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嶺村的由來
根據對石窯會村和梁後店村兩個窯的兩尊石佛的考證,大約在2000年前的北魏時期就有村落建立。在過去的2000年裏,這裏的人們壹直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辛勤勞作,產生興趣,延續世界,度過了漫長的歷史。
1和分水_村名稱概況
分水村位於太行和太嶽山的交匯處。南有二裏堡河;北面南峪河的分界處有壹個村子,就是分水村。五裏鋪河流經梁後店、循環、泉店、磨裏流入聶河,漳河流入南海。南峪河經石窯會、窯兒頭、南關流入長垣河,汾河流入黃海。分水村是兩海之源。因此,分水村是壹個世界聞名的村莊。分水村歷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生活在這裏的人更為自豪和驕傲。
2.分水村的從屬歷史
分水村壹直隸屬於山西省六安地區,山西省東南部,長治市武鄉縣。解放前屬巫溪縣,40-50年代屬武鄉縣第七區。無論鄉制還是公社制,政府都設在分水村。2002年區劃的時候,武鄉合並了很多鄉鎮,但是分水鄉沒有撤並。但汾南鄉更名為汾水鄉,石盤鄉並入汾水鄉,說明了汾水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環境條件。分水村是進入紫虹口的第二大村。分水村設立政府所在地壹直是壹個重要的位置。
解放前,分水村設立了村公所。解放後,政權系統等村建立後,成立了郭初級合作社、先進合作社、區管委、大隊委,成立了“紅星農業合作社”。近年來,隨著體制的改變,村民委員會相繼成立。
解放前,分水村布局合理,建築相當考究。80%的居民是晉中式四合院。清朝時修建大佛殿,供奉4尊4米多高的男女佛像,其中兩尊被日軍砸毀。解放後,兩尊大佛完好地保存在原汾南供銷社的院內,巍然屹立在院南。90年代,犯罪分子偷走了他們巨大的頭顱,只剩下無頭的下半身。這裏還有壹個古戲臺和壹個廂房,村民們在大佛殿的院子裏過節時會制造很多噪音。封建統治時期,婦女看戲,從指定的廂房看赤火,不準和男人壹樣看。
分水_村有難亭和北亭;有壹條南北向的街道。街道兩旁有騾店、雜貨鋪、印染店、酒樓、油坊。分水_村街筆直,由南向北,全長460多平方米。是五鄉村最好的長街之壹。七七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1983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在分水_村紮營,並在分水_村建塔。400多名日軍駐紮在汾水_。他們壹進來就燒殺搶掠。據老人說,他們的房子和分水的大佛殿被澆上汽油,幾天後就被放火燒了。村民們試圖逃跑。遠離平遙、沁源和梁冬,在山溝裏逃難。分水_村只剩下幾間破舊的小房間。後來分水被日本定為維修村。為了謀生,人們陸續回到分水,只好在東溝北、王家耀、池上、祁家溝、範家溝、泉子溝挖窯洞居住。日本人經常出沒,抓老百姓給他們建堡壘碉堡,有點疏忽。他們用腳踢,用鞭子抽,打他們的槍托,有些人還潑涼水。那時候,分水_村民雖然維持著村莊,但是和全國人民壹樣,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
分水村是從晉中到靳東的必經之路。38年,日本人定居汾水_並開始修建白金線。除了抓本地人當勞工,還抓山東、河北、河南等地的人修建白金鐵路。由於條件差、苦力重、多種疾病,許多勞工被安葬在分水_的沈南廳(地名),壹些同伴在死者的墳墓裏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籍貫。解放後,許多外國人來分水認領屍骨。那些性別不明的,還有壹個碎骨的頭骨。日本人的滔天罪行真的是已經過去了。
分水村有大型火車站和水機房。從晉中、貴陽上來的火車,從晉城上來的火車,都要在分水澆水保養。30年代末40年代中期,分水_因為有日本人和大規模的火車站,是國內外知名的重點村,而且是日本人-,但是標著分水_村。我在汾水_《三浦善次郎》當日本兵的時候,90年旅行太原,路過汾水_和石爻社,追憶我當兵的地方和認識的人,和他們合影,寫下回憶書。窯東村的人們還向石窯會小學的學生贈送了書包和學習工具。他寫日本年:“平成五年五月”。分水_是壹個眾所周知的村莊。在印度地圖上,有突出的村名fen water _ village。
3.分水村的地理位置
分水村位於山西省東南角,武鄉縣城以西,長流河以東,聶河以西。分水_鄉鎮的中南角。208國道穿過村莊。是晉中通往晉東南的動脈地帶;清同治年間,為發展上黨地區的經濟和商業事業,清政府開始修建太谷至長治的管道,並通過勘測規劃,將引水作為必要的重要壹段。目前從分水村到梁後店自然村,當年修建208國道的槍眼路沿線仍有遺跡。上世紀90年代,208國道擴建時,村民劉美媛為當年的公路立了碑。碑文寫得很詳細,是武鄉縣令和修建道路的分水村民的花名。天津施工隊經理等。這些歷史事實證明,分水村在很久以前是壹個眾所周知的村莊。
4.分水的地理氣候特征
分水村是壹個四面環山的山區,地形比較寒冷。村子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屬於武鄉縣。但離周邊縣很近;和平瑤縣蒙山鄉婁澤地村山水相連,沁源縣李荒村只有10裏。而沁縣西塘村只有15公裏;河社的雲群鎮只有20多公裏;而祁縣北關村只有10公裏。分水村平均海拔1100m;最高的山峰華山、白崖山、貓兒尖山海拔只有100米。特殊年份5月會有霜凍,9月會出現霜凍。谷雨到白露必須收割莊稼,否則會遭霜凍,減產。
5、水_人口增減的大概數字
明清時期約有260戶,總人口1100。民國時期戶數增至300余戶,總人口約1200人。日治時期,戶數減少了240多戶,總人口達到900人左右。解放後,戶數恢復到250多戶;總人口約1050。從公社到承包制,總人口達到800多人,有200多戶;實行計劃生育以來,人口減少到700多人;目前因為小村合並大村,搬遷到分水村,戶數達到820戶,總人口820多人。
6分水總面積_為耕地和荒山荒地面積。目前分水_村西起秦王頭村白崖山,東至西莊則村交界處約8公裏,南起二建,北至移民新村;7公裏的總平方面積是56平方公裏。現有耕地面積1000畝;荒山荒坡面積約100畝.
6、水_村自然村等情況飛詳細記錄。
自古以來,分水就是合作社。日軍進攻後,分水村民委員會避難,在其他地方挖窯洞建房,形成了壹個主村和若幹自然村,包括東溝背自然村、王家耀、前寨、後寨、範家溝、何家溝、泉子溝八個自然村。生產隊制時期,分水村分四個隊,分水村有壹兩個生產隊,泉子溝村分四個生產隊。隨後幾年,各自然村的居民陸續遷回分水。1968年,全家搬到分水村。
近年來,由於小村合並為大村,原梁後店大隊、南嶼大隊、秦王頭大隊全部並入分水_,從而形成壹個行政村,即梁後店、五裏鋪、南嶼、貓兒尖。
7、水_家喻戶曉_流量
分水_人很久以前就留下了這麽壹句老話:三陽,二劉壹家被趕走的候家,沒地方住。它的概念是這樣的:有三個男人是年輕的,三個男人是和兩個男人,兩個男人是姓劉的,只有壹個是成功的。目前,分水村共有楊、劉、雲、王、李、謝、唐、黃、居、段、郝、周、孫、顏、吳、崔、郭、薛、高等20個姓氏,除楊、劉、雲為當地居民外。其他姓氏都被重新定位了。
分水_村自古以農民為主,100%的村民是農民。傳統小農經營,每戶少則35畝,多則三四十畝地,生產的糧食主要是生活用的。分水村沒有礦產資源。這是壹個單壹的農業村莊。這裏主要種植谷類、豆類、玉米和小雜糧。但是產量不高。聯產承包承包制以後,科學種田,推廣地膜覆蓋技術。小米、豆類、山藥雞蛋等作物全部被地膜覆蓋。由於升溫蓄水等因素,玉米畝產大幅增長,達到700斤,尤其是山藥種蛋,畝產達到7000-8000多斤。近年來,村民調整了農作物種植指標,壹部分種成了玉米、山藥蛋等高產作物,玉米賣了種水稻,剩下的白面用來備用花,山藥蛋也賣了或提供了優良品種到各地。因為分水村適合種植山藥。前農業局局長石懷在分水村成立了壹家馬鈴薯銷售公司。這導致村裏大量種植山藥,山藥蛋成為分水村的支柱產業。雖然行業尚未形成壹定規模,但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實力優勢。分水_村因為山高坡寬,水草豐富,村民們不僅種莊稼,還刪牛山羊發展畜牧業。目前分水嶺村有大牛、山羊、綿羊。畜牧並重。全面發展的新模式已經形成。分水村的森林覆蓋率從20%提高到了20% .山杏和沙棘資源特別豐富,賣山杏和沙棘成了村民重要的經濟收入。分水村雖然沒有地下資源,但是地上資源特別豐富。除樹木外,還有多種珍貴藥材,如人參、橘根、黃芪、母草、遠誌、黨參、茯苓等60余種。在黨中央惠民政策的指引下,在各級領導的正確領導下,實現小康目標的中國夢是可以如期實現的。
分水村附近有太行龍洞、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八路軍文化園、百團總司令部磚墻遺址、八路軍武鄉總司令部舊址等旅遊景點,有魯繡、油榨飯、英雄壽宴、武鄉棗糕、武鄉有機小米等特色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