為這封信逮捕了嵇康。
負責審理此案的是司馬昭的心腹,當時的李思校尉鐘會。出身士紳的鐘會(魏太傅鐘友之子),早年是嵇康的瘋狂粉絲,雖然只比嵇康小兩歲。有壹次,鐘會寫了壹篇關於四書的文章,希望得到嵇康的指導,通過著名專家的點評來增加自己的學術聲望。但壹到偶像家門口,鐘就會擔心,如果嵇康對他的“四書”提出問題,他很難處理,會很尷尬。於是,步其後塵的鐘會最終沒敢敲門,而是偷偷把四本書放在嵇康家的窗戶下面,然後三步並作兩步地跑了。
後來,鐘會逐漸受到司馬昭的青睞,成了朝廷的紅人。事業有成的鐘會決定再次拜訪嵇康。這壹次,為了表示對嵇康的敬意,鐘會特意穿上精致華麗的衣服,帶了大批賓客,步行到洛陽城外拜謁嵇康。
鐘會壹行趕到時,嵇康正在柳樹下和湘繡打鐵。嵇康似乎不喜歡這壹大群貴族子弟打擾他平靜的生活,所以沒有和他們打招呼,而是趁熱打鐵繼續埋頭苦幹。鐘會看著他幾次渴望說話,但嵇康沒有看他。就這樣,鐘會和他的壹大群客人在柳樹下默默地看了嵇康趁熱打鐵很久。最後,見嵇康始終沒有接待他的意思,鐘會只好招呼客人壹起回家。臨走時,嵇康突然放下錘子,問:“妳聽到了什麽?妳看到什麽去了?”鐘會聽後也回了壹句:“聽說了,看見就走了。”
問答看似隨意,卻體現了他們的博學和聰明。因為,很明顯,答案和問題都來自佛教經典《維摩詰經》第五卷,講述了文殊菩薩訪問維摩詰的故事。維摩詰的話是:“善待文殊!不要來相見,不要相見。”文殊菩薩的回答是:“俗人,來了就不來,去了就不去。那又怎樣?來的無事,去的無事,可見的更不可見。”換句話說,嵇康問:“妳聽到了什麽?”所見即離”是對鐘輝的歡迎,但也提醒他,朋友之間互相了解很重要,沒必要這麽刻意。雖然鐘會也引用了文殊師利的回復,為自己贏回了壹些面子,但很明顯,他的心胸遠不如文殊師利那樣開放豁達。從那以後,鐘會對嵇康由愛生恨,壹直在尋找報復的機會。
這次鐘會以隊長的身份主持嵇康的案子,自然要好好利用,報復嵇康。他首先勸告他的主人司馬昭說:“嵇康是當代臥龍。永遠不要讓他有施展才華的機會。今主治天下,無憂無慮。只需提防嵇康這種不肯合作的名人。”話裏把嵇康比作司馬師的死敵諸葛亮,無疑刺激了司馬昭最脆弱、最敏感的神經,是極其刻薄的。
竹林七賢之首嵇康無辜下獄,在魏國引起軒然大波。壹時間,當地數千名極有威望的英雄紛紛上書,要求壹起囚禁嵇康,希望向當局施壓,解救嵇康。面對雪片般飛來的信訪信件,司馬昭明顯感受到了嵇康強大的政治號召力,在殺死政敵之前處於緊張而興奮的狀態。
這時,伺機而動的鐘會趁機火上澆油。他對司馬昭說:“如今四海太平,天下在家,而嵇康卻始終不肯臣服於他的主子,又輕忽禮儀,藐視朝綱。以前姜子牙殺齊人,孔子殺魯人,都是因為這些所謂名士驕橫,蠱惑群眾,藐視禮法;所以聖人執倫理之劍,殺之。現在嵇康、陸安等人荒淫無度,煽動民眾,詆毀禮教,這是自古聖賢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大師,妳要把嵇康處死,以正風俗,凈君王。”這些話,博學多才、運籌帷幄的鐘會,故意用姜子牙和孔子的典故,來殺死不願與他們合作的名士,慫恿司馬昭去殺嵇康。而有心斬殺嵇康的司馬昭,聽到聖人殺異己,更是興奮不已,信心倍增。目前,糯康的死刑判決書已經簽署。(孔子殺魯名士邵正茂,最早見於《荀子》?左左,但其真實性壹直有爭議。這裏的時鐘會引用這個佳能,很可能是謠言。)
壹代大名人嵇康,因為壹封與友人絕交的親筆信《與盧長義絕交》,被統治者以“荒淫言論、有害時代、亂教”的罪名判處死刑。這樣的處罰看似不合理不合理,但絕不是西瑪集團獨有,也不是西瑪集團獨有。事實上,中國歷代統治者,在處理拒絕合作的有獨立人格的名人時,都不屑於巧妙的選案定罪,而都喜歡胡亂挑壹個案子,胡亂扣壹個罪名,然後草草結案,處死。這種做法看似荒謬,卻有其深刻的含義。因為只有這種不合理的、任意的、野蠻的殺戮,才能完全顯示出專制的絕對性,對人心造成巨大的威懾,制造出前所未有的社會恐怖。所以,這種簡單荒謬的冤案,在中國歷史上比比皆是。而這種恐怖的政治手段是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總結起來,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任意逮捕,草率結案,快速執行。
為了把政治風險降到最低,嵇康被判死刑後不久就被推上了法庭。魏壹早就得到了風聲,迅速從各行各業趕來。黎明時分,3000名泰學生集體上書司馬昭,要求讓嵇康當老師,以免他喪命。與此同時,成千上萬的魏國本土英雄從四面八方湧入北京支持嵇康。嵇康在朝鮮的摯友阮籍和單濤也紛紛面見司馬昭,希望能保住嵇康的性命。
學生的集體請願,地方英雄的集體響應,當時名人的聯合救援,無疑在社會上形成了強大的政治示範。然而,中國的專制統治者從未在民意面前讓步哪怕半步。客觀來說,嵇康強大的政治號召力加速了他的死亡。
司馬昭先是悄悄把阮籍、劉玲等人送走,然後下令大批軍隊在刑場周圍戒嚴,準備隨時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壹切安排妥當後,他才派人到法庭宣布維持嵇康死刑原判的法令。
這壹法令壹經宣讀,就在法庭上炸開了鍋。3000名血氣方剛的學生怒不可遏,他們開始在戒嚴的刑場周圍推搡獄警。刑場周圍也不時爆發小規模肢體沖突,隨處可見。“釋放嵇康,釋放嵇康”的聲音越來越高,回蕩在刑場所在的東門。此時,面對戒嚴下的士兵,憤怒的學生,喧鬧的刑場,身邊的親朋好友,嵇康的眼神依然空洞而落寞。他回頭看著太陽的影子。他知道時間還早,就對弟弟紀Xi說:“哥哥,妳把我的片玉古琴帶來了嗎?”
“我有,在這裏。”嵇Xi哽咽著把琴遞給嵇康。
嵇康若有所思地摸了摸他心愛的片玉古琴,然後用他那壹塵不染的雙手撥動了銀色的琴弦。
只聽,嵇康的琴聲壹起,喧鬧的刑場立刻安靜下來。起初,琴聲是如此的空靈飄逸,讓人仿佛置身於美麗的峨眉之巔,看著層層繚繞的白雲,感受大自然的偉大與神奇。然後,琴聲變得慷慨激昂,讓人仿佛置身於血雨腥風的戰場,看著壹個個有誌之士的相繼,感受著生命的堅韌與不屈。過了壹會兒,琴聲又變得細膩婉約,讓人仿佛置身於壹座美麗的橋邊,望著壹望無際的泉水,感受著大自然的永恒與完美。嵇康的親朋好友,3000多名學生,靜靜地聽著嵇康最後的鋼琴曲。在場的所有人,包括壹些戒嚴士兵和監督砍頭的官員,都忍不住淚流滿面。但是,此時的嵇康的眼神還是那麽空洞和落寞。
“看著同學會,揮舞著五根琴弦。嵇康彈琴的時候,心情還是那麽超然平和。
嵇康在片玉古琴上的最後壹撥,完成了中國文化中永遠值得後人回味的壹幕。
“袁懷曾要我教他廣陵散,我沒答應。如今這廣陵散已成了佳作。”嵇康在完成《中國文化中的永恒瞬間》後有點遺憾地說。
“哎。”大約三分鐘後,隨著監工的壹聲令下,壹個融合了道家“肌膚如冰雪,婀娜如處女”和儒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的頭身分離。嵇康才三十九歲。
上帝死了。嵇康被殺,對趕時髦、有良心的人來說,無異於“上帝死了”。從此,在司馬氏集團的囂張面前,他們都選擇了臣服,再也沒有人敢像嵇康那樣站出來,公開揭露司馬氏集團的假醜惡、恐怖兇殘。就連“竹林七賢”的其余六人,也全部臣服於司馬的帳下,不敢有嵇山之誌(嵇康最好的朋友項修,在嵇康死後,也乖乖地去了司馬的辦公室,當著司馬昭的面,宣稱自己沒有“嵇山之誌”)。
當然,就像中國音樂史上的巨著《廣陵散》通過《魔秘譜》流傳至今壹樣,嵇康高大獨立的人格可能會被扼殺壹段時間,但總有壹天會被拉長。就像南朝著名詩人顏延之在《五王頌》中寫的那樣?紀忠三說:
中間甚至不在人間,自給自足。形成溶液先測沈默,吐槽理論才知道濃度。立欲議流,尋山議隱論。有時候,龍是可以馴服的!
詩末“誰能馴服龍?”慷慨悲壯,響徹古今,壹直為嵇康的崇拜者所推崇。其中“龍性難馴”壹詞後來演變為對那些人格高尚,敢於堅持自我,並為之不懈努力的人的褒義(就此而言,“龍性難馴”的褒義不同於貶義的“刁民”)。
對於今天生活在和諧社會的我們來說,也許不需要像嵇康那樣嚴肅勇敢,追求生活的絕對高貴與純粹。但我們也可以像嵇康壹樣追求高度的生命價值自覺。換句話說,我們可以高度尊重自己的人生觀和審美觀,堅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尊重和創造自己“自我”的獨特性。
總之,雖然不能達到涅槃而不是茍延殘喘,但還是可以達到對“自我生命”的高度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