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生態文化的教育價值

生態文化的教育價值

中國的生態文化傳統是在漫長的農業文明中延續了幾千年的偉大傳統。雖然它有許多時代的局限性,但它關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豐富經驗和深刻智慧為人類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了寶貴的資源。筆者認為,中國的生態文化傳統對培養人的生態文化教育有以下價值:

首先,生成論的整體思維方式有助於人們形成健全的生態思維。?

思維方式是壹個民族審視、思考、認識和理解所處世界的習慣方法、公式和特定傾向,是影響壹個民族發展的精神文化底層結構。與西方工業文明時代導致主客二分思想流行的憲政主義、外生論、機制論思維方式相比,能夠形成天人合壹思想的中華民族傳統思維方式是存在主義、內因論、有機論的整體思維方式。在道家,這種整體性的思維模式是“道生萬物”的形式,而在儒家,則是“太極生萬物”的形式,其* * *相同的特點是把宇宙萬物都視為同源。因為萬物並不像上帝壹樣來自於外在的源頭,而是來自於宇宙形成過程中* * *的自然源頭,它們具有來自同壹源頭的內在進化力量和整合力量,它們相互關聯,就像同壹個家族的成員來自同壹個祖先壹樣。按照這種思維方式,可以促進人們從過程取向上理解宇宙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從有機物到生命、從生命到人類的演化過程,從而把握萬物與人類同根同源的統壹性,肯定人類是動物和生物,也具有地球和宇宙的特性。?

同時,這種思維方式也可以促進人們理解生命之網上人類與非人類生命之間的復雜關系。因為,萬物都是出於同壹起源和自發的原因而相互誘導和協調,自然形成壹個動態平衡的和諧整體,而不是機械的秩序。人類作為壹個生命,與萬物相互依存,人離開了世間萬物就無法獨立生存。人類不僅與所有非人類生命物種相關,也與所有生命及其無機環境相關。這個連接是壹個動態網絡連接。不同的東西是這個網絡中的結,各種各樣的生命之線編織成這個生命之網,人類只是其中之壹。不僅花、樹、鳥、動物、昆蟲和魚是生命之網的壹部分,還有生命存在的環境,如海洋、河流、土壤和空氣,也是生命之網的壹部分。中國的生態文化傳統以人的直接生活經驗為基礎,通過對起伏不定的自然節奏和同壹有機體的有機秩序的悟性體驗,把握了人類生存與自然的有機聯系,深刻認識到只有保持人類生存與自然的長期和諧關系,人類才能實現持久健康的生存。這種生態智慧,至今仍是現代人寶貴的生存法寶。?

第二,尊重生命價值的生態倫理有利於當代生態倫理的完善。在中國的生態文化傳統中,自然界整體的進化不僅被視為壹個永恒的生命創造過程,而且是壹個生命價值創造過程。所有的生命都來自壹個源頭,來自同壹個根源,就像同壹個大家庭的不同成員壹樣,所以人們應該尊重所有的生命,關愛世界上的壹切,並從倫理上對待所有非人類的生命及其生活環境。這種生態道德既是壹種認知理性的把握,也是壹種關愛生命的情感體驗。孔子把人的道德態度看作是成年人內心情感的自然表達,甚至認為動物也有類似於人的道德情感,可以觸發人的良知。他說:“也是在山裏聽到的。如果妳殺了死人,獨角獸就不會到達郊區。竭釣則龍,陰陽不合,覆巢滅卵則鳳不飛。這是什麽?君子不敢傷其類。老公,鳥獸尚且不知不義,形勢卻是丘陵起伏!”(《史記·孔子世家》)荀子也認為:“凡生於天地之間者,必有骨肉之屬之知,有知者必愛之。今天,大鳥和野獸失去了他們的馬。如果月亮超過了時間限制,他們就會違背它。如果他們穿越到家鄉,就會流浪,唱歌,流浪,然後就可以走了。最小的是麻雀,然後妳就可以去那裏了。”(《荀·黎姿論》)飛禽、走獸、昆蟲與人類壹樣同情同類的儒家道德心理,對中國古代愛護動物的行為影響深遠。“勸君不要射枝鳥,子待母歸巢”是人們保護動物的感人呼聲。它投射了人性對動物的同情和關懷,強調人與動物在生活中的壹體通感和在生活世界中的情感關系。雖然這種“因物而感”的體驗在人類的同理心和對生物情感心理的把握上有所誇大,但對具有血性和感知能力的動物的相互同情的觀察及其與人類對人性關懷的聯系,使人類產生了尊重和保護生物生存的強烈情感動力,為生態倫理提供了科學無法給予的“合理”支持,這是當代生態倫理所非常缺乏的。人類對生物的愛護和關懷,對生態的良知,不完全是因為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科學認識,更重要的是情感親近的需要。科學認識所理解的自然是很不完整的。人類只有感性地體驗自然,了解自然,熱愛自然,才能真正尊重和關愛生命,才能由衷地產生“萬物為壹”、“人與物同生”的生態關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對孕育人類生命的大自然心存感激,才能真正建立生態倫理來保護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家園,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生態倫理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狹隘境界。?

第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境界,對提升人們的生態生存態度,改變物質主義的陋習,促進人們追求健康文明的精神生活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中國生態文化傳統中的壹個根本主題,也是中國主流文化中儒家和道家所倡導的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指導思想,更是農業文明時代人們所向往的壹種至高無上的生活境界。[4]是為了人類生存而有目的地維護全球生態環境的壹種價值理想,即使是科學生態學也缺乏這種文化價值的合理性。正如羅爾斯頓所說,“傳統文化雖然沒有科學的生態學,但它往往具有生態學的邏輯:詞源意義上的棲息地。他們有壹種全球觀,根據這種全球觀,他們有目的地生活在壹個有目的的世界裏。我們很難說科學迄今為止為我們提供了壹種全球視野,在這種視野中,我們發現我們真的生活在自己的棲息地。”[5]生境的邏輯是對人類生態的簡單直觀體驗,能在人類物質的感性生存活動中體驗到壹切生命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自覺遵守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習慣,合理利用和節約自然資源。它要求人們在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之外,控制奢侈生活的物質消費欲望,過“少壹些私欲”和“知足常樂”的簡樸生活,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豐富的社會生活和崇高的精神生活中。通過批判地繼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理念,可以改變當代人把自己視為“經濟人”和消費動物的觀念,改變人們只有在物質消費的比較中才能實現自己生命價值的病態態度,把人類的物質生活視為地球生態過程的組成部分,把維持自己低消耗的物質生活視為恢復地球生態環境的生態義務。同時,天人合壹的生活境界也能讓人深刻認識到,把自己的壹生精力和時間花在獵取奢侈消費品、尋求感官刺激上,是人生最大的損失,是意義的徹底喪失。人們有意義的生活可以通過追求精神價值來豐富和提高。無論是科學探索、藝術創造、道德完善,還是人類天賦和潛能的開發,都能為自己打開壹個廣闊、精彩、崇高、深邃、神奇的精神世界。而且,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境界,不僅可以調節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的平衡,防止人單方面沈溺於物質享樂,而且可以激勵人們獨立選擇和創造生活,體驗和體會對人類同胞的愛和對所有生命的關懷,實現人與自然融合的愉悅感受。因此,通過了解中國生態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和境界,我們可以加深每壹個成員對生命價值的理解,豐富他們自己對生命意義的體驗,並促進人們在日益全球性生態危機的今天形成生態生存的必要態度,重建健康、文明和環保的生活方式,為建設生態文明所需的智慧、道德和精神氛圍提供取之不盡的歷史源泉。

第四,農業生態學在協調人與自然關系方面的實踐經驗可以促進人們形成自覺維護生態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中國的生態文化傳統是在壹萬年的農業文明生態實踐中逐漸發展成熟的。早在三皇五帝的古代,我們的祖先就有保護環境、規範人們生產生活行為的傳統。相傳黃帝教人“播草木百谷,花鳥獸蟲蛾,日月星辰水波,土石珍寶,勤儉節約,水火財物”(《五帝實錄》)。《逸周書》載有夏朝的壹則禁令:“虞之禁令,山不登斧春三月,以長為草木;三月的夏天,川澤不是壹張網,讓他可以長成壹條魚和壹只烏龜。“周朝有壹條嚴格的生態保護條例,叫‘尊法’:“不填井,不砍樹,不動六畜。不如令者死。“周朝還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環境保護和管理機構,設置了山雨(主管山林)、澤宇(主管湖澤)、林恒(主管森林)、川衡(主管川澤)等機構,很好地保護了當時的動植物資源。荀子在全面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壹個資源永續利用和環境保護的方案,稱為“聖王制”:“聖王制也就是草木茂盛時,斧不入山,不生長;大鯢,魚鱉,泥鰍懷時,毒不在澤,天長地久。.....此時禁汙塘、深沼、川、澤,故多魚龜優越,民多有用;是時候砍伐生長了,所以山不是孩子,人民有更多的物質。”(《荀誌》)荀子的聖王制度把保護生態環境、生物資源的永續利用和實施可持續發展納入了王政治制度的實踐要求,後世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和法規上有所收獲。雖然人口增加帶來的巨大生存壓力在壹定時期內加劇了局部生態環境的破壞,但這種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長期生態實踐,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生態危機的全面爆發,保證了中國農業文明長期延續的生態前提。今天,我們借鑒中國農業文明生態實踐中的歷史經驗,使我們在這壹悠久傳統的影響下,養成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和自覺遵守生態法規的素養,可以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生態文明的能力,弘揚新形勢下保護生態環境的偉大實踐傳統。特別是對於各級領導幹部來說,這些生態實踐的寶貴經驗,可以作為提高決策中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能力的重要參考,激勵和帶動他們在帶領人民建設生態文明中做出更多務實高效的成績。歷史是人類發展的鏡子。研究生態文化,需要對整個人類文明史和人類社會進行生態透視,分析現存的文化多樣性,從教訓中總結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經驗,使人類社會在保護生物圈物種多樣性和地球家園的同時不斷發展。

中國有學者提出建立新的人類文明——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文明的主張,把農業文明稱為“黃色文明”,而把18世紀以來的工業革命以及隨之而來的環境危機稱為“黑色文明”。因為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都意味著人類在壹定程度上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社會發展,而這種發展所付出的代價是沈重的。在自然界中,無論人類如何推進自己的文明,都無法擺脫文明對自然的依賴和自然對文明的束縛。自然環境的衰落,最終也將是人類文明的衰落。如今,“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最強音,壹股綠色環保浪潮正席卷全球。這壹浪潮正在沖擊著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預示著壹場人類歷史上的“生態文化革命”即將到來。這場革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通過它,人類將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摒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黃色文明”和“黑色文明”,摒棄單純經濟增長的黑色GDP概念,積極倡導具有生態價值的綠色GDP和循環經濟。建立與自然和諧的綠色文明。創建生態文明是壹項關系到人與自然關系命運的事業,也是壹項關系到人類文明延續的事業。這項事業能否取得最終成功,從根本上取決於作為生態文明創建者的主體條件,取決於每個社會成員建設生態文明的素質和能力,取決於幾代人的長期不懈努力。為了勝任這壹艱巨的歷史任務,我們必須認真探索如何盡可能有效地提高全民的生態文化教育。鑒於這壹問題的極端復雜性,需要來自不同學科的跨學科綜合研究。筆者只能就提高全民生態文化教育的方向提出壹些看法。?

完善全民生態文化教育,要把建設生態文明所需的生態文化作為努力方向。它將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與中國的國情,特別是與中國的生態文化傳統相結合,吸收當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發展當代生態文化。生態文明雖然是未來所有國家和民族追求的壹種新的文明形態,但它並不是按照某種標準模式精確復制的作品,只能由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實現。歐美等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雖然首先出現了生態危機,其工業文明的過度發展造成了全球生態危機,但他們並沒有提出用生態文明的方式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問題,而是基於崇尚科技理性的文化傳統,試圖通過生態現代化來改善工業文明的生產方式,以解決本國的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現代化雖然對歐美國家的環境修復起到了壹定的作用,但主要是依靠獲取發展中國家的大量資源,將中國無法生產的汙染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輸出大量有毒廢棄物,以發展中國家乃至全球的環境惡化為代價來實現的。但中國的國情是人口多、資源短缺、生態環境壓力大、工業文明程度低,這充分反映了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困難,沒有條件照搬西方解決生態問題的模式。同時,中國是壹個發展中大國,有著悠久的生態文化傳統,這使得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有著堅實的基礎。通過揚棄工業文明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吸收其合理因素,積極利用現代科學知識的成果,可以在此基礎上建立生態文明所需要的生態文化,並以此為基礎提高全民的生態文化教育,促進中國特色生態文明模式的形成,這也將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產生積極影響。另壹方面,如果拋棄自己深厚的生態文化傳統,希望模仿西方理性文化傳統產生的根基薄弱的後現代生態文化,並以此作為教育和培養人們生態文化素養的努力方向,必然會適得其反,最終因文化基因和社會土壤的喪失而走向失敗。

提高全民生態文化教育應貫穿於生態文化教育的全過程。筆者認為,生態文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深厚生態文化教育底蘊的人,這就要求把確立生態文化教育的價值理想作為這種教育的根本目的。國內外學術界更多關註的是生態教育和環境教育,只強調缺乏最起碼的生態知識和人們對於自己所處的生態危機嚴重的地球應有的環境知識。似乎只要人們有這些知識,當然可以保證生態環境會被人們自覺維護。這就容易導致人們忽視人類在不同生存環境下的生態文化特征。因為知識本身不能被視為完全利己的目的,它只是為人類福祉服務的手段,尤其是關於生態科學的知識,與人類生存的環境利益和價值取向密不可分。事實上,西方國家的生態科學相對發達,但並沒有被認真、徹底地應用於全球生態環境的修復。有些學者甚至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歪曲事實,多年來壹直在論證全球變暖這壹顯而易見的事實。相反,世界上有許多土著民族。雖然他們沒有豐富的生態科學知識,但他們有著長期的生態文化傳統和生態態度。他們在生存實踐中能夠有效地將自身的生存利益與生態環境的保護結合起來,但長期以來卻有效地維護了生活區域的生態環境。因此,在生態文化教育中,不僅要求人們掌握現代生態科學和環境科學的知識,而且要強調人類適應不同生態區域復雜生態環境的民族文化,即突出不同國家和民族的生態文化特征。否則,這種教育只能是純生態知識的教育,而不是生態文化的教育。當然,這並不是說生態文化的教育和生態知識的教育是兩種分離的教育,而是說現代生態科學知識的教育應該融入本民族的生態文化傳統,使這種生態文化傳統現代化,使之更有助於解決不同民族的特殊生態問題。從不同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文化前提來看,只有世界各國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生態文化,才會有豐富多彩、相輔相成的全球生態文化,才能提高各國各民族的生態文化教育,建立各具特色的生態文明社會。因此,應以培養有能力建設生態文明、有生態文化教育的人為教育理念,建立並不斷完善獨具特色的生態文化教育體系,開展長期、全面的生態文化教育,確保全民生態文化素質滿足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

提高全民生態文化素養的教育是壹種終身的、持續的教育。鑒於地球生態環境的修復需要人類至少幾個世紀的長期協同努力,我們不應該有壹蹴而就的想法,把這種教育當成短期任務,而必須樹立壹個明確的意識:這是每個人從小到老都需要接受的終身教育;提高全民生態文化教育是壹種全民參與的教育,不能指望單純依靠教育部門來完成。只有公眾的積極參與,社會各界的支持,才能長期堅持,不斷進步。提高全民生態文化教育是壹種綜合教育,因為這種知識本身就是許多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綜合整體,應該用創新的教育方法來進行,而不是用傳統的劃分學科的方法。提高全民生態文化教育也是理論與實踐相統壹,最終服務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教育。從這種教育中獲得的知識、道德、智慧和壹切能力,都要運用到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中,通過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自覺和積極作用,中國這種提倡生態文明的社會模式才會逐漸發展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