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之初,休養生息。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明朝的政權是新建立的。中原大地剛剛經過了抗擊袁和分裂勢力的戰爭洗禮。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明太祖朱元璋所創造的明朝的繁榮,是他的後代所創造的無法比擬的。但洪武皇帝像偉大的始祖劉邦壹樣實行“休養生息”的國策,卻非常有利於民生。
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看到百姓連年遭受戰亂。全國各地的官員都被要求和人民壹起休息,不要打擾人民的日常生活,就連花草鳥獸的新苗也不能輕易受到傷害。同時要求地方官鼓勵農民積極務農,以民為國之根,以農為國之本,深受百姓擁護。
為了適應農業發展的需要,朱元璋督促各地興修水利,以保證普通百姓農業生產的正常運轉。經過近30年的努力,到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朝建堰4萬余座。
減少稅收,為人民儲存糧食。
經過元末的腐朽統治,老百姓飽受苛捐雜稅和苦難。朱元璋登基後,整個明朝天災不斷。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下令免除當年全國納稅的負擔。為了表示愛民和重視節儉,每年春天,毛皇帝都親自下田耕種,以示與人民團結壹致。看到皇帝如此勤勞愛惜臣民,百姓種田的熱情空前高漲。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朝的良田已達三百八十七萬,百姓無不拍手稱快,稱贊皇帝。
重視教育,保護文化。
由於元朝是少數遊民建立的政權,中原漢族的先進文明並沒有在元朝得到突破。朱元璋登基後,非常重視傳統儒家教育。任命壹位學識淵博的學者,研究出《大明李稷》,整理漢族原有的禮制,恢復漢族在元朝以前的傳統習慣,包括服飾、婚姻、民俗等等。
朱元璋雖然不是秀才,但仍然非常重視科舉教育。洪武三年(1370),明朝開國不到三年,朱元璋就啟動了科舉,希望通過科舉為朝廷招募壹批有見地的官員,幫助他迅速恢復明朝國力。
尊敬、愛護和支持老年人。
朱元璋主張以孝治天下。為了表示對社會老人的關懷,他以詔令的形式通過了禮部的規定,各地縣官必須定期看望轄區內的老人,給他們送去生活必需品。洪武六年(1373),太祖朱元璋又頒布聖旨,規定70歲以上的老人可以指定壹個兒子贍養自己,贍養老人的兒子可以免除職務。同時,老人去世後,政府還要補發三兩喪葬補助,幫助普通家庭安葬老人。足以看出,朱茂對人民的熱愛。
明朝第壹個皇帝朱元璋雖然是壹介平民,但是他馬上就成了天子,但是他很清楚,他只能壹下子征服天下,而不能壹下子坐山觀虎鬥。所以他在位期間,百姓都是各得其所,所以筆者認為朱元璋在位應該是明朝十六個皇帝中百姓最幸福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