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佛教有哪些分支?主要分布在哪裏?

佛教有哪些分支?主要分布在哪裏?

佛教的分類

佛教的分類有三個標準:(壹)分為二、三次,(二)分為原始佛教、宗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三)分為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此外,還有明顯的宗教、秘傳宗教、獨立宗教和其他宗教。然而,後壹種劃分主要是日本佛教所提倡的。

日本佛教大師空海和其他人對祆教和密教進行了分類。因為佛教的真諦是佛陀自證的秘密,是語言無法表達的,所以這種秘密的教法被稱為密教。除了密教,能用文字解釋的佛教就是明教。

自立他律的分類是日本親鸞等人的凈土宗。為了住在凈土而絕對皈依阿彌陀佛的教法,就是他律。相比之下,依靠自身勤奮努力圓滿完成人格的聖門教學法,就是自學。

(壹)二次和三次的分類。

佛教可以分為兩種,即第二乘,也可以分為三種,即第三乘。

{a}二次

所謂二乘,是指小乘、大乘,也可稱為聲聞乘、菩薩乘。其中小乘是聲聞取,大乘是菩薩取。因此,“小乘和大乘”或“文生大乘和菩薩大乘”的意思是壹樣的。Ya^na在這裏是指交通工具。佛教是把人從迷戀的此岸(現實)穿越到開悟的彼岸(理想)的交通工具,所以用來比喻。除了上面說的大乘、小乘、菩薩、大乘,二乘的用法也可以叫二乘。這種二次乘法指的是視聽乘法和邊緣感覺乘法(這裏指的是三次乘法中的第壹次二次乘法)。

(1)小乘佛教:小乘也叫次小乘。意思是小交通工具,或者劣質交通工具。因為這種教法是以自身的圓滿和解脫為理想的利己教法,所以叫小乘。此外,它也被稱為S/Ra Vakaya Na,因為小乘佛教側重於佛教在啟蒙之前的教導。所謂聽指弟子。以十大弟子為首的師尊弟子,都被稱為“聲新聞”。

中國和日本宗派之前的佛教都認為小乘佛教不僅僅指宗派主義,還包括宗派主義之前的原始佛教。其實“小乘”應該只是指形式上的宗派主義,不應該包括早期佛教中的原始佛教和根本佛教。

(2)大乘佛教:大乘(大乘)音譯為大乘,指大型交通工具或優良的交通工具。這是壹種既尋求自我實現和解脫,又廣泛幫助他人的自覺的教學方法。不像大乘佛教只求利己,而是兼顧利己與利他。這種教法就是大乘佛教。其理想是最終成為自覺實現他的佛,所以大乘也叫菩薩-亞那或佛- ya^na.

小乘和大乘的區別如下:

{1}聽音取菩薩:佛被認為具有與佛弟子根本不同的人格,即具有佛弟子所未見的十八不同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品質。這種“相善”是在菩薩時代三藏只劫不劫的漫長時間裏,通過聚波羅蜜等善行而形成的。相比之下,佛教弟子只是聽到了佛陀的教誨,並照著去修行。單靠這種修行是無法成佛的,最多只能得到最高的開悟——壹個羅漢果。

另壹方面,大乘佛教認為所有人都有佛性,所以有菩提心就能成為菩薩。如果妳持著菩薩的誓願和覺悟,逐漸積累六波羅蜜等善行,那麽任何人都可以成佛,即使這輩子不能成佛,將來也壹定會成佛。有了這樣的自覺,這樣的決心,這樣的努力,壹定不要抱著自己成不了佛的卑微想法。妳要有很大的自信,做菩薩才能進步。這就是文文成和菩薩的區別。

{2}因緣思想與願念:根據道聽途說的教法,獲得阿羅漢最高證悟的最終目的是擺脫輪回之苦,達到無苦安穩的理想涅槃世界。這種理想世界的最高境界叫做“涅槃”,是壹種只有在肉體死亡後才脫離輪回的狀態。這是壹個業力輪回的因果問題,旨在擺脫輪回之苦,獲得涅槃之樂,也是壹個個人問題。

相比之下,大乘菩薩的修行,從它發起菩提心的最開始,就有壹個“在他得到太多之前治療他”的誓願。大乘不同於小乘,大乘只恨生死之苦,希望永恒涅槃之樂。大乘修行者沒有苦樂和業障的想法。他們不僅不逃避苦難,還致力於幫助受苦的人,哪怕是走向惡利苦害的境界,造成苦難。所以不存在苦樂輪回等問題。我們所擁有的只是菩薩幫助眾生的意願。這種態度是獨立自律的,必須和因緣影響的他律態度區分開來。

{3}小乘和大乘:視聽乘法的根本教法是以自我完成為目標的四諦和八正道。如果妳能證明四諦八正道,妳就能完成妳的人格,同時服務其他眾生。阿羅漢,聽到了最高層次的開悟,不壹定是利己的人,也可能從事教育、救濟世界的工作。阿羅漢(arahan)這個詞也可以翻譯成“告白”,指的是壹個有資格接受他人支持和尊重的人。因為阿羅漢開悟了世界,給了世界好的利益,他當然有資格承受世界的尊重和支持。

如果只是為了自我人格的完成,四諦八正道的教法就足夠了。然而,大乘佛教並不滿足於此。所以菩薩的修行方法不是采用八正,而是以六波羅蜜為其特有的修行方法。由於八義道只包含自我實現的道德目標,在利他主義中並不充分,所以在大乘修行中加入給予、忍辱等具有社會意義的道德目標應該更合適。

六波羅蜜修行,布施為先。大乘佛教認為,社會上所有的人互相幫助,實踐慈善是非常必要的。

而且,這裏的布施是三輪空布施,也就是說,布施者要能對施者、受者、施者三者不以為意。不要期待付出的結果,而是把付出當成壹種發自“空我”真心的慈悲行為,這樣的付出才是至高無上的。這種態度不僅限於我們使用。為戒、忍辱、智慧等。,它們都是基於“空虛”和最優越的美德。所以才被稱為波羅蜜。也就是說,大乘的教法是,住在家裏的壹切日常行為都可以與佛教的第壹義教法相壹致,住的地方也是修行的道場。

{b}三次

所謂三乘,是指聲聽乘、緣感乘、佛乘。這是對以上兩方(小乘和大乘)的細分。小乘分為聽和感兩部分,大乘是佛乘。其中的“小乘”(Hinayana)和“大乘”(Mahayana)之前已經解釋過了,這裏不再贅述。

Pratyekabuddha-ya^na也被稱為佛菩薩。Pratyekabuddha,pacceka- buddha)音譯為佛,意為獨處。緣覺不同於“聽別人教而開悟”的聲音。他沒有遵循別人的教法,卻因為觀察了本源而開悟。而且與助人為樂的佛不同,他只以自己開悟為目的隱居山林,脫離世俗,是壹個不助人為樂的仁者。

從古至今,聽的教法是四諦八正道,覺遠的教法是十二緣起,佛菩薩的大乘教法是六波羅蜜。但這是站在大乘的立場上。只是壹個大概的安排。在佛教的歷史上,因果報應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所謂的邊緣感知本身並沒有什麽獨特的教學方法。所以上面說的三向教學法應該沒什麽區別。四諦八正道,十二緣起,六波羅蜜都是佛教的基本教義。

(二)原始佛教、宗派佛教、大乘佛教的分類。

根據佛教教義發展的時代,可分為原始佛教、部長佛教和大乘佛教。這主要是對印度本土佛教的考察。

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這裏指的是從釋尊在世到佛教消亡後約壹百年的早期佛教。這壹時期的佛教秩序沒有分割和分配,壹切都像最初的形態壹樣和諧。

這個早期的佛教可以分為兩種,前半部分是根本佛教,後半部分是狹義的原始佛教。根本佛法是佛教最純粹、最根本的方法,指的是從佛教在世的時候到佛教消亡30年左右的時間裏的佛法。

佛教宗派

佛教消亡壹百多年後,佛教界對戒律和教義的解釋出現了不同的看法,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間的意見逐漸對立。改革派叫摩訶桑吉卡;保守派稱之為Therava^da^,並保持傳統形式。根據傳說,這種最初的對立分裂發生在佛陀滅絕後大約壹百年。在最初的分裂之後,邪教內部出現了壹些相互矛盾的意見。再加上佛教逐漸在印度各地傳播發展,各地邪教之間的聯系和關系中斷,各地邪教逐漸獨立,於是根本的二部派(即俗部和坐部)又逐漸分裂。兩三百年後,所謂的十八二十派終於成立。就像這樣,這些分裂的佛教宗派,就叫做佛教宗派。

所謂宗派的佛教時代,是指從原始佛教時代以後,到大乘佛教興起的時期,也就是從公元前三世紀開始的兩三百年。但公元後,部乘佛教(小乘)和大乘佛教在印度各地並存。據玄奘說,7世紀左右,印度小乘佛教的寺院和僧侶比大乘佛教還多。

大乘佛教

由於佛教的正規化和學習化,佛教原有的宗教活動有所懈怠。大乘佛教是恢復佛教本來面目的運動,興起於公元前壹世紀左右。如果世尊在這個時代說話,他壹定會像他們壹樣說,這才是真正的佛教,他在這裏說的話,比起佛教傳世的經書,更能發揮世尊的真精神。客觀來說,他們建立的這個信念可以說是恰如其分的。

(三)南傳佛教教與北方佛教

佛教按地域可分為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然而,這種分類和命名是壹種權宜和方便的措施。主要是:印度大陸以南的佛教,稱為南傳佛教或南傳佛教。去北方的是北傳佛教或者北傳佛教。或者從現在的地理位置來說,南傳佛教相對於北傳佛教在南方,所以叫南傳佛教。然而,它屬於北方佛教,也在爪哇和蘇門答臘等古代南海地區。因此,從流行地區的立場來稱呼南北佛教並不完全恰當。

{a}南傳佛教

這裏指的是曾經流行於錫蘭、緬甸、泰國、高棉、老撾等南方地區的佛教,也稱為南傳佛教教。這是小乘佛教的壹個流派,也可以稱為Therava^da佛教或Pa^li佛教。之所以叫巴利語佛教,是因為這種佛教的三藏經是用古印度的巴利語傳播的。

這種佛教在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時期傳播到錫蘭。當時阿育王統治印度,信奉佛教,並將佛教不僅傳播到印度各地,而且傳播到全世界。依巴利佛教,當時的佛教教團派遣傳教士到印度內外九個地方,錫蘭的佛教傳教士就是其中之壹。將佛教傳入錫蘭的是阿育王王子,將佛教傳入上座的是後來出家的長老馬欣達。

【錫蘭佛教】佛教傳播的九地中,後世興盛的是印度西北部(今西巴基斯坦)的克什米爾、犍陀羅等地和錫蘭島上座地區的壹切傳播。錫蘭的佛教後來經過歷代國王的皈依和保護,得到很大發展,成為該國的國教,存在至今。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巴厘佛教也經歷了它的興衰。其他教派和大乘佛教紛紛入侵錫蘭,占據優勢地位。當地也受到了印度本土印度教塔米爾人的攻擊和壓迫,壹直被占領。到了近代,葡萄牙人、荷蘭人、英國人等基督徒也相繼入侵。錫蘭佛教被這些人壓迫了400多年,佛教秩序已經滅絕,經歷了種種磨難。然而,腳踏實地的出席往往保持了純粹的傳統,並以嚴格的戒律使人們皈依信仰。今天依然如此。在現今僅存的佛教徒中,從邪教和他們的經文來看,八裏佛教是最純粹的壹個。巴利文經文保存完整,甚至沒有壹部分是不完整的。這是其他佛教所沒有的。

錫蘭的佛教從十世紀左右傳到緬甸,十三世紀後逐漸傳到泰國、高棉、老撾等地。在緬甸和泰國,它也獲得了國教的地位,直到今天。

(二)北方佛教

與佛教南傳相比,佛教從印度西北經中亞傳入中國;或者佛教通過南方海路傳入中國;從中國到朝鮮半島以及日本佛教和越南佛教;而佛教直接從印度傳到西藏;這些佛教徒都被稱為北傳佛教或北傳佛教。

這些佛教徒翻譯的佛經,雖然有小乘各派的經書,但都屬於大乘。特別是佛教實際信仰的都是大乘佛教。因此,可以說北傳佛教是大乘佛教。另外,這些佛經大部分是梵文(佛教梵文),所以也可以稱為梵文佛教。

中國的佛教在公元壹世紀開始傳入中國。自二世紀以來,經典翻譯持續了壹千多年,漢譯經典數量巨大。就質和量而言,漢譯佛經是現存所有佛經中最上乘的。巴利語經文是壹種古老而純粹的文獻,而漢譯佛經的範圍非常廣泛,包含著影響深遠的教法。

佛經的漢譯據說是在公元壹世紀的東漢時期翻譯的。現存最古老的漢譯佛經是在公元二世紀下半葉由安世高和智樓高嘉翻譯的。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從印度和西域(中亞)來到中國的僧人,以及中國的佛教僧人,繼續翻譯。唐代《開元佛教錄》?《入藏錄》收錄了1076本書,是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全部經典”。這個數字是中唐時期佛教書籍的數量。如今,翻譯成中文的佛教典籍有1700多部,是唐代的1.5倍多。因此,佛經漢譯是佛教研究最重要的材料。

藏傳佛教在7世紀左右直接從印度傳入,其經典翻譯壹直延續到13世紀。西藏翻譯的佛經數量僅次於翻譯成中文的數量,其中就包括了中國佛經中所未見的中後期大乘經理論。是研究這個時代印度佛教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

根據德格版本,西藏藏經有4569部佛教書籍,而北京版本有4653部。就部數而言,是中國佛經的三倍以上。因為短篇太多,實質性篇幅還是不如中譯本。此外,藏文譯本還包含了從中文版翻譯過來的佛教書籍。

尼泊爾的佛教:其他尼泊爾,比如喜馬拉雅山的山腰,也是直接從印度接受了大乘佛教。特別是在12、3世紀,由於印度受到伊斯蘭教的迫害,佛教徒逃到喜馬拉雅山避難,所以尼泊爾境內留下了很多梵文佛經。這是西方人從19世紀開始發現的。西方人和日本人都收集過這些經書,研究過,至今沒有失敗過。

南海的佛教:除上述之外,北方體系的佛教也在所謂的南海和印度尼西亞傳播。馬來西亞、蘇門答臘、爪哇等地,穆斯林入侵前,三世紀到十四世紀,大乘佛教直接從印度傳入。公元700年左右,蘇門答臘三佛(S/RI Vijaya)的死,壹度成為佛教研究的中心。